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馬太16:13-20, RR 40, SS 165, 331, 5077 | 8-21-2011 |
今天的經文中主耶穌問了門徒兩個問題,問到別人對耶穌的看法時,門徒回答得很好。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說我是誰?」雖然門徒和耶穌生活兩、三年都遲疑,只有班長彼得答得快又正確,讓主耶穌感覺很欣慰,馬上誇獎他。耶穌又說:彼得的認知是出自天父的啟示,可見彼得獲得稱讚不是因為答案本身是正確的,而是因為他得到了天父的啟示。由此可知我們能認識耶穌是基督,這是神啟示給我們的福氣。我們看到很多人一輩子上教會,但卻不能接受到上帝的啟示。但是有些人就有這福氣,一上教會後馬上被聖神感動,得到啟示,很快就接受主耶穌為救主。例如:Kevin Cheng 當初只是到教會學中文,沒想到他得到了天父的啟示,不但受洗成為基督徒,還獻身全職服事於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r) 。 記得1977年邱志健牧師擔任第一任台灣學園傳道會會長時,大力推行「我找到了」運動,動員了幾百位義工,藉著傳播媒體—廣播、電視、報章雜誌、大型廣告牌、貼紙、胸針,以及運動衣上的標識,來吸引人,將「我找到上帝了!」這個好消息報給好奇者。更向電信局申請了20線的連線電話,來回答好奇者的各種疑問。一段時間之後,覺得這說法不甚妥當,就放棄這個運動。因為按表面看,我們相信主耶穌,好像是我們找到了耶穌,揀選祂作我們的救主;實際上,耶穌曾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是祂從眾人之中揀選了我們來屬於祂自己。這中間的區別是很大的。因為若是我們揀選了祂,我們將來還有改變的可能,我們可能會對祂失望、甚至離棄祂,一如主的門徒,在耶穌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拋棄祂,但是就在那個時候,耶穌向他們表明祂的揀選是沒有後悔的,祂愛他們到底。並且就在那個時候,祂將國度託付給他們。這一切有如教會歷史的縮影,人一再背叛祂,離棄祂,然而就在像這樣的石頭上,耶穌要建立祂的教會。 在耶穌讓門徒知道祂是神的兒子,是基督之後,跟著講了祂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祂的教會。每個宗教都有重要信條、信經或信仰告白。基督教也不例外,申命記6:4「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是早期以色列人每天必修的信仰告白。今天的經文被視為是彼得的信仰告白。因為彼得是第一個發現耶穌的真正身分,他是第一個在信仰上跳級,看出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稱讚彼得是磐石,祂要把教會建在這磐石上,接著耶穌把天國鑰匙給了彼得,這兩段經文也是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主要分歧點之一。天主教強調耶穌不但把教會建在彼得這塊磐石上,同時也把天國的鑰匙給了彼得,而彼得是天主教會的首任教皇,所以唯有天主教會擁有天國鑰匙的權柄。我們新教當然不承認這種解釋,所以把強調的重點放在信心的宣告上,也就是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彼得原名西門,彼得是耶穌給他取的綽號,就是石頭的意思,耶穌有時叫他“ 磯法 ”,亞蘭文即“小石”的意思。換句話說,彼得是教會中的第一位具有慧眼的信徒,是教會的第一塊磐石,將來的教會就是由那些與彼得一樣告白耶穌是永生上帝兒子的人所建造起來的。這就是使徒統緒(apostolic succession),凡是承認接受「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的教會,都可以繼承使徒的權柄。 花蓮縣有一個名叫馬遠的部落,是布農族在花東縱谷區最北端的部落,部落坐落在山坡地。這裡的空地不少,土壤也肥沃,風景優美,只是居民酗酒、吃檳榔,居民生活貧困。當地有位名叫「Pima」的青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原本有機會成為部落第一個律師或司法官,但大學畢業後,Pima選擇回到原鄉當國小老師。之後受上帝呼召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受派至阿美族的奇美教會擔任傳道,成了部落內老人、兒童的保母,照顧族人生活大小問題。例如有老人沒有低收入戶補助,Pima成了最佳的代辦跑腿員,每次只要有老人家生病,他的骨董吉普車就成了救護專車,碰上颱風,就成為部落的「送餐車」,就連半夜也不休息。為了部落的孩子,他一面擔任課後輔導老師,一面利用到台北證道的機會,幫孩子們募書,一募就是一萬五千冊,讓原本沒課外讀物可念的孩子們,開心不已。 Pima在奇美教會服務三年,忙得像陀螺、從來不知道照顧自己,最後終於病倒了!一檢查,竟然已是肝癌末期,Pima得知自己罹癌後,仍勇敢面對人生,雖然醫生擔心過多訪客太勞累,但Pima卻笑著說「既然來日無多,希望能記得所有關心他的人」。Pima那種堅強面對死亡的勇敢態度,激勵了許多人,感動著每個前去探視者的心。Pima三十五歲過世,遺願將各界勸募醫藥費的善款餘額,分別捐贈門諾醫院、以及成立奇美村醫療基金,用於部落老人就醫接送的交通費。他的告別式在老家馬遠部落舉行,馬遠、奇美兩村人口加起來不過五百人,但卻湧入近千人送Pima最後一程。Pima成為上帝留在馬遠、奇美兩部落的一塊磐石,繼續造福家鄉! 每當我看到或聽到這類見證時,我就看到希望。當然教會帶來光明,也帶出黑暗。有一天聖彼得從外面回到天國,他把天國的鑰匙拿出來,要打開天國的門,卻打不開。他叫一位天使來問,為何我的天國的鑰匙打不開天國的門?天使回答說:自1517年以後天堂的門鑰匙已經換了。因為1517年,教宗利奧十世以修繕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為藉口,諭令出賣“贖罪券”,說是有罪的人,只要花錢買了贖罪券,死後靈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這一則笑話,反應出如果我們的信仰偏離正道,有一天我們會被替換的。誠如上禮拜來訪的林哲夫長老一再叮嚀後輩,人會老化,組織也會老化,一旦老化就會喪失Vision & Mission。 我想信仰也是一樣,基督徒的信仰必須不斷成長,朝更成熟的境界邁進,因為生命中的挑戰和難題是複雜多變的,人生的苦難和挫折更是奧秘難解,只有長大成熟的信仰才能激發勇氣,因應新的挑戰。 當耶穌離去之時,將天國的鑰匙交在我們這些笨拙的人手中。這把鑰匙不是毫無條件地任意供應;耶穌是在門徒認出自己是基督之後,才交給他們這把天國的鑰匙,才賦予「教會的磐石」的肯定和使命。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門徒一旦與上帝相遇,確信耶穌是救主,他們與祂就進入一個獨特的個人關係。例如,上禮拜來訪的牧長們,他們在不同的的領域、不同的族群中努力喚醒台灣人的尊嚴與身份認同,因為唯有台灣人對鄉土與生命共同體認同,台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民主,主權獨立的國家。同樣地,你的信仰告白、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就是天國的鑰匙,可以為你打開一條門徑。親愛的兄姊,我們需要常常問自己「我所信的是誰?」把「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銘記在心;然後,以新生命的款式來相對應我們的基督徒身份認同,如保羅所說:「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提後一12)讓我們彼此勉勵,持續在認同中成長,以期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香氣在我們的生命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