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榮耀、合一 和 保守

 

經文:JOHN 17:6-19, RR 1(PS1), SS164 (Eng. 276), 316, 512

05-20-2012

今天是復活節後的第七禮拜,上禮拜三是耶穌復活四十天,是耶穌升天日。耶穌升天時,祂應允門徒和早期基督徒,賜下聖神的能力,因此從下禮拜就是聖神降臨的節期(三一主日節期)。對耶穌而言,耶穌升天並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福音事工的擴展與延續。

約翰17章是聖經記載中耶穌最長的一篇祈禱文,就在耶穌受難之前,他為門徒以及眾教會祈禱,因此也被稱為「大祭司的祈禱」。耶穌的祈禱說明了他在世間的工作,並為環繞在祂身邊的門徒和跟隨者做感情和計畫的總結。祂說今日之前的一切事工不過是暖身而已,神交付給兒子的使命,兒子要託付給門徒。「你怎麼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如今祂必須離世,而他們得留在世上宣揚祂。本來衝著祂來的敵意,可能轉而朝向他們。這一群軟弱門徒,將在沒有耶穌陪同的情況下,繼續福音的事工,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耶穌在離開之前,不斷的為這一群門徒禱告,讓他們知道,雖然他們活在世界上,卻不屬於世界,有一股力量使他們與世界分別出來,他們若不合一,可能就會因為彼此的分裂競爭,以至於被這世界的邪惡所勝。若是如此,不僅他們本身屬靈的生命無法得以保全,教會也無法得以建立,因此耶穌切切的祈求天父保守他們,使他們能合而為一,如同父、子、聖神一樣合而為一。

在耶穌的祈禱文中,祂提到三個重點:榮耀、合一和保守。耶穌說祂的榮耀是藉著門徒彰顯出來的。當時,門徒實在是不明白祂是什麼意思,怎麼可能祂的榮耀會藉著門徒彰顯出來呢?2000多年前,耶穌以道成肉體彰顯祂自己,從祂出來宣教一直到升天,其實祂是在尋找一些其它的身體,來再活一次他在地上的日子。教會就好像道成肉體的延長,今日祂藉著祂的教會,就是被呼召的群體,來顯明祂自己。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而教會的時代使命,就是藉著肢體的分工和合作,使基督的形像得以彰顯在世人面前,並且因為我們的見證使基督的身體可以得榮耀。

接著耶穌祈求上帝「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耶穌提到父上帝的愛,這愛甚至在創立世界以前就已經開始,代表這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天父上帝對耶穌完全的愛,使耶穌以愛來回應,就是以捨己和犧牲來順服上帝的旨意。教會也是一樣,「合一」是教會裡面很流行的一個口號。我們都是互相聯絡作肢體,並且在基督裡成為一體 (羅12:4-5,西3:15 )。合一的目的就是「好讓世人信你是差我來」。這是一個很美的同工關係,為了愛世人而一起同工,這合一是如此緊密,以至於能在歷史中延伸成一條不斷的鍊子。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個動亂不安的世界,但是,耶穌並沒有祈求上帝讓他的跟隨者脫離這個動盪的環境,相反的,耶穌祈求上帝用自己的話-真理,使他們能戰勝這個邪惡的世界。可見,基督信仰不是要祈求上帝賜給我們一個「溫室」,而是在遇見苦難時,使我們有勇氣、有智慧、有信心戰勝邪惡。耶穌說:「我把你的信息給了他們」,因為有上帝的信息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與這世界的誘惑分別出來。

在近代宣教史裡,被喻為「非洲之父」的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3),一生充滿傳奇,年輕時他就將生命獻給落後的非洲大陸,他一生努力要讓非洲,成為全世界基督徒比例最多的地方。他像一位苦行僧,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為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吃盡苦頭,他不止醫治他們的病痛,也拯救他們的靈魂,當他帶領了第一位酋長信耶穌時,酋長看到他殷勤的講道十分辛苦,曾建議他道:「你不能用講道的方法叫人民信耶穌,我卻能用鞭打叫他們相信。若你同意,我可以連同頭目一起叫來,只要動用我的皮鞭,他們全都會歸信主。」他教導酋長,傳道真正的方法,是要叫人心裡相信,口裡承認。

他在非洲不只是宣教師。也是醫生、探險家、改革家。他研究非洲的熱病和致死疾病的毒蟲、植物和鳥獸,各種可吃與有毒的果子;他深入內地,發現許多非洲不為人知的湖泊、河流;每有所獲,都寄回倫敦大學作研究。他更竭力遏止販賣黑奴,改革當地的陋習,一生歷經了無數的危機,他被好戰的土著攻擊,被大猩猩包圍,被黑奴販子追殺,染過瘧疾……他的胸部留著被獅子咬傷的一排齒痕,最後死在非洲。他說:「我的喜樂因著上帝交付我的差使從未休止,人們談及我在非州所作的犧牲何其大。當這差使帶來蒙福的成果,行善的機會、平安的心境以及從上帝而來的一切喜樂與盼望,這些還算是犧牲嗎?我要指出,這不是犧牲!是權利!雖然不時會面對憂慮、疾病、受苦、或危險等等,使我們停頓,靈魂動搖、心下沉;但這些意念只一瞬間即消失。因為這一切都不足與那向我們顯現的上帝之榮耀相比。所以我從未作過任何犧牲。」

『紐約論壇報』(New York Herald)記者威爾斯籍的亨利斯坦利 (Henry Morton Stanley, 1841-1904)曾專程到非洲訪問他,他在悼文中說:「我與他共處斗室、小船、帳篷,足有四個月又四日,我無法挑出他的一丁點毛病。去非洲前,我對宗教頗有成見,可以說是倫敦城裡最難接受信仰的人。像我這樣的記者,只管戰爭、大集會、和政治集會等等,情感的事,與我無涉。但在非洲,我遠離世界的俗務,有更多時間思想生命的意義,我看到這位孤獨的老人,便不免自問:你為何留在這裡?是什麼樣的力量激發你來?認識他幾個月後,我發現自己在聽他講話,我非常驚訝這位老者已實踐”撇下所有來跟隨我”這句話,雖然他從未故意說服我歸信宗教,但是,幾個月的相處,觀察到他的虔誠,他的溫柔,誠懇與安靜的工作態度,我也漸漸被感化過來。」

李文斯敦原是一個平凡人,一旦與主相遇,生命有了意義,也有了榮耀的事奉方向。他全力以赴在惡劣的環境裡有神的保守、在事奉上有耶穌的喜樂、在愛的生命裡與主連結合一,經過一兩百年的栽種,終使非洲大陸成為福音的沃土,而耶穌的榮耀也通過李文斯敦受苦的道路越發彰顯出來。今日的教會、今日的基督徒,我們不能走捷徑,我們不能辜負主耶穌切切的祈禱,我們要一起朝這個方向來努力,以受苦來成為榮耀的記號,使基督榮耀的形象,昭顯在世人面前,使人明白唯有透過祂,與祂合一,生命才有未來與盼望。也懇求聖神與我們同在,在愛的關係裡,使教會的每個肢體能依靠基督的恩典以及聖神的恩賜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