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希伯來書 11:1-3, 8-16, RR 8(Ps 27), SS 279 (Eng. 382), 343, 507 |
08-11-2013 |
希伯來書是新約中最奧妙難解的書信之一。本書的作者、寫作年代、收信人,都籠罩著神祕的色彩。歐文(John Owen, 1616-1683)說:「希伯來書的重要性僅次於羅馬書。」這卷書既講教義,又講實踐。本書是寫給希伯來人,即散居於各地的猶太基督徒。書中提到收信人悔改歸主後,帶來許多的傷害(10:32-36), 包括:被監禁、家業被搶、公開受辱、受罵。剛開始他們都欣然接受迫害,但是時間一久,難免軟弱喪志。作者以舊約中的信心偉人為見證,來勉勵讀者要有一 顆帶著盼望的信心,不管在今生或是永恆裡,上帝都握有最終的掌控權,因此在基督恩典的人要堅信到底,持守終極的啟示。 基督教是一個盼望的宗教,基督徒的盼望在上帝、在未來,而不是在這個世界,這個盼望已成為肯定的事實。因此基督徒的價值觀是以永恆為依歸,仰望上帝,而不是信靠這個世界給予的酬報。耶穌曾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禱告,無論求甚麼,相信是得著了,就會得到你們所求的。」很多信徒抓住這句話用禱告、禁食或奉獻來哭賴、要脅上帝以滿足自己的慾望,認為那是信心,以為如此修煉得道,就會富有、健康,生活滿足,所有祈禱都自動有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希伯來書作者告訴我們,生命並不是照這美妙的公式在進行,他苦口婆心以舊約中信心偉人的生活為佐證,強調真信心乃是帶著盼望的信心,要能持久地忍耐、不灰心。有時信心帶來勝利,但有時卻需要勇敢的信心,堅信上帝必要作事,即使在患難中也是如此。 今天的經文列舉了亞伯拉罕一連串信心的榜樣。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是一個簡單而戲劇化的過程,亞伯拉罕75歲時,上帝要他離開本族和本家,他毫不猶疑立即去做 (v. 8)。但是當他抵達應許之地,上帝卻沒有讓他承受該地,反而讓他在異鄉作客,過曠野流浪的生活。亞伯拉罕舉家搬遷,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生地不熟,一路走來,可謂困難重重,但亞伯拉罕依然深信上帝的信實,耐心的等待上帝所應許的產業。特別是上帝應許他子孫像天上的星星和海邊無數的沙粒那麼多,為了這個應許,亞伯拉罕等了將近二十五年。一切應許的福分、將來的國度,如果沒有兒子,都成了泡影。你有沒有嘗試過向神求一件事,等了二十五年呢?可能我們只等了二十五天,就已經灰心喪志了。我們都有等待的經驗,尤其是長期聽不到回音,投入的希望都如同石沉大海時,等待的焦慮會繼續消磨一個人的信心和能力。但是亞伯拉罕卻能夠靠著對神的信心,帶著盼望過每一天的日子。信心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它是宇宙間具改變和更新的一股力量,因著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上帝真的在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身上,實現祂的諾言。 1929年世界金融經濟大蕭條 (Great depression) 危機時,剛上任的美國總統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 1964) 不去對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進行疏導,而是採取掩蓋與放縱的態度,結果危機不斷擴大,人們猜測、恐慌,不斷被扭曲放大的危機傳言迅速散播,傳言所到之處危機跟隨而至。1933年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 上臺後,認為危機的源頭就是信心的缺失,流言則是信心的大敵。於是其一面頒佈法令,控制金融危機的蔓延,一面控制如同瘟疫般的流言。羅斯福採取的方法就是世界聞名的“爐邊談話”,通過廣播,羅斯福告訴國民現在的情況,可能的最壞後果等。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當國民知道了一切後,反倒冷靜了下來。傳言不再被擴大、扭曲與傳播,大家知道了真相後也沒必要去打聽與傳播這些東西,精力自然都放在如何去抵禦危機上,於是社會的根基得以穩定,骨牌效應得以遏制。隨著羅斯福的新政,美國逐步帶領世界走出了第一次世界金融危機。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基督徒暢銷作家施以諾在他的『信心是一把梯子』這本書提到:信心,是一把梯子,是一把無形的梯子,它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成就、生活、修養等越爬越高。他提醒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 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當我們朝著目標挺進時,即便事情看不如意,只要相信造物主仍有祂美好的旨意與恩典,祂一定會幫我們抓緊梯子,讓我們勇敢地順著信心的梯子往上爬。 希伯來書作者對信心的解釋非常經典,也是聖經裡唯一的一節給信心下了定義。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信仰的盼望不是虛妄的奢望;而是有深度的確信,指望將來的事物。「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10:39)。」在初期教會受迫害的記載中,有一個謙虛的基督徒被帶到法官面前受審。他告訴他們,無論他們如何處置他,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信仰, 因為他相信對上帝真誠,上帝也會對他真誠。法官於是問他:『像你這樣的人,也「想」到達上帝那裏去嗎?』那個基督徒回答說:『我不是「想」,我是確實知道的。』相對於這麼有信心的人,有些慕道友常跨不過某些奧秘的關卡,如:童女感孕、三位一體、耶穌的救贖、神蹟、復活等。乃至徘徊於基督教外,始終不願洗禮,實在很可惜。 上帝造人時給人自由意志,也因此人可以選擇不要上帝當上帝,如:馬英九是自幼受洗的天主教徒,教名為「若瑟」。後來準備選總統,乃接受靈糧堂周神助牧師的施洗。過了幾天,又跑去鹿港天后宮拜拜,他的說詞是:從前為了領救濟品成為教徒,初中之後就少去教會了。 馬英九為了經濟利益,選擇上帝;又為了政治利益,選擇不要上帝。但今天,亞伯拉罕卻是在人生的絕境中選擇把上帝當上帝,只因上帝說過的一句話,他就抓住那句話,凡事以上帝為中心,不疾不徐、耐心等候上帝的成就。 希伯來書最後總結說:「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v.39)然而他們都確信不管在今生或永恆裡,上帝都是最終的掌控者,而且必定持守祂的應許。希伯來書說有這樣信心的人,是上帝所喜悅的,因為他們這樣的舉動讓上帝得榮耀。這些有信心的人都是帶著盼望的信心死的,上帝要為他們作見證;上帝透過被稱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來公開承認這群有信心的人,因為上帝也已經為他們預備好天上更美的家鄉,他們將進入永生,因此上帝也將永遠是他們的上帝。 耶穌曾說: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14:2)我深信,那些願意跟隨祂的人,最終都會甘心為祂死。事實上,祂早已警告他們說,如果選擇跟隨祂,要先尋求祂的國,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存在狀態,並存財富在天上,祂叫我們把注意力提升到永恆的層面。在日子最不好過、最難挨、最煩惱、最疲憊的時候,祂提醒我們現時我們所忍受的痛苦不過片刻,在前面等著我們的是永遠的喜樂與光鮮亮麗的未來。親愛的兄姊,我們何其有幸受呼召成為基督徒,又何其有幸有這麼多信仰前輩,以帶著盼望的信心,用生命來見證上帝的信實,願他們的見證成為我們的榜樣,一生堅守信心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