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生命的轉角

 

經文:馬可福音9:2-9, RR2 (PS2), SS 149A (Eng. 88), 362, 513

2-19-2012

今天是主顯節期的最後主日,又稱為耶穌山上變貌主日。主顯現節期開始於耶穌的受洗日(1/8)到今天耶穌山上變貌結束,這兩個代表性事件,都是以上帝稱讚耶穌的話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做結語彼此呼應,讓我們再次確認耶穌乃是至高上帝的兒子,是全人類的救主。被稱為解經王子的摩根牧師 (George Campbell Morgan, 1863-1945) 將耶穌生平分為七個關鍵時機,就是降生、洗禮、試探、變像、釘十字架、復活、升天。這些時機是按次序排列,把它們合起來,就構成上帝救贖人類的故事。每個關鍵時刻的轉角都為基督的工作引進新的契機,創造了未來事件推展的動力。今天的經文,耶穌帶著門徒登上高山,在他們面前改變面貌,顯出祂的榮耀來,下山之後卻走向耶路撒冷,走向十字架的苦難。這樣的顯現對當時的門徒有什麼意義?對今日的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馬太、馬可和路加清楚記載了耶穌變貌的細節,當時耶穌面如陽光閃耀,衣服放光,有一朵雲來遮蓋門徒,而在雲中,令他們膛目結舌的是,有兩位以色列歷史中的巨人出現,就是摩西和以利亞。如果我們參考路加福音9:31,會發現他們顯現之後,是在與耶穌談論祂要如何受害以及祂將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摩西在此預表律法,就是上帝寫下來的話;以利亞預表先知,就是為上帝說話的人。律法和先知乃是為基督作見證(太22:40)。同時,從雲彩裡有聲音傳出來,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這一句話,再次確立耶穌要作王治理萬邦;祂要作先知將上帝奧秘的真理昭告世人。換句話說,耶穌變像的目的是要印証彌賽亞的身份,並藉著成全律法的摩西和傳講預言的以利亞來確認耶穌在地上的使命。摩西與以利亞是猶太民族中很特別的偉人,以利亞被上帝接上天,摩西被上帝親自埋葬。作曲家沙碧路曾經寫一本《歷史上100個最具影響力的猶太人》 (Michael Shapiro,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Jews of All Time) ,耶穌弟二名,摩西排在耶穌之前名列第一,第十三名是先知全部,以利亞當然入此。以利亞在猶太人傳統是前先知,他和後先知中得耶利米同被視為持守上帝的啟示,是社會良知及道德的維護者,也是舊約預言中彌賽亞的先鋒。馬太福音的作者為了呼應舊約,把約翰塑造成以利亞的形象,約翰學以利亞的穿著,穿獸皮的外袍,束著皮帶 (馬太3:4, vs王下1:8);約翰指責希律王、呼籲悔改、挑戰人心,以利亞反抗亞哈王、挑戰巴力;因此耶穌直接稱約翰為要來的以利亞(馬太11:10-14; 瑪拉基3:1; 4:5-6)。

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彼得、雅各和約翰,在祂從死裏復活之前,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別人。 耶穌說這話的目的,與先前不同。先前每當耶穌行了神蹟之後,都會囑咐人們不可張揚,為的是怕人們因為神蹟奇事而模糊了福音的焦點,甚至阻礙福音的事工。但現在,耶穌離世的時候已經近了,門徒對耶穌的身份卻還一知半解,在這個時候,耶穌需要採取強勢作為,藉著摩西和以利亞,強調過去的勝利、光榮的時刻、恩典滿盈的日子,以喚醒他們對彌賽亞的記憶。親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穿越曠野,走向新的國度,他必須時時提醒他們過去的奴隸生活和困苦的環境,好讓他們有動力繼續前進。「要記住那領你們出埃及地,救贖你脫離為奴之家的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申命記13:5)。每當以色列人走到了生命改變的轉角,上帝便派人來喚醒他們的記憶,讓他們記得神過去給他們的幫助。有時候,我們必須回顧過去,才能跨步前進。

下禮拜我們要舉行228平安禮拜,228事件是台灣歷史最重大的一個轉捩點。在事件發生之後,台灣的有識之士有了新的意識:台灣獨立。但是,這樣一個新的願景(vision),卻在每年228週年記念裡被忽略了。因為,這個事件被多數人從族群衝突的角度來理解。很多人說:「現在台灣已經沒有族群衝突了,再提這些事情沒有意義。」李登輝前總統談到228時,要我們「向前看」以「愛」來彌補傷痕。228平反運動走了20年多年,看起來成果豐碩,從政府道歉、賠償、建碑、設立為國定紀念日,到228事件納入學校教材,一一實現;可是,228的意義卻在行禮如儀的紀念活動中越來越空洞化,逐漸失去力量。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現階段,就好像彼得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讓我們搭三座帳棚,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但是耶穌並沒有讓彼得停留在山上,因為耶穌知道維持現狀是死路一條,只有賦予歷史新的使命,突破現況才會有曙光。同樣地,台灣人必須重新認識,228事件乃是我們的先賢先烈為了爭取台灣人的自治權益、人權,為了台灣人的尊嚴而犧牲生命的歷史意義,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走向復甦。

門徒目睹耶穌變貌之後,這驚人的事件是否讓他們永遠不再有疑問,而充滿堅固的信心呢?耶穌一再強調,若祂沒有從死裏復活,人們無從瞭解這變貌的意義。雖然他們誤解耶穌對其即將受死與復活的暗示、仍然為有形的身分地位爭吵,甚至幾個禮拜之後,在耶穌最需要的時刻離棄了祂。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呼召差遣進入世界,他們懷有新的使命,新的願景。彼得曾在彼得後書1 : 16-18形容這經驗給他長久的衝擊。雖然山上變貌的事件,是指向耶穌的受苦與死亡,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指向祂的復活,耶穌的身分、上帝成了肉身的意義,一直要到祂離世又復活才真正被確認。事實上,後來門徒從懦弱轉變成信心的英雄,可說是耶穌復活最讓人信服的證據。

親愛的兄姊,當我們藉著山上變貌的事件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時,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是何其的有幸,被呼召進入上帝的家,成為立約的子民。在我們的一生,上帝不停地在給我們考驗,但每個生命的轉角處,祂也給我們希望。親像,最近在NBA脫穎而出的風雲人物林書豪,在未紅之前不是坐冷板凳,就是上場不久就被換下,讓他一度曾對NBA心灰意冷,也流淚向父親訴說委屈。但是他一直以信心仰賴上帝,甚至有一度想獻身當牧師。林書豪說,雖然爸媽一直都勉勵他說:「打籃球是為了榮耀上帝」,但他從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一直到了高中後期及大學的時候,上帝才一步步地帶領他,教導他把籃球生涯和信仰生活融合在一起。從此以後,他說:「我不是為了別人而努力,我的觀眾是神!我為上帝打球!」我們的信仰生活豈不也是一樣,今天的信徒普遍的問題,是很難把信仰上的領受,帶出禮拜堂,帶進生活之中。我們在教會,藉著領受上帝的話語,領受祂的恩典,在這吹著暖氣,鑲著彩繪玻璃的舒適環境下,享受著與上帝親密的交通,我們是否也不禁覺得:「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但這不是上帝要我們做的,我們的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禮拜堂之中,過著聖俗二元化的生活,這是不對的。上帝呼召每個人在他服事的領域裡用信仰來榮耀祂。期待新的一年,在我們生命的轉角處,學習與主耶穌同心、同行,在困境中做好一切準備,當機會來了,就能與主分享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