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為主成做憨人

 

經文: 馬太16:21-28, RR 37, SS133A, 309, 508 9-18-2011

前幾個禮拜我們談到彼得大聲宣告: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聽了很高興,對他嘉獎不已。但是,今天的經文顯示就在彼得最得意的時刻後,緊接著耶穌斥責彼得說是撒旦退去,因為那是彼得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 (V. 23)。這兩幕之間發生的事,可說是耶穌傳道的轉換點。

我們很難理解彌賽亞對第一世紀猶太人的重要性。德國學者William Wrede指出福音書的作者看出主耶穌有意隱藏彌賽亞的身份,因此常吩咐門徒不要跟人說祂是彌賽亞,因為如果太早宣布其彌賽亞的身分,會敗壞上帝的計畫,福音書中以馬可福音最為明顯。他稱之為彌賽亞的秘密。對猶太人來說「彌賽亞」代表財富、名聲和政治權力。然而耶穌明白,真正的彌賽亞是「受苦的僕人」,祂必須先經歷辱罵、羞辱、受苦甚或死亡,才能進入榮耀;祂所背起的是十字架,而不是世界的榮耀。因此耶穌在接受彼得的宣告之後,開始有了策略性的轉變。在21節有一個很重要的字--『從那時候開始』,耶穌離開加利利,前往耶路撒冷;祂不再對群眾演說,卻縮小範圍於十二門徒。祂開始講以前從來沒有跟門徒講過的話,把『基督』真正要做的事告訴門徒,並預備他們即將來到的受苦與死亡,這是屬天的計劃。但彼得仍留在地上的層面,把『基督』定義為政治上的受膏者,將來要做地上的王。彼得也許認出了耶穌的身分,但對於祂的使命他仍然不暸解。他要耶穌避開痛苦,因為他不暸解「受苦的彌賽亞」如何會給全世界帶來救恩。

對耶穌的學生來說,跟了耶穌三年,這位要給全世界帶來救恩的人,竟然被人釘死!落得這般下場,豈不是太愚蠢了嗎?何況「釘十字架」在當時是一種最殘酷,最羞恥的刑罰,因為是全身赤裸被脫光,吊在十字架上,當眾讓人譏笑和侮辱,並且是慢慢折騰至死,死的非常難看,這對一般人來講,是極卑微的事。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是上帝極大的智慧,因為耶穌若沒有死,我們就沒有恩典,因為耶穌基督替我們接受上帝的審判,我們的罪得到赦免,這樣罪被處理,彰顯出公義,公義完成了,我們才能夠得到永生的恩典。其中最奧秘的是在羞辱之後有喜樂,上帝讓耶穌基督死而復活,勝過死亡,變成至高的尊榮,保羅說:「祂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8~9)從卑微到至高,所以祂願意忍受這樣的羞辱。

今天的經文耶穌說:「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現今很多成功神學 (Prosperity Gospel) 佈道家把福音積極思考化 (positive thinking),將耶穌的十字架解釋成主為我受苦,所以我就不必受苦;主替我死,所以我就不必死;主替我做,所以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領受福氣就好。因此很多人信了耶穌之後,希望馬上享受冠冕,但是他不知道,沒有經過十字架的痛苦,就沒有辦法得到冠冕的快樂,這是必經的過程。有句諺語說:「No Cross No Crown」(沒有十架沒有冠冕)。司布真 (Charles Haddon Spurgeon 1834 - 1892)也說,「在天堂裡沒有一位戴冠冕的人,他在世間不曾背過十字架。」

在臺灣的福音史中,有馬雅各、馬偕、蘭大衛父子,為著福音來台行醫貢獻良多,而本土的醫療傳道以謝緯牧師為代表。他於1916年生於南投,幼年病危時,經祈禱決志獻身之後,逐漸痊癒,後就讀臺南神學院,再赴日本習醫。1946 年返台後與夫人楊瓊英醫師、孫理蓮女士、兄謝經醫師、弟謝綸長老致力醫療傳道工作,巡迴於各山地部落行醫。常常要步行翻山越嶺,席地而睡,一天診治數百名原住民病人。但他認為犧牲不是折磨、痛苦,反而是快樂。

1951年赴美接受外科訓練,1954年返臺後擔任孫理蓮創辦的埔里基督教醫院首任院長,並創辦基督教肺病療養院,1960年起兼任臺南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醫師,往後十年風雨無阻從不間斷,沒有報酬完全犧牲奉獻十年如一日。謝牧師也奉獻協助購買土地興建診所。臺中中會於1961年於二林成立醫療團,他擔任第一屆主席,自此基督的亮光照進貧、病的彰濱沿海,1964年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雖然設備簡陋,卻是彰濱一帶病者的福音,尤其是小兒麻痺患者,得妥善照顧。1969年擔任總會議長。身兼數職的謝緯牧師,每禮拜三定期往二林基督教醫院門診;每禮拜四在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其他時間則往返於埔里基督教醫院、肺病療養院、和自己開設的大同醫院,還處理總會事務。

謝牧師一生致力於醫療傳道,即使夜深或疲憊,也從不拒絕病人,常在半夜從南投趕到二林看急診;他也常在窮人的藥袋中放一些錢。他的女婿江清醫師說:有人以為謝牧師作醫生,一定賺了不少錢,有洋房住、有汽車開。他的房子和醫院是別人借給他住的,汽車也是別人借他開的。今日在二林地區還有人記得,他接濟過貧窮人家子女的學費,也有人在出院後仍得到持續的接濟。

1970年5月27日北門烏腳病費診所舉行十週年感恩禮拜,謝緯牧師以「為主成做憨人」為題講道,引用賀川豐彥(Kagawa Toyohiko 1880-960)的話:「我們需要更多不關心金錢、謠言、語言、地位、甚至自己本身的愚拙人們。這種愚人,上帝卻將他們算做智慧的人。」奇怪,為什麼有人願意放棄財富、地位,一生無怨無悔的為主成做憨人?如果你覺得他們一生都好可憐,在謝緯牧師甘心「為主成做憨人」的見證之後20天,他因為日夜奔波於埔里、南投、二林太過勞累,妻子勸他多休息一下,謝緯牧師卻說:如果早一分到醫院,病人可以少受一分的痛苦,或者還可以救一條人命。說完開車出門,車子開至名間一帶,撞上路邊大樹,當場死亡!一般人一定覺得他們夫妻兩人太傻了,作基督徒做到死於非命!是的,要是我們沒有信心的眼睛看見未來的榮耀和喜樂時,我們只能看到愚蠢軟弱卑微的一面,那我們怎麼可能會想要背十字架呢?

謝牧師沒有錢、沒有名、沒有利,但因為他們夫妻的努力,烏腳病、小兒麻痺在台灣絕跡了;許多人因為他們的努力得到了新生,這個就叫做基督徒的以善勝惡;這個就叫做基督的精神、十字架的道理!謝牧師被稱為台灣的史懷哲。他不畏艱難、刻苦耐勞,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付上了生命的代價。事實上,他們所受的益處並不亞於他們服務的對象,因為這麼做是喚起人性中最重要的東西:憐憫、寬宏、謙卑、愛心,在他們一切的服事中,不只是前面有喜樂;在過程中,也滿有喜樂,那些受幫助的人反而使幫助他們的人,生命更豐富,這就是基督的生命。

蘇格蘭麥高勞牧師 (William MacCallum Clowe, 1853-1930) 曾寫過一本書《基督徒經驗中的十字架》 (The Cross in the Christian Experience)。他認為人生有三種苦難,第一種稱為重擔 (Burden),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痛苦與艱難,像是人際關係的衝突、青春期危機等等,我們的人格在經歷這些痛苦與艱難中逐漸成熟茁壯。第二種稱為荊棘 (Thorn),是指人生的意外傷害與折磨,像是天災人禍、疾病殘障等等。第三種是十字架 (Cross),這種苦難不是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無奈,而是為了愛的緣故,把別人的重擔和荊棘拿來自己擔,這叫作十字架,也就是謝緯牧師所謂的為主成做憨人。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親愛的兄姊,人生在世,不管富貴或貧窮,不管是平民是總統,結局都是一樣:總有一天要離世。那時你將往何處去?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主耶穌在天國裡為我們預備地方,十字架就是通往天國的橋樑,是我們人生的盼望。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智慧選擇正確的路,為主成做憨人,讓我們今生有喜樂、來生有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