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在風暴中走向平安 

 

經文: 馬太14:22-33, RR 21, SS 323, 330, 507 8-7-2011

今天的經文是在眾人經歷了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餵飽五千人之後,因不想眾人擁祂為王,招致希律的忌恨,乃趕快把門徒與群眾分開,催他們上船,然後自己獨自往山上去祈禱。耶穌每當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之後,祂都會遠離人群,獨自上山和上帝保持親密的聯繫,祂祈求上帝的靈來增添他的力量。耶穌是教會的頭,仍然每天都和上帝溝通,沒有任何事能干擾這段預先選定、保留的時間。身為基督徒,定期與上帝保持聯繫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透過祈禱,不但我們的人生更有智慧;透過祈禱,也會使教會的方向更清晰。

艾德郭 (Ed Koch) 曾連任紐約市市長,他經常到市中心閒逛,逢人就問「我做得如何?」人們很欣賞他這一點,許多人認為,開誠佈公就是他受歡迎的主因。艾爾.努哈斯(AL NEUHARTH),是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的創辦人,他從大學時代擔任記者開始,在報業力爭上游,於1982年創辦《USA Today》,使其在短短數年間成長為全美第一大報。他說當年他開車跑過全國,四處問別人喜歡讀哪類報紙。努哈斯年所得超過百萬美元,卻認為他的頂頭上司是那些將兩角五分錢投入報紙版賣機的人,所以他花時間與他所服務的人相處。可見開誠佈公,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何等的重要。

我們教會有個特色,就是每禮拜講道後會有個回應的時間,這是讓會眾思想所聽的道與自己的關係並向上帝立志如何回應祂的心意。正如以賽亞 6:8,上帝每次向人說話都要求人對祂的話語有所回應,所以講道後讓會友有機會回應上帝的話與挑戰。當然回應有正面的,有時是負面的,有時也會談到教會的現況,甚至有時會有緊張的衝突情況。衝突是人際關係的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事。只是在教會的團契中,我們強調愛及和睦,耶穌告訴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太5:12)。」就是要我們在改變別人之前,必須先改變自己。換言之,不管對方願不願意解決問題,我們都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保羅勸我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羅12:19)。」因此我們需要智慧來反省、來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更需要有饒恕的能力來四兩撥千金,以便在分裂的衝突中獲得復和,大家和睦相處,教會生活才有好見證。

門徒在海中航行時,遇著逆風,在波浪上顛簸。天快亮的時候,他們看到一個人,走在水面上,朝他們走來,他們很自然地認定那是個鬼怪,害怕的叫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定睛一看,見是耶穌,馬上從船上跳下去,在水上朝著耶穌走過去。彼得棄船奔向主,這是何等的舉動!他相信在暴風中唯有耶穌能作他的倚靠。但是當彼得眼睛從耶穌身上轉移到身旁的風浪,一下子風浪把他對主的信心給打掉了,本來似乎是堅硬的水面,現在又恢復原狀,他心裡一害怕,開始往下沉,就喊叫:「主啊,救我!」雖然他一度信心搖動,差點兒溺在水中。可是在這危機下,他沒有要求在船上的同伴們救他,他求的是與他同在水裡的耶穌。這裡再次看到他對耶穌大能的信心,而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然後平安的上了船,風浪也平靜了。

不但彼得等門徒遇到不可預測的未來會害怕、恐懼,耶穌也曾經在客西馬尼園與恐懼搏鬥,甚至到了流汗如淌血一般。耶穌和我們一樣必須去面對生命中一些痛苦和可怕的事,祂知道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如果我們期待恐懼自動消失了才肯付諸行動,那麼永遠不會開始做事。就像彼得如果沒有先踏出船身,就不可能經歷在水面上行走的神蹟。上禮拜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社部,有 19 位牧長來 Boston 接受草根運動組織訓練。台灣在戒嚴時期,由台灣長老教會教社部,自加拿大引進的一個運動組織,宗旨強調民主、自由、人權、非暴力的抗爭。所訓練的學員包括政治運動者、勞工運動者、農民運動者、環保運動者、教師聯盟、學生運動者、婦女運動者等,是台灣各反對運動團體的中堅幹部。草根運動組織追隨主的腳蹤,堅持「焚而不燬」的精神,以「愛與非暴力」的抗爭,努力追求一個公義和平的社會。因為明年是關鍵的選舉年,他們想藉著這個機會順便在 New York 召開「國事懇談會」,於是與林興隆長老接洽,希望能促成此事。由於他們一行23人(含加拿大)吃、住、交通都是大問題,現在又是暑假旺季,預算費用不斷增加。興隆長老一方面要募款,又要安排行程,再加上他早就安排好去北極遊覽,這段時間他不在 New York。但這是一件對台灣好的事情,他就承攬下來,只是心中忐忑不安,尤其是最近都不得好眠,後來請長會幫忙協辦,獲得肯首。上禮拜我在報告時提到有台灣長老教會教社部19位牧長要來,希望會友能幫忙接待。感謝上帝,沒想到兄姊熱切的回應,一天之間就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就像是五餅二魚的神蹟一般,在上帝國裏面,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通常我們要遇到事情才會發現原來最重要的、最令我們感激的資源,竟然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想對林興隆長老或是對的學員們來說,當他們選擇參與這些事工時,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參與草根運動,站在第一線,隨時要有犧牲生命的準備,他們不斷在跟恐懼打交道,雖然恐懼一直存在,無力感也不時興起,但是他們靠著信仰,跟隨主走上社會關懷之路,這不是一條平坦大道,而是在沒有路當中,仍然接受主的邀請而踏入水中。

台灣基督徒和猶太人一樣喜歡用「平安」當請安的話語,因為我們相信耶穌在風暴中走向我們,走進我們的恐懼,就是要上我們的船,恢復我們人生的平靜,袪除我們的無力感。

藍斯 (Armand-Jean de Rance,1626-1700) 原是 Cisterian 修會成員,後來他在法國諾曼地創設「托拉必斯特修道院」(Trappist) 。他規定修院裡的請安用語為:「要記得你會死。」因為總有這麼一天,我們都會死去。因此,藍斯藉著這句請安語提醒院內的修士們為這隨時會來臨的日子多做準備。

上周在講回應時,有人說:上帝給現代人的神蹟很少。如我們敬愛的已故陳廷豐長老因癌症住院,我們兄姐同心協力為他代禱五個多月,但是上帝並沒有垂聽我們的祈禱,終究把他接去。但是有人回應:陳長老雖然在病中,上帝卻一直與他同在,信仰在他們夫婦的身上是那麼地有力,那麼地真實與安穩,雖然他並沒有好起來,但是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神蹟。疾病使他與昭霞姐更依靠主,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 也更確認神在他們生命中的優先地位, 這是健康的人常忽略的。他們知道死亡只是一道門,推門進去是進入更高層的存在。因此在他臨終之前數日,他仍然愛聽腓立比書,我們知道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監獄的書信,被稱為喜樂的書信。廷豐長老雖然沒加入托拉必斯特修道院,但是他知道自己情況越來越差,即將死亡,卻以平安的心情面對,這展現出極大的信心。至於昭霞姐,也是我們信仰的導師,她在廷豐長老生病乃至於蒙主恩召這段期間,沒有顯出過度的憂傷。她視死如歸,她深信死,對基督徒應該不是一件難過或是害怕的事,而是在迎接復活的來臨,是可喜悅和可盼望的事。上帝透過廷豐長老的蒙主恩召這個美好的神蹟,來見證祂的愛,並讓我們知道靠著主耶穌,我們可以克服恐懼,贏過死亡,獲得平安。

親愛的兄姊,耶穌行這個神蹟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與主當中隔著一片大海,代表著許多的阻礙與不可能,但是祂愛我們, 不管我們的信心如何,祂都會冒風浪與我們同在。如果你願意棄船踏出水面,讓耶穌牽著妳的手往前行,你將會經歷水面上也有路可走的恩典。這也是做為基督徒最大的恩典,願咱每個人都抓緊這個恩典,克服恐懼,踏出船身,放手跟隨主走人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