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基督徒的考驗

 

經文: I Peter 4:12-14, RR 27, SS 6-05-2011

基督教興起以後,由於是新新宗教,羅馬政府認為會威脅到帝國的統治,乃藉著迫害基督徒企圖讓基督教絕跡,有如今日的法輪功一般。基督徒在早期經歷了羅馬政府及猶太教徒的暴力對待,造成不少基督徒殉道,如。司提反的被殺害、希律亞基帕王殺害雅各;其中保羅信主前大發熱心迫害基督徒,信主後被猶太人和教外人士追殺 (林後12: 23-28)。

初代教會史可以說是教會殉道史。史學家塔西圖 (Tacitus, c56-120) 記述,羅馬大火後,民間傳言是尼祿縱火,為消除百姓對他的疑慮,他將罪推到基督徒身上,並用殘忍的方法懲治他們。在競技場,基督徒被迫穿上獸皮,然後放出獵犬,將他們撕裂咬死。把他們與乾草捆在一起,製成火把排在花園中,夜晚燃燒,照亮尼祿整個花園。教父革利免記述,彼得與保羅都在這次迫害中殉道。彼得行傳中記載,他被倒釘十字架殉道。教父特土良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籽。後來應證,基督教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是迫害基督教的羅馬帝國滅亡。

今年的受難週,一部改編自九十年代知名的「提比鄰事件」,真人實事的電影《人神之間》(Des hommes et des dieux),在台灣轟動上演。這是一部描述一群法籍傳教士在阿爾及利亞受難的電影。他們來到偏遠落後的非洲小村莊,耕種養蜂義診,自給自足過著刻苦的生活。他們沒有膚色種族歧視,盡心盡力去幫忙當地村民,成為他們的心靈支柱。某日,一群法國工人被當地激進的伊斯蘭教派殺害之後,一種恐懼與敏感的氣氛壟罩著整個村落…。修士們面臨生命的威脅,一開始大家嚇壞了,主張離開的聲浪越來越大,修士們出現信仰危機,修士領袖甚至出現領導危機。在恐懼交逼、內心煎熬時修士們用祈禱、用吟唱聖詩,祈求主能幫助他們渡過險境。 影片深入描述面對生命威脅時,幾位神父從意見分歧、徬徨失措,到一致肯定自己的信仰以及為愛從容犧牲的過程。

這部電影以史實為基礎,深入探討人性與信仰之間的拉拔,當人面臨生命威脅時當然會害怕,有信仰的人會在信仰裡找依靠,就像修士們在經過這一段淬鍊後,在內心裡找到自己的神性一樣。即使最後被綁架、甚至被殺害也能坦蕩蕩地「從容就義」,為愛受難到底,我想這就是接近「上帝」了。

台灣由於近代史上的特殊政治環境,四十幾年來228的陰影至今猶存,於是有人視政治如蛇蠍,無法以平常心去看待,海外的台灣人基督徒也是兩極化,有的教會極力堅持無論在何種場合,絕不可涉及與政治有關的任何教導或話題,否則就是不屬靈。然而聖經說上帝創造人,並賜與上帝的榮耀與尊貴 (詩8:5)。因此輕看人的價值就是輕看上帝的榮耀,當一個政權不把人看做人時,基督徒不能獨善其身。

在波士頓有一座猶太人屠殺紀念碑,由六個玻璃空心塔組成,塔壁上刻有集中營囚徒代號和倖存者的語錄。在玻璃空心塔的旁邊有個小石碑,上面刻著:

起初他們帶走共產黨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著他們帶走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帶走工會成員,我還是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帶走天主教徒,我仍然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後,他們來帶走我,我想反抗,但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Martin Niemoller, 1945

這是馬丁尼莫拉牧師在二次大戰後寫的懺悔詩,他於1937年被捕入獄,差點死於集中營。一般人只要事不關己,往往會選擇袖手旁觀以「明哲保身」,但是這首詩提醒我們,沉默往往是暴政的幫兇!當時神學家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 在希特勒的暴政底下,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於1934年協助草擬「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 ),堅持歷史與教會的主權在上帝,而不是在人, 1974年2月28日,黃彰輝牧師興奮地坐在當年起草「巴門宣言」時,巴特坐過的椅子上,以「今日台灣人的拯救」為題,發起台灣人自決運動,向世界傳達台灣人對抗暴政的決心。今年世界台灣人基督教會協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Taiwanese Christian Churches, WATCC) 大會將在Wuppertal舉行,若有興趣者可前往參加。

先知彌迦曾說,身為上帝的子民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祂同行。(彌迦書6:6-8)我想這就是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裡所要強調的,「你們若因跟從基督而受凌辱,就有福了;這表示榮耀的聖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基督徒對所持信仰,必須以敬虔的心,順從上帝的引導、秉持真理原則,在不義的社會發出公義之聲。

基督徒在世上,時常會陷入兩難之間,若不能以耶穌基督為主,以那永恆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多變的世界,則內心不免時有矛盾與掙扎。早期無論是國內外的台灣教會,對台灣的民主發展都有一定的貢獻,我相信只有在聖經的根基上,才能尋得人性尊嚴的根源、才能知道愛與公義的真諦。今天北美的台灣教會逐漸老化、凋零,在沒有新移民移入的情況下,教會勢必要轉型,然而教會不是俱樂部,不能只求興旺或只談屬靈。巴特臨終前曾經說過:他一生寫過十三本教義學,但如今若帶著這些書到耶穌面前說:「這是我一生的功業和智慧。」祂一定會掩著口笑。確實,巴特是一代神學巨摹,對近代神學研究有不可磨滅之功。但是我想讓他真正顯出基督的馨香之氣,不是他的神學,而是他不畏強權,帶領一群基督徒退出來思考教會在時代中的職責與意義。一直到今天,他的作為依然鼓舞著許多在困境中堅持作見證的教會。

我們看見歷代的信徒歡喜甘願為了執守真理,服事上帝而受苦。彼得說:當你遇見像火一樣的考驗時,不要大驚小怪的,也不要以為考驗是很不得了的事。因為任何方式的迫害都是信仰的考驗,當基督徒面臨受苦時,可看出來他是否順服上帝的旨意。只有真正的基督徒才會被迫害;那些與世界妥協的基督徒,是不會受逼迫吃苦的。是的,凡是跟從基督而受凌辱的,有福了。因為當世界的末了,基督再次降臨時,凡是得勝的基督徒要歡喜快樂的面對祂。親愛的兄姊,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盼望,懇求主耶穌賜給我們智慧,讓真理、愛與公義的靈澆灌在我們身上,使我們能在苦難中堅持做一個有見證的信徒,也使咱的教會能成為時代的燈塔而不是在象牙塔中空談屬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