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腓立比書3: 7-14, RR 3(Ps8), SS 251, 254, 507 |
3-2-2014 |
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行中,建立腓立比教會。經過一場劇烈的迫害和非法禁錮之後,保羅終於被迫離開腓立比。以後,腓立比教會也受到迫害,但是保羅和腓立比教會一直保持著真摯的友誼,保羅一直很自豪,他是帶職事奉,從來不接受任何人或教會的接濟;但他卻只肯接受腓立比教會的饋贈,可見其親密的程度,是沒有任何一個教會能夠比擬的。約十年後,腓立比信徒聽聞保羅被囚禁在羅馬的監獄,於是派以巴弗前來關心並餽贈金錢給他,因此保羅請他把這封答謝信帶回去。這十年來,保羅受了不少苦:被鞭打、囚禁、船難、來自猶太人和來自外邦人的危險等等。當然有時他也會懷疑:「受這許多苦,值得嗎?」;有時他也會有倦累之情,但每當想到腓立比的愛心與長進,他的心靈就受到鼓舞。 乾隆下江南時到鎮江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船來船往,熱鬧非凡,便問旁邊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每天來來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說:「我只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雖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我們為名為利努力工作,這也沒什麼不對。問題是很少有人能夠躲過名利的誘惑與陷阱,一生都在為名利所勞累、甚至為名利而生存。保羅說,他的目標是忘記背後,向著標竿直跑。這表示他有一個「背後」的,是他極力要甩掉的,因為人都越不過那「肢體犯罪的律」,所以保羅嘆息地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3-24)?」他也有一個「新的」人生目標,是他盡一切努力要去追求的。新的標竿和舊的目標一直在拉扯,這是一場一輩子的爭戰。 保羅曾經告白說:「我是猶太人,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卻在耶路撒冷長大,在迦瑪列門下受教,接受過祖先一切法律的嚴格訓練,熱心事奉上帝 (徒22:3)。」 迦瑪列是法利賽人的教法師,十分受人敬重。保羅出生望族,追隨名師,他所盼望的就是他的族人可以從當時的希羅文化裏分別出來,重新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他視基督徒為異端,以誇耀自己殺害基督徒為忠於自己傳統和忠於上帝。如此以他對宗教的熱誠、家世、社會地位和教育背景,他如果繼續留在猶太教,很有可能接替迦瑪列,成為人人敬重,尊貴的教法師。然而這位熱誠,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卻在大馬色和主耶穌相遇(encounter) 之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宗教理念完全改變。從前他傲人的背景和經歷對他的人生原是有益處的,現在為了基督的緣故,他把這些當作垃圾,看作虧損。他放棄在猶太教中崇高的地位,甘願為傳福音奔波,甚至要藉著肉身上所受的苦來分擔基督為教會所受的患難。 為什麼保羅會有這麼大的轉變?他在這段經文中清楚地指出:生命中沒有比擁有耶穌基督更為寶貴。在大馬色,他遇見了復活的基督,在那裏,他被呼召成為福音的見證者。為了見證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與因信而得的義,他願意放下萬事萬物。為了還上帝救恩的債,他拼命地在各地傳福音,甚至說,如果他不傳福音,他就有「禍」了。這種心境若非身歷其境恐怕無法體會出來。其實,歷代許多信仰前輩也是如此作為,他們在傳福音時,受到了很大的迫害,被丟去餵猛獸的有之,被活活燒死的有之,被亂箭射死的有之。宗教迫害在普世宣教和教會歷史中一再出現,隨著時代變遷,多數現代化國家也以尊重人權、宗教自由、和民主政體為榮,人們容易誤以為宗教迫害已不復存在。根據上個月Open Doors的統計,去年全球有2123位基督徒殉教,其中敘利亞佔1213位,敘利亞基督徒佔人口10%,由於被視為支持現任總統阿薩德政權,因此常成為伊斯蘭叛軍攻擊的對象。在北韓若持有聖經或是與人一同禱告,都有可能被處決或送進「集中營」,甚至罪株九族! Seoul USA的艾瑞克伏依(Eric Foley)說,「更令人震撼的是,北韓的基督徒將集中營看成宣教的禾場。他們不祈求世界其他的基督徒拯救他們,或幫他們推翻共產政權。他們虔誠的祈禱,無論主將我們放在哪裡,請讓我們驗證自己的信心。」有一位已經蒙主恩召的基督徒曾這樣比喻:北韓集中營是最頂尖的神學院訓練課程。 北韓估計約有十萬名基督徒,三分之一已經在集中營裡。但Eric Foley說:「在基督裡他們是自由的。他們和世人一樣得享基督裡的自由。因為哥林多後書三章17節說: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耶穌也明言:「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太10:28)。」上禮拜咱看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那種成就「真正的人」的勇氣與行為,使得他們在困境中,依然能滿懷感恩地述說神的恩典:「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 到底基督徒信主是為了甚麼?信徒多半認為信耶穌得平安,受洗禮等於買了天國的直達車票,主日做禮拜,交一些奉獻,早晚讀經禱告,便為標準信徒。福音不就是這樣白白得來的嗎?怎麼那些人信得這麼辛苦?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在《追隨基督》一書提出恩典的基本概念,他說:「廉價的恩典是教會的致命傷。若基督徒只傳講赦免卻不要求悔改;受洗卻不需遵守教會秩序;聖餐卻無須認罪。這種缺了背十字架的信仰,就是廉價的恩典。」雖然恩典是白白得來,但恩典並不廉價,是上帝以基督寶貴的性命換過來的。十字架原是恐懼、醜陋、刑罰,以及死亡的記號,但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後,十字架成為救贖的記號,這是上帝給人類最大的恩典。當保羅在大馬色被耶穌光照之後,十字架成為他生命的盼望。他知道一旦改信基督教,將一輩子受迫害,不可能自由,所以他有機會便傳福音。他說要勝過困境,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楚國人到鄭國賣珍珠,他作了一個裝珍珠的盒子,用香木薰得香香的,並用翡翠玫瑰裝飾外殼美美的。有個鄭國人路過,看見這個盒子,愛不釋手,最終把盒子買下來,結果他卻把盒子裡的珍珠,還給了那個楚國商人。賣相好的包裝,可以提升產品的銷路,這是現代人常見的行銷手段。特別是香水、化妝品、酒等,為了收藏瓶子而買的大有人在。然而,人總是被外表所吸引;許多商品經過巧思地包裝後,其售價與成本價之差距,可達百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內涵的事情,經常可見。沒有眼光又缺乏鑑別能力的人,往往會丟掉真正貴重的事物,而把那些價值並不高的附屬品當成寶貝。 作為基督徒若是一心只想要上帝的祝福與恩典,而失去信仰的核心價值與精神,豈不正是陷入「要盒子,不要珠寶」取捨失當的荒謬?基督徒要有活出見證的生活真的很難,因為我們常常為外表美麗的盒子所吸引,而捨不得放棄某種十分難以放棄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屬靈的爭戰不斷在我們的生活中反覆,其關鍵不是我不能,乃是我不願意。主耶穌要我們每個人都先去計算代價,之後再來跟隨祂。我們當中大部分的信徒都已退休或面臨退休,我們都會擔心退休後,錢夠不夠用?我們是否也應該好好準備將來如何面對上帝呢?你的Credit夠嗎?各位兄姊,成為基督徒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能做到一半就停下來,否則你會前功盡棄。求主幫助我們,能夠做出「要盒子,更要珠寶」的聰明選擇!讓我們彼此勉勵,攜手向著目標直奔,以得到那屬天的新生命為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