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哀痛的人有福氣!

 

經文:Lamentation 1:1-6, RR 13 (PS51), SS 46, 341, 508

10-06-2013

哀歌,根據楊牧谷所編(當代神學辭典)裡的描述:「當人身處患難與試煉,舊有世界崩潰,而展望將來又前路茫茫,經歷與宗教應許完全相違時,他便陷入信仰與經驗的掙扎,目的是要從信仰找尋出路,以繼續生活下去。」顯然,哀歌是一種記錄在信仰中掙扎歷程的特殊文體。耶利米哀歌傳統都認為是耶利米所寫,七十士譯本 (LXX)根據歷代志下35:25說:『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被毀之後,耶利米哀哭並撰寫了這首哀悼耶路撒冷的哀歌。』乃直接用耶利米哀歌做書名,但是英文聖經只用哀歌。本書共有五首詩歌,每首自成一章。前四首都是離合詩體。作者以希伯來文的二十二個子音依順序以做為每一節的開始,猶太人將之置於五聖卷 (the Five Scrolls, Megilot)之中,即:以斯帖記、路得記、雅歌、傳道書和耶利米哀歌。分別在逾越節(雅歌)、五旬節(路得記)、聖殿節(Ninth of Av)(耶利米哀歌)、住棚節(傳道書)、普珥日(以斯帖記)等猶太人的五大節期禮拜中誦讀,提醒其先人曾經遭受的屈辱和迫害,以便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在天主教傳統儀式中,會在受難週最後三日誦讀此書,因此聖樂家將經文譜入音樂,於這三天的禮拜中將經文唱過一遍。這類作品以英國作曲家泰利斯 (Thomas Tallis, 1505?- 1585) 的『先知耶利米哀歌』 (The Lamentations of Prophet Jeremiah) 最早最聞名;義大利作品以阿列格里 (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 的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es Jeremiae) 最著名。法國以同樣的經文作曲,卻命名為『受難週黑夜日課經』 (Leçons de ténèbres) 以庫普蘭 (François Couperin, 1668- 1733) 的作品最有名,但是這類作品以夏邦太 (Marc- 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 寫最多,窮其一生共做55首作品。

以色列自西元前931年分裂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北國從第一個王耶羅波安起,就拜金牛犢,離棄神,雖然神差遣以利亞、以利沙與阿摩司等多位先知去警告他們,他們卻不肯悔改,於是在西元前721年,受神的懲罰被亞述王國消滅了。這對南方的猶大國應該是一個嚴重的警告,叫他們悔改、回轉歸向神。南國猶大的開國君主是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所有君主都是大衛的後代,政局比較穩定。可是除了希西家王與約西亞王兩位比較好的王之外,其他都行了許多耶和華憎惡之事,尤其是瑪拿西,他是猶大國中最邪惡的王,還引誘神的百姓行惡,這些惡事比迦南人所作的更甚。雖然他的兒子約西亞是一個好王,清除了瑪拿西屬靈的淫亂,但是神的怒氣並沒有止息。耶利米於約西亞13年受召作先知,之後接位的王,一個個都行耶和華眼中為惡的事,如同妻子犯屬靈的淫亂;官長不行公義,祭司不認識神,迫害神的先知。(列王記下17-24章)做為先知,耶利米深信他的任務是對他的同胞宣告,對上帝不忠,會遭致審判,這審判主要是藉巴比倫軍隊的入侵和擊敗。後來巴比倫果然入侵猶大,猶大也真的遭到毀滅。

「從前人煙稠密的城市,現在孤零零地躺在那裏!」詩歌一開始即以擬人化的手法敘述城亡的史實,此時耶路撒冷的遭遇,如同一個失去丈夫、兒女、親友,處境悽涼的寡婦,獨自悲痛,從前的顯赫「光榮已成陳跡」(v.6)。上帝的選民不但失去了一切,又受仇敵追逼,在列國中沒有安息;聖城被毀,因為她作惡多端,上主使她受苦(v.5)。 哀歌直指災難的原因,耶路撒冷之城門所以荒廢,乃是咎由自取。她曾貴為錫安的公主,現在耶和華使她的威榮盡失,敵人恥笑她、驅逐她,使她流浪異域,成為可憐的奴隸。對以色列人而言,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是他們賴以存續的光榮,他們一旦悖離上帝,上帝掩面不顧,其光榮便消逝,國家也就名存實亡了。

這一段經文正是整卷書的主題,主前587年,迦勒底人攻下耶路撒冷,滅了猶大國,使之成為巴比倫王國的一省;先知耶利米親眼目睹祖國被毀、同胞遭浩劫,怎能不感慨、悲痛欲絕呢! 先知以賽亞描述被擄之百姓的如同『喪子獨居 (49:21)』。在太平盛世,猶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來攘往的聖城,是政治、商業的重鎮,現在空無一人。從前備受人尊崇的民族,現在成為被人輕視的順民、奴隸。國土沒有了,盟國不見了,她只能痛哭流淚。

在舊約中處理苦難的問題最透徹的是約伯記與耶利米哀歌。兩者對苦難都有極深刻的體驗,但約伯記對苦難的問題找不到答案,甚至耶和華最後在旋風中說話,仍未明確地回答約伯的疑問,但是它指出了苦難不是罪惡的刑罰與後果。在耶利米哀歌,苦難卻是罪惡的刑罰,因為耶路撒冷城背棄神的約,神明言藉著外邦人的手帶來刑罰,毀滅以色列。

人在經歷災難之後,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去掩飾壓抑,而是要正面去面對和講述這經歷,慢慢療傷。不管是9/11或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這些災難(或創傷)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不僅造成大量死傷,對所有身歷其境的居民都是一場無法醒來的噩夢。對台灣人而言,二二八事件被國民黨遮蓋了四十年。四十年當中,家破人亡的痛苦無處申訴,流亡海外的委屈無法紓解,仇恨因為掩藏而更加深化;現在我們雖然可以公開討論二二八的真相,但是台灣人已經被一種積累的仇恨所撕裂、所壓抑。 例如,最近柯文哲醫師表態可能參選台北市長,父母親卻強力反對,要他別碰政治,只因他的祖父是二二八受難者;雖然事過60多年了,兒子的參政再次喚起父親幼時恐懼和沉痛的記憶。

耶利米哀歌的可貴之處是它誠實地表達出那些災後的倖存者,他們壓抑的內心,無處申訴的恐懼和焦慮,那份哀慟的情懷,忍受孤寂、遭受遺棄痛苦的見證,在經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說:歷史好像一個「錨」(anchor),幫助我們將痛苦悲傷「停錨」(anchored)在那裡,提供我們足夠的距離與時間去處理它。今天雖然哀歌寫成的時代背景已經過去,它依然激勵著處於絕望痛苦中的人,幫助他們去思考苦難可以把他們帶向何處,思考如何有尊嚴、勇敢地去面對苦難與傷痛。因此耶利米哀歌提供我們的不僅是一條短期的療傷止痛之道,更是一條最根本、最徹底的救贖之道。

耶利米哀歌突破了猶太人舊有的觀念,它告訴我們神的憤怒並非任意或是無理由的行為,而是發生在祂的子民背約的時候。因此,它也是一個記號,顯示上帝並未放棄祂的子民,當苦難的黑夜似乎沒有盡頭,痛苦已達至頂點時,祂會聽見受苦著的哀歌而發出憐憫,讓憂傷者持續在仰望主的憐憫中成長,直到完全的釋放,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啊!作為基督徒我們除了從聖經去認識信仰之外,也很需要透過歷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去認識上帝不同的帶領模式,與不同的信心展現。三年前廷豐兄離我們而去,我們的心都很沈重,但是廷豐兄一生對信仰的堅持以及昭霞姊展現出來的信心,就是活在與主耶穌緊密相連的關係中。三年來她在憂傷中仰望主的憐憫,在主的愛裡持續地成長,見證了「哀痛的人有福氣!」的逆理。今天的成人主日學昭霞姊將要分享這三年的心路歷程,希望每個人都來參加,一起來分享這段有血有淚的生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