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信心的跳躍

 

經文:羅馬書 4:1-5, 13-17, RR 25,(Ps 121), SS 56, 341, 508

3-16-2014

保羅把信、望、愛看成是基督教的美德,因此信望愛成為基督教之重要標記。信心是信仰的基礎,盼望由信心而來,有了信心,就有盼望,有了盼望,就有愛心。我認為愛心是比較容易實踐的,因為愛心若以從一至十的程度差別,有人可做到一,有人可達到十。耶穌說: 「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太10:42)。」愛的實踐或許如耶穌說的很容易,但愛心有很高難度的實踐,如愛仇敵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及,最難的是為朋友捨命,耶穌說: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約 15:13)。」耶穌基督以身作則,十字架上救贖的愛為我們立下了美好的榜樣。保羅認為信、望、愛中,愛是最偉大的力量。因為信與望是自己得益處,惟有愛卻是使神得榮耀,使人、使自己都得益處。

信心是信仰的第一步,卻也是最難實踐的,正是如此,才會有不冷不熱的信徒。丹麥的神學家、存在主義的鼻祖祁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認為,理性的人知道這世界處處設限,充滿著不可能或疑問。面對不可能和疑問,理性的人就只有放棄或否認,並永遠為失去的東西而悲傷。這個時候,人只有靠著「信心 的跳躍」(Leap of Faith) 進入宗教性,用信念的力量戰勝疑問和理性上通常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只有看似荒謬的信仰,才能使人重獲「凡事俱有可能」的盼望。希伯萊書的作者對信的解釋為: 「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 (11:1)。」

信心是各大宗教信仰之中心,基督教也不例外,新約聖經除了約翰福音書的作者用亞伯拉罕作例子來談論有關信仰的問題 (8:31ff)之外,多本書信也強調信心的重要性,其中以保羅的羅馬書以及希伯來書為代表,它們都以亞伯拉罕為信心的典範。

亞伯拉罕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也是他們信仰的楷模。他是上帝對他說話的第一人;他是上帝獨特的揀選;當他一聽見上帝的呼召,就毅然決然地捨棄水源充足的哈蘭,到缺水的迦南地 (今天的巴勒斯坦),他只帶著簡單的行囊,憑著信心,抓緊上帝的應許『如果你能有信,冒此大險,你要成為一個大國的始祖。』他沒有辯論,沒有懷疑,就完全地交託,踏上一個全新的朝聖之旅。每到一個地方,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築祭壇敬拜上帝。上帝要亞伯拉罕放棄富裕的生活, 表面上是個極端困難的要求,但是在應許之地等候他的,是一個更大、更實在的福氣。人們總覺得,為了真理而犧牲名利,實在得不償失;其實,真理的背後往往是另一片更寬廣的天空。就像上禮拜曾牧師所言,亞伯拉罕一如瑪麗亞突破傳統、不自我設限、有敏銳的洞察力,終於擁抱「上好的福氣」,永遠被上帝,也給後人代代紀念。

亞伯拉罕的信心考驗在殺子獻祭的事件上達到最高峰。聖嚴法師在其《基督教之研究》論及此事說:「這位上帝是喜歡用人做燔祭,殘酷不仁,盡做那些人間最壞的事。」其實,上帝的目的並不是要亞伯拉罕殺子獻祭,祂根本就厭惡以人為祭物的燔祭行為。上帝的目的乃是:要提昇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及順服,使他成為後代人們信仰的典範。如果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不夠,寧願違抗上帝的命令,就根本沒有殺子獻祭的事件,當然也沒有違背倫理的問題。如果亞伯拉罕對上帝有信心,也願意順服上帝殺子獻祭時,上帝試驗亞伯拉罕的目的達到了,當然也不需要讓他做出違背倫理的行為。因此亞伯拉罕把哪地方取名「耶和華以勒」,意思是「在上主的山上,祂會預備。」(創 22:1-14) 祈克果在《恐懼與顫慄》 (Fear and Trembling) 說,亞伯拉罕殺子獻祭的價值在於他從理性躍進宗教性,信仰上帝的大能,相信凡事可能、奇蹟會出現,結果上帝在最後關頭,派遣天使阻止亞伯拉罕殺死兒子。他說,不通過理性的話,是不會有信仰的。亞伯拉罕跳脫以人的方法來解決困境的層次,進入到完全依靠上帝的層次,這種「信心 的跳躍」開啟了他靈裡的眼睛,看見那肉眼所不見的,上帝所預備的拯救。

人喜歡安於現狀,不喜歡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但生命卻每分每秒都朝著充滿變數的未來延伸。亞伯拉罕因為把生命交託給上帝,所以能勇敢地迎向未來。我們在早禱會和主日禮拜為很多兄姐的身心靈祈禱,其中王貞文牧師常在我們的代禱中。這期新使者主題是「健康與信仰」,其中很多篇文章都是患有癌症的病患或配偶所寫,其中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方嵐亭牧師的「感謝主讓我得癌」和王貞文牧師「病痛與新生命」,她們將生命安置在上帝手中,滿懷信心,安穩地走向滿是祝福的將來。

我們常可以勇敢地大聲說:「我信復活!」但是,當你在身心受創,生命力微弱時,要維持對復活的盼望,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祈克果有一本書「致死的疾病」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ET, 1941) 談他心目中真正致死的疾病,肉體的病痛不至於死,絕望卻是致死的病。

王貞文牧師說,病痛讓她安靜在上帝懷抱裡,與基督對話。雖然患了致死的疾病,耶穌卻說:「這病不至於死。」醫學的進步讓她的身體得到很好的「修整」,一次次的化療,像是一次次經歷死與復活,「老我」逐漸死去,一個新的我努力掙脫束縛,活了過來。病痛的休養期,成為家人團聚、修補裂創、建立新團契的時期,也成為潛入內心世界,感受活水湧流,看見生命樹的時刻。她在病中寫作、畫畫,為這疾病感謝上帝,因著病痛,經驗到基督真實的臨在,得到豐富的新生命,享受新的天倫之樂以及團契的力量。經過一學期的休養和治療與靈修,這學期她開始回學校教學,偶而回去台北馬偕醫院複檢,乘坐高鐵回台南,竟然一路睡到左營終站才被搖醒,對於這樣的事,她覺得滿意,因為能全然入眠,也感謝上帝。

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 說:「不信的人只看見困難,信的人看見自己和困難之間還有上帝。」信心最大的敵人不是懷疑,因為懷疑會讓你再思。信心最大的敵人是憂慮,因為憂慮就是拒絕相信上帝的恩典與權能的作為。信心的養成是一輩子的學習,我們都走在信仰的道路上,從初信開始,歷經許多的造就,團契、查經、祈禱、靈修、禮拜等等,甚至冥想來增進我們的信心,這些都是好的。但是我們也需要和同信的兄姊一起提攜共進,每當我們讀到或聽到她/他們的見證故事時,我們的信心也會與她/他們一起跳躍起來,知道即使生命遇到波折,事與願違,那位超越常理、 超越極限、超越世界的上帝依然在掌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只要是出自於上帝,而我們 憑著對祂的信心來接受,上帝必為我們預備夠用的恩典!親愛的兄姊,你願意將一切的憂慮交託給神嗎?讓我們彼此勉勵憑著信心迎向未來,一起來經歷信心的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