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服事我的兄弟

 

經文:馬太 25:31-46 11-20-2011

耶魯神學院 (Yale Divinity School) 培根教授 (Benjamin Wisner Bacon, 1860-1932)把馬太福音分成序言(出生),本文模仿五經分成五部結構和結論(受難與復活)。每部有敘述和教訓兩大類。今天咱所讀的經文是,第五部(19:2-22:46, 23:1-25:46)描述彌賽亞的表現及遭棄絕。這部份包括耶穌最後的言論:五則天國比喻以及預言末日的景況,接下來就是耶穌的受難。其中整個25章都是談終末審判的問題,最後審判一直是音樂家,文學家和畫家筆下很重要的題材。音樂家之中以史博 (Louis Sphor, 1784-1859) 的最後審判 (Die letzten Dinge, WoO 61) 和泰利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的審判之日 (Der Tag des Gerichts, TWV 06:8) 作品最為著名。此外歐洲的大教堂幾乎都有這個主題的壁畫。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開蘭基羅繪於西斯廷教堂的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畫中基督被聖徒環繞,揮手之際,最後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靈魂按其命運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

今天的經文就是耶穌對最後審判的預告,祂將眾人分成兩組:一組是綿羊,另一組是山羊。用綿羊和山羊來代表著「好」與「壞」接受審判。這種以羊作為比喻的用法,取自先知以西結以西結書34:17:「至於我的羊群哪,我—至高的上主告訴你們,我要把綿羊和山羊,好的和壞的分開,個別審判你們。」如果我們仔細讀聖經,會發現兩方的人都在問耶穌同樣的問題,這一點很稀奇,連綿羊這邊的人也在問,但是主耶穌的回答卻都是一樣的:「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v.35-36)有些人行善,自己沒放在心上;有些人涼薄寡恩,自己卻不曉得。到審判那日,兩種人都大吃一驚!其實綿羊與山羊的差別只是一邊有去做,一邊沒有去做而已。主耶穌再來時,審判就是這麼容易區分,不是根據咱所積累的知識、聲望、或財富,而是根據咱的作為,也就是服事我的兄弟。誰是我的兄弟?就是飢餓、貧窮、寄居、病痛、坐監的人。耶穌說,這些至微小的就是「我的兄弟」,祂將以照顧、服事這些人的需要做標準來審判咱。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是我很喜愛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鞋匠馬丁,是一齣很受喜愛的聖誕劇。馬丁住在俄國的小鎮,是一位愛主的鞋匠。有一天他讀到有罪的女人用香膏和淚洗祂的腳,主赦免她的罪。馬丁想,如果主到我這兒來,我也要親像這女人一樣對待祂。當晚馬丁果然夢到耶穌要來拜訪他。第二天馬丁起來,把店裡打掃乾淨,準備了上好的食物,預備迎接主耶穌的到來。不料,貴賓未到,有個清道夫出現,在寒風中凍僵了身子。馬丁招呼他進來烤火,喝杯熱咖啡,暖暖身子。下午耶穌仍未出現。窗外走來一個窮寡婦,背著一個小孩,婦人臉色蒼白,小孩也凍得小臉通紅。馬丁邀請他們進來,招待他們飲食和熱水,贈送他們衣服,把準備送給耶穌作禮物的小皮鞋,穿在孩子腳上。

沒多久,外面起了騷動。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偷了一個蘋果,被賣水果的婦人抓個正著。馬丁看那個男孩一副可憐相,就替他付錢了事。天色漸漸暗了,主耶穌還沒出現,馬丁有點失望。馬丁想:耶穌應該不會失約吧?忽然聽到門外有聲音,開門一看,是一個媽媽,抱著嬰孩在寒冷的雪地裡直打哆嗦。馬丁趕緊叫她進來,給她喝點熱茶,又送她一件披肩才讓她離去。

馬丁等到深夜,心想或許耶穌要來的事,只是一場夢,等著等著他又進入夢鄉。耶穌笑著對他說:「馬丁,我已經來看過你了。我餓了,你給我吃;我冷了,你給我穿;我遭遇困難,你也幫助了我。」馬丁說:「沒有啊,我那裡有給你吃,給你穿?你都還沒來過呢!」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這個故事告訴咱,原來主耶穌就在咱的身邊,就是在咱每天的生活當中,咱必須學習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德蕾莎修女因為看到一位貧窮人不停地喊著說:「我渴了(I thirsty)。」而開始在加爾各答街頭為「窮人中之最貧窮者」服務,她說,耶穌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中所有受苦受難的人,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的一句話:「我渴」不僅是生理上需要水喝,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難時,最需要來自人類的愛與關懷。德蕾莎修女在每個服務所都設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苦像,而在十字架旁邊,都有「我渴」這兩個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個人在痛苦中,我們就應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的。

德蕾莎修女說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為了要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變成窮人來侍奉窮人,如此被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上個月在中國廣東佛山有一個兩歲小女孩先後被兩輛車輾壓,18名路人「視而不見」,美國之音批評者認為,這是政治現象,而不是文化現象;是中國共產黨及政府始終利用政治和法律手段無情打壓膽敢「見義勇為」或堅持「惻隱之心」的人所造成的。德雷莎修女有句最令人動容的話:「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冷漠是最可怕的回應,這也是耶穌藉著這個比喻譴責宗教領袖們關起門來只關心自己而對外冷漠。這是一句值得我們省思的話,身為上帝的兒女,我們如何對社會、對周遭情況不失望、不冷漠,這不只是耶穌世代的問題,更是我們這世代的挑戰。

耶穌很會使用強烈對比加深聽眾的印象,上禮拜咱講上帝給咱很大的才能 (talent),但是今天耶穌這天國的比喻,只要咱在小事幫助需要的人,讓那些至微小的對咱的關心中去體驗上帝的愛。親像給飢餓的人一餐,或嘴乾的人一杯水,接待客人,使病人愉快,拜訪囚犯,這些並不需要才能,只要有心就能夠做到。你知道嗎,在咱的長島就有320,000人處於飢餓的風險?其中超過118,000是兒童。這些數字佔長島總人口的11.3%,現有的Food Bank很難跟得上他們的需求,特別是在感恩及聖誕季節。上個月我送咱奉獻的食品去Island Harvest時,他們給我一張Holiday food drive 的清單,除了各式罐頭,還需要奶粉、嬰兒食品、咖啡、茶、義大利麵、泡麵、花生醬和果凍等等,希望兄姊熱烈響應,在聖誕節之前,把它們送到遊民的手中。另外咱也可以將家裡多餘的外衣送給社區的遊民禦寒,或多餘的玩具、兒童書籍送給有需要的人。還有咱的聖歌隊,每主日將他們最美的歌聲獻給上帝,在長島附近有80多間老人院,如果咱的聖歌隊能為他們報佳音,與老人們分享聖誕的喜樂,那將是多美好的事。有人說,安養院裡有「三等」:等吃飯、等吃藥、等死。住在那裡的人沒有任何的盼望,所以有人去他們都非常高興,喜歡有人打招呼,或說說話,這些都是咱可以服事的機會。

耶穌給咱一個奇妙教導:「這些事,你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就憑這個信心決定你往永生還是地獄。親愛的兄姊,讓咱從關心社區、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做起。千萬不要忽視自己的影響力,也許你一點真誠的關懷,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