回目錄

鎖定目標討神歡喜

 

經文: RR 18 (PS90), SS 320 (E26), 288, 511 10-23-2011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在衝突中誕生的教會。這群會衆一開始便遭受猶太人猛烈的迫害和反對,根據使徒行傳17章4-7節,猶太人由於妒忌保羅在傳揚福音方面的成功,便糾集暴民行凶,在保羅被追趕出城後,這教會還繼續遭受敵對的攻擊。帖撒羅尼迦前書大約是在主後五十年或較早之時寫成,是現存基督徒群體生活最早的記錄,也是保羅書信中最早進入正典的作品。這是保羅與其宣教教會的第一手報導,時間僅僅在耶穌離世後二十年左右。

帖撒羅尼迦前書與其他書信不同之處,是它並不以神學為主。它表露一個受鍾愛的宣教師,對被留置遠方的教會念茲在茲的感謝、失望與喜悅。今年大紐約區聯合退修會的講員馬約翰牧師 ( John S McCall) 是美國長老教會派到台灣的宣教師,1996年到台灣,到原住民的部落宣教,他在台東原住民部落中,協助排灣族和卑南族的青年,他熱誠、成熟的信仰、對原住民的認同,很快就成為他們良好的宣教夥伴。馬牧師在台13年,認同台灣,除了原住民事工之外,並在台灣神學院擔任靈性形成課程的老師,他用真誠溫柔的愛來疼學生,成為年輕傳道師靈命增長的大幫助!2009年1月,馬牧師回美照顧年邁的母親,臨別感言時,意有所指的說:「我知道台灣現在面臨極大的危機,但我希望下次回來時,你們還是台灣人。」

回美後,馬牧師雖然在Greensboro, NC一所兩千多人的美國教會擔任主任牧師,卻發現自己常用台灣人的眼光看世界,有時想到台灣,就會暗自流淚,到後來整日心思都放在台灣。由於台灣的呼聲不斷,馬牧師本應照顧年邁的母親,跟律師哥哥表達心意之後,哥哥心軟回應他:「你就按照上帝的旨意,平平安安的去吧!」因此他在美國長老教會不再派遣新的宣教師到台灣的情況下,為了達成到台灣的心願,他自己募款前往台灣宣教。

無論是馬牧師或保羅,他們牧會的成功顯然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與所建立的教會相互影響,彼此激勵。他們的內心都蘊藏著豐富的信仰情感,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 (2:7)。他讚許他們的長處,煩憂他們的短處,並且不斷為他們的屬靈進步感謝上帝。

自初代教會以來,各時代都有為主殉教的壯烈故事,一直到今日仍然繼續不斷發生著。早期的台灣也不例外,有很多基督徒受迫害的記事,莊清風 (1839-1869) 殉道,連心臟都被歹徒挖出來,甘為霖 (William Campbell, 1841- 1921) 在白水溪教會幾乎遇難的遭遇,以及巴克禮 (Thomas Barclay, 1849- 1935) 和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都曾經被人以糞便淋身。傳福音需要許多的忍耐,要忍耐一些無理的辯論,無理的譏笑、無理的拒絕。我們常常以為只有犧牲生命的殉道才是被迫害,其實迫害包括:口頭的侮辱、身體的虐待等都是,只是輕重而已。保羅為了傳福音要忍耐許多皮肉之苦,保羅知道福音傳出去了,聽到人的耳朵裡面不是沒有作用的,在聖靈的工作下,福音的種子會發芽,會茁壯,也會成熟結出果子來。因此,保羅說為了分享上帝的福音,連他的生命也願意捨棄 (v. 8)。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一間很有見證的教會,保羅誇獎他們的生活合乎「信、望、愛」 (1:3)。不過和其他的教會一樣,帖撒羅尼迦教會也有他們的問題。有人說保羅是個有前科的人,是個逃犯,不應該聽這樣的人講道 (v.3)。有人控訴保羅傳福音是為了尋求個人榮耀地位 (v. 5 )。當時反對保羅傳福音的人,主要是傳統猶太教信仰者,他們認為得救是猶太人的專利,非猶太人除非歸化成猶太人,而且要堅守律法才有可能得救,保羅所傳的福音說,凡信靠耶穌基督的救贖,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一樣可以得救。他們就到處宣揚說,保羅所傳的福音是假的。雖然如此,保羅是「石磨心」,仍然以愛心相對待。

咱的社會存在著許多功能障礙的團體,凡是團體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只要有人敢與眾不同,就注定受到打壓,因此改革者必須具備超凡的勇氣才能掙脫它,但是掙脫有時需要激烈的手段甚或導致衝突。無論是教會、家庭、公司、政府與法律都有可能功能障礙。法利賽人是宗教領袖的錯誤示範,所以耶穌用「粉飾的墳墓,毒蛇的種類」及其它字眼來稱呼他們。他會用這麼重的字眼形容法利賽人,是因為他們本應幫助人們得到自由,結果卻因私利而奴役人們。換句話說,一個真正要追隨耶穌的人,必須懂得放下身段,溫柔地待人,並願意不惜代價,立志討主的喜悅去執行。因此保羅說,上帝把福音託付給他們,他們就照樣講,他們的勸勉不是出於幻想或不良的動機,不是想欺詐甚麼人,也不是要討人的喜歡,乃是要討上帝的喜歡 (v.4)。

耶穌總是對想要跟隨祂的人提出一個問題:「你們想要什麼?」(太20:21;可10:51;約1:38)兩千年來穿過時間的長廊,今天祂仍在問我們,你真的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嗎?你找到了你要的嗎?與耶穌相遇的經驗是一個人蒙恩的開始,每個基督徒都有屬於自己生命中美麗的故事。然而日子一久,往往會失去初信時的熱誠與堅持。

波斯灣戰爭時,美國改變傳統戰爭型態,美軍轟炸機飛行員準備發射飛彈時,先「鎖定」敵方目標,只要目標被鎖定之後,每射必中,飛行員需要做的只剩下發射飛彈了。保羅就是以類似鎖定目標的道理,鎖定了自己的命運。他悔改後終生奉行上帝的旨意,儘管世人對他譏諷漫罵,受盡污辱迫害,他仍然心意堅定,未曾片刻偏離他已鎖定的目標。當他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提後4:7)」即表示他已履行了上帝交付的任務。保羅知道自己的使命何在,鎖定之後,咬定目標不放,全力以赴,至死忠心。如果我們也能像保羅一般,精確鎖定目標的話,必將成就更多的事情。不幸的是,現實情況剛好相反。我們總是同時設定太多目標,一下想做這個,一下想做那個,卻在眾多目標下失去了方向。

前幾年有一本暢銷書《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R. Covey),作者教人如何「鎖定生命的座標」,他問:假設你可以參加自己的喪禮,你會怎樣安排?你希望人怎樣總結你的一生?其目的是要我們「以終為始」地活一生。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所為何來,到頭來發現追求成功的階梯搭錯了邊,卻為時已晚。因此,要在任何事上有成功,包括靈性追求,便應「看穿」障礙,把目光投注在真正的目標上,而不是在「看到」障礙之後,把目光抽離原先鎖定的目標。這跟保羅說法頗為相似,就是要定睛專注在上帝,鎖定生命座標,凝聚向前的力量,不要在乎別人如何,然後用心、努力把它做好,討上帝的喜悅。

我們的人生豈不是也是如此,無論是教會服事、家庭生活、工作、讀書,及各樣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而且願意追尋的話,將會發現每個人其實都有上帝所賜與的命運。親愛的兄姊,不要消滅聖神的感動,鎖定你的人生目標,堅持到底,討上帝的喜歡,我們一定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也會成為上帝美好的見證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