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耶和華作王

 

經文:詩篇146:1-10, RR 19 (Ps95), SS 145, 396, 512

12-15-2013

上上禮拜六 (12月9日) , 『大紐約區台灣教會聯誼會』 (Fellowship of Taiwanese Christian Church in Greater New York) 在『紐約台灣基督教會』 (Taiwan Union Christian Church in New York) 舉辦聖歌隊觀摩會,這是十年來第一次舉辦,辦得很成功,總共有六個教會和三個合唱團參加,讓整個會場充滿讚美上帝的歌聲,最後在韓德爾 (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0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 Chorus) 的合唱聲中結束。

聖歌隊員要清楚瞭解,聖歌隊不是表演,聖歌隊是要頌讚上帝,因此聖歌隊員要清楚明白,沒人是完美的,我們只要虔誠的奉獻自己的聲音來讚美,都會蒙上帝悅納。在禮拜中,聖歌隊有帶領會眾唱聖詩,讚美上帝的責任,尤其是有些聖詩會眾比較不熟悉時,聖歌隊讓會眾能夠跟著一起讚美。聖歌隊最好能有紀律的坐在一起,這樣使禮拜增加莊嚴,更為上帝所悅納。

詩篇 Psalms 是指以樂器(最初是瑟)來伴唱的詩歌,共有150首。希伯來文稱之為「讚美」或「讚美的書」。它記錄了一個人的屬靈情感,包括哀傷、喜樂、感謝、讚美、懊悔、心懷嫌隙、遭受不平…等等,它所陳述的對像是上帝,猶如個人寫給上帝的信,最後卻產生出意外的安慰。詩篇廣為古今聖徒所喜愛,早期大衛組祭司詩班樂團在聖殿唱它,後來猶太人在會堂、耶穌和使徒們傳福音受迫害時也唱它、引用它(太26:30;可15:34;路23:46)。加爾文改教時,改革宗旨用韻文詩篇用在禮拜之中,這也是聖詩1-50首選用詩篇的原因。詩篇也是音樂家的最愛。葛麗果聖歌延續至巴羅克時期的詩篇以拉丁文為歌詞,巴洛克的德國作曲家用許多詩篇當題材。作品通常取每篇第一節的前面幾個字,如:下禮拜聖歌隊獻詩,歌詞取材自詩篇98篇,拉丁文名稱為 Cantate Domino,許多聖詩和 CD 以此名之,英文為 New Songs of Praise,香港浸信會出版的 『頌主新歌』等 。德文題名為 Singet dem Herrn,很多德國作曲家都曾為此首詩篇作曲,其中以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經文歌作品 BWV 225 最為著名。

詩篇引用五經的方式把全書分為五卷,各卷分別起自詩篇1篇、42篇、73篇、90篇及107篇。德國舊約學者耿克爾 (Hermann Gunkel, 1862-1932) 將詩篇分成四大類:個人或團體哀詩 (Laments of people & Laments of the individual)、詩歌(Hymn)、靈歌(Spiritual poems)、和感恩詩(Song of thanksgiving of the individual)。感恩詩歌分兩大類:耶和華聽詩人遇難時的祈禱、和讚美詩 (Hymn of Praise)。

今天的經文為讚美詩。讚美詩的特色是:開始和結束都是一樣的歌詞。詩篇的第一首讚美詩為詩篇第八篇,它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上主─我們的主啊,你的偉大彰顯全地 (8:1, & 8-9)!』詩篇146到150篇,猶太教傳統稱之為「哈利路亞詩 Hallelujah」,「哈利路」是指「大聲呼喊、歡呼、誇讚」;「亞」是耶和華的簡稱,整體意思是大聲向耶和華歡呼。因為各篇都用「哈利路亞」(即「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開頭和結尾,結構嚴緊,主題一致,是非常典型的讚美詩,整組詩甚至可以視為詩篇的「結語」,與由詩篇1及2篇構成的「引言」遙遙呼應。這五篇讚美詩是猶太人晨禱時必讀的書,他們清晨起來就先來讚美上帝,將今天即將發生的事情憑著信心來讚美上帝,晚上再用感謝上帝做結束,數算今天承受多少的恩典,有多少的祝福,讓每天的生活從哈利路亞開始在哈利路亞中結束,讓感恩的歌聲充滿每天的生活。

今天的經文是詩篇145篇的延續,145篇從頭到尾都是讚美的話,讚美神的偉大、慈愛、榮耀和公義。本篇則將神與人作一番比較,整首詩以平行、對比、首尾呼應等手法,言簡意賅,道出一個讚美神的人,應當如何生活。詩人看見歷代將相,雖然有權柄、有地位,一旦「他的氣一斷,就歸回塵土」,帝國化為烏有。於是先述說人的不可靠,人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生命也有限。接著述說神的屬性和美善,祂不但是創造萬物的神,也是我們的救贖主,祂永遠誠實可靠,祂按公義審判世界,憐憫受欺壓的、以祂的信實、慈愛幫助人,祂要永遠掌權。世上的君王生命短暫,暫時掌權;但我們的上帝要永遠掌權,祂的寶座,立於天上,永不動搖,祂要作王直到永遠,所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讚美詩其實是一種認信,相信神的主權及拯救,相信神會與我們同在。換句話說,就是接受神在你生命裡作王。

「耶和華作王」是舊約神學極重要的一環,可說是舊的信仰基石,這個信仰基石與人的命運有著密切的關係。第一,祂的創造萬物,擁有世界的主權,卻因愛與人立約,始終持守祂的諾言,甘受約束,按愛而行,成為救贖之主。接著,詩人一共用了七個動詞,去描述神對弱者的救助:伸冤、賜食物、釋放、開瞎子的眼、扶起、保護、扶持。神不但主動地,去救助世上有需要的人,祂還要為被欺壓的人伸張正義,挫敗邪惡人的詭計,祂決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在黑暗的領域之上,上帝依然掌管,沒有遺棄我們,祂是掌管歷史的主。這個盼望的資訊,正見證了那些飽受飢餓、貧窮、被欺壓的中國、非洲、拉丁美洲,卻是基督教信仰氣息最濃郁、最蓬勃的區域。這也正是「耶和華作王」給我們最大的盼望。

聖誕節最大的意義是,它帶給人一個盼望和新的開始,而這一首詩篇正切合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它指出人之所以能有盼望,不在乎擁有甚麼,只在乎相信的是甚麼;不論當下的環境對我們是如何的險惡,依然深信神至終的美善和公義。因此即使惡人環繞我們,我們仍能提胸昂首,高唱凱歌。一向關懷台灣原住民的重吉兄,當他與原住民同工時,他說,他從來不問:我能為妳做什麼?而是問:你有什麼夢想?人喜歡作夢,也需要作夢,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的將來一定要存著夢想,有了夢想與盼望,可以延伸至永恆,同時也能在每天生活的挑戰中支持我們。第5節說:「以雅各的神為幫助、仰望耶和華──他神的,這人便為有福」。有了希望,我們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喜樂。

今天是待降節第三主日,今天點的第三支蠟燭代表喜樂,一般人以擁有「健康與財富」(Health and Wealth)為有福。又有人說,能得到當下想要的享受,便是有福的。這些都是好的,但都只是從「擁有」的角度看幸福,聖經卻告訴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是從「分享」的角度看幸福。這次菲律賓海燕颱風,雖然我們無法親自去賑災,但是我們盡心奉獻、為受難家庭代禱,這都是愛的分享,使我們更受上帝的祝福。

親愛的兄姊,當我們以盼望的心迎接主耶穌誕生的同時,讓我們再一次思想如何讓神在你生命裡作王,如何使上帝賜給我們的福氣更為豐盛,讓我們在贈送禮物給親友的同時,也想想看如何送禮物給耶穌呢?詩人說:『祂賜食物給飢餓的人 (7b)。祂保護寄居的外人;他扶助孤兒寡婦 (9a)。』耶穌也清楚地指示門徒說:服事我的兄弟,就是飢餓、貧窮、寄居、病痛、坐監的人,凡做善事在這些『至微小的』就是「為我做!』今年,我們最後一季的 Food Bank 已開始收集罐頭,在我們享受聖誕大餐之際,也一起來紀念我們身邊缺乏的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