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正面對峙的勇氣

 

經文:哥林多後書13:5-13, RR SS 51(Eng. 262), 339, 513

06-03-2012

保羅寫給眾教會的信,不僅是新約聖經分量最多,內容也極其豐富,從教義到倫理,從今生到來世。很多學者都承認新約書信中沒有一封像哥林多後書那樣,問題多,言詞懇切,而其編輯又令人異常困惑的。難怪著名的福音派學者馬田 (Ralph Philip Martin, 1925- ) 稱此書為解經家的天堂與地獄。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親手所建立的,他在哥林多一年半,直到教會較穩固才離開。保羅一離開,就有心懷忌妒的假使徒和猶太律法主義者不斷滲入教會,中傷保羅,說他其貌不揚,言語粗俗,又濫用使徒的權柄,寫又沈重又厲害的信來威嚇他們。保羅並不想為自己辯護,只是批評者實在是越來越過分,甚至指控他不曾跟隨過基督不配稱為使徒。哥林多後書便是一封為了重申自己的身份與職事而提出勸說爭辯的書信,保羅自稱為戇人來為他所傳的福音和他自己辯護。他提出基督的模式,說: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乍看之下是軟弱的現象,但是實際上並非軟弱,因為上帝的大能,使祂從死裏復活了。保羅勸勉他們學習耶穌基督的軟弱,好讓上帝的大能透過他們的軟弱彰顯出來。第十二章19節以後保羅便不再以戇人自辯,而是以使徒的身分,鼓勵他們要悔改歸正,不然他就要執行裁決,嚴厲的懲治那些依然犯罪的人。

從今天的經文開始,保羅轉個方向,勸他們要自省,特別要他們省察內心,務要行事端正作完全人,不要再聽外面的雜音,只要能「在信心內」,基督就在他們裡面,就是一個真實的基督徒,不會被上帝棄絕;他們若能因此剛強,行事為人完全,那麼,保羅就不需要行使使徒的權柄,當然也無法在他們中間顯出剛強,這在那些假使徒的眼中,保羅仍然是軟弱的,是可被棄絕的。保羅說,他自己是否被棄絕,對他並不重要,他們若是行事正直,就算自己因而被棄絕,也是甘心樂意的。保羅懇切而質樸的語言,反覆勸勉哥林多教會,讓我們看見保羅在處理他與教會的關係,如同父母疼愛自己的兒女。他管教、責備,為他們的迷失、分裂痛心。

保羅認為造成哥林多信徒意愛追隨假使徒,分派系,主要是他們太注重人的智慧和知識,忽略上帝唯一的恩典。事實上,他們所謂的智慧,是處在一種不成熟的狀態。英國聖經學者巴瑞特 (Charles Kingsley Barrett, 1917-2011) 認為那些假使徒,是巴勒斯坦的猶太基督徒,原本要人先接受猶太教的規條,才可以進而成為基督徒;到哥林多後,為要贏得受希羅文化影響的外邦人,又加了希羅文化的特徵,結果他們傳的福音,看似深具學術特色,實際上是偏離了十字架,所以保羅才會說::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 (林前 1:22-:23)。保羅認為哥林多教會將來會有什麼樣的際遇和結果,他無力控制,但是教會立於真理上的根基已經動搖,他再不說話,教會就會受到永久的傷害。因此保羅宣告:「我們絕對不能做任何敵對真理的事。」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面對問題的勇氣,以及對真理的執著。

保羅在大馬色遇上耶穌之後,他毅然撇下所有,從一個大有前途的律法師、猶太人的領袖,變成一個小教派的信徒。本來以他的背景,只要肯待在耶路撒冷,讓門徒認清他的悔改是真誠的,假以時日,以他的學識和能力,不難成為母會的領袖。但他卻不願留在耶路撒冷,他從不以得失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只以真理來衡量他的得失。大馬色路上與主相遇若是真的,他就必須不斷的去傳講這位復活的基督,讓每一個人都知道,甚至面對的是一群否認他,質疑他,鄙視他的人。

1999年4月20日,兩名年輕人在打完保齡球後,忽然帶槍到學校掃射,造成重大傷亡。該事件引起美國社會的震驚,政府隨後頒佈:任何人進入校園前,皆須通過金屬探測器檢視,以確保校內學生安全。導演邁克﹒摩爾Michael Moore在他的《科倫拜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得獎紀錄影片中,拍攝了屠殺事件中倖存的二位學生,他們體內仍然存著當天的子彈。當他知道那些子彈是在當地一家K-Mart買的之後,便帶著這二位學生去K-Mart的全國總部,要求要與他們的CEO對話。當時,一位負責公關的女發言人出面協調,告訴他們說公司的CEO剛好不在,但是如果他們將問題寫下來,她保證他們會得到答案。

摩爾沒有就此罷休。他說:「我帶這二位學生來,答應他們會聽到某些權威人士的解釋。」於是女發言人轉身上樓,二小時後,一位男士走出來,他的工作正是購買彈藥發放到全國K-Mart販售。在摩爾和攝影機的包圍下,他顯得緊張和侷促不安,而當二位學生拉高衣服,露出子彈射進體內留下的疤痕時,他更是不知所措。於是匆匆留下一句話:「我們會在一週後給你答覆。」就逃離現場。

摩爾和二位男孩離開該總部大樓,覺得這次的會面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是,二天後,K-Mart舉行一個記者會。發言人說:「從今天開始九十天後,K-Mart 不再販賣手槍的彈藥。」得知這消息後,摩爾和二位學生喜出望外。他們沒想到,勇於面對問題居然有效。該發言人說,當天公司的行政主管和摩爾先生和二位屠殺倖存的學生的會面深刻而直接地影響到他們,導致K-Mar的政策大轉彎。

耶穌說:「真理使你們得自由 (約 8:32)。」祂總是以正面回應真實世界的種種問題,「你想要得醫治嗎?」「你的先生在哪裡?」「你認為我是誰?」都是一針見血的。當哥林多人否認保羅牧養的權柄,質疑他所傳的道。保羅卻不厭其煩地要向哥林多人自辯。還說:「我說這話,是羞辱自己」(11:21) ,就是羞辱自己,他仍然要說,因為「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12:19)」。但是一旦碰觸到事情的真理時,保羅再也不會委婉其詞,他正面對峙,以使徒的身分,執行裁決。保羅活出了事奉上應有的平衡,謙卑而有擔當、憂傷而不失卻信心、在軟弱中顯出剛強。

我們兄姊當中有很多人喜歡聽新一代的牧者約翰歐斯汀牧師 (Joel Osteen, 1963-) 的講道,該節目是全美收視率最高的心靈 (inspirational) 節目。歐斯汀牧師說:上帝希望你在健康、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職場上成功,我們惟有建立富足興盛的心態,上帝才會喜悅。他這種勵志性的講道對信徒是有幫助的,但卻不是基督教信息的全部。就好像華爾街只注重答案及優握的利潤,卻忽略過程中的細節,沒有人告訴他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要犧牲什麼人及什麼事來達到目標,導致去年有大規模的佔領華爾街事件爆發。何況當大家拚命追尋成功見證時,哪些沒有所謂成功見證的基督徒怎麼辦?他們就沒辦法述說上帝的奇妙恩典嗎?而 那些時時有成功見證的基督徒,一旦經歷到 人生的苦難,還能信心滿滿地述說上帝奇妙的大作為嗎?

彥哲兄曾說有聖神同在的基督徒,有兩個徵兆 (signs),一個是聖神感應或激勵 (inspiration) ,另一個是生命的變化 (transformation)。換言之,當我們與主相遇之後,我們需要重新建立一種新的生命型態:在悔改、捨己、聆聽中與上帝契合。親愛的兄姊,基督教的信仰不能保證基督徒一生順遂,不會讓人事事成功,但有了豐盛的靈命,每當我們面臨艱難時,就有正面對峙的勇氣,讓我們有機會彰顯神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