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用愛心行公義

 

經文: 1Peter1:17-23,RR22(Ps103),SS180,368,507

5-4-2014

逾越節(Passover)是以色列人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期,有如感恩節一般,家人團圓聚餐,也通過這個日子,紀念上主將以色列民族從埃及為奴的日子拯救出來。當年他們在埃及,受到埃及人的苦役,上主選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前往祂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在出埃及的前一晚,上主命令每一家以色列人都殺一隻羔羊,用血塗在門楣上,因為耶和華要巡行擊殺埃及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就必越過那門,不容滅命的進入屋內,擊殺他們。又說,這例,你們要守著,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直到現在,他們在逾越節朗讀的猶太禮書哈加達(Haggadah) 仍表達出這種思想:「祂所拯救的不只是我們的祖先,在拯救他們時,祂連我們一起拯救,因為那起而攻擊我們、消滅我們的不是一個敵人。那位聖者──願祂受讚美──從他們手中把我們救出。」

初期教會過逾越節的儀式,大致上與猶太人相同,但其意義卻是不同。舊約聖經強調用羔羊的血表明是生命,只有用生命才能贖回生命。因此舊約贖罪的方式就是用羔羊獻祭的方式來祈求上帝能寬恕他們 (利16章)。耶穌在逾越節為人捨命,被釘在十字架上;藉著耶穌─新羔羊─的血,替我們贖罪,使我們可以跟上帝復和,得以重生,成為上帝的新子民。保羅說:「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救贖他們,使他們跟祂有合宜的關係。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 (羅3:24-25)。」

上帝是慈悲憐憫的上帝,也是公義的上帝,如果沒有十字架,就看不見神的大愛;上帝的愛不是姑息的愛,對於人類的罪惡,上帝不能視而不見,為了克服人的罪,引導我們悔改,上帝以無罪的耶穌基督所流的血,代替我們有罪的世人,成全了神對公義的要求。換句話說,作為基督徒,愛心與公義是不可分割的信仰原則。但事實上,愛心與公義是如此難以拿捏,沒有一個基督徒能自豪可以在其中保持平衡,我們往往不知何時該施行公義,何時該有憐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常陷入這樣的天人交戰,而面對政治決策或是社會議題,更難以誇口自己可以明確知道何時該「行公義」,何時該「好憐憫」!但無論是行公義或是好憐憫,只要偏執一方並自以為義,就容易產生了驕傲。因此,先知要我們「謙卑的與上帝同行」做為平衡,至於如何在每日的生活當中,在態度上能謙卑與神同行,卻也考驗每一個時代的基督徒。

自今年3月18日學生攻佔立法院,4月22日林義雄在義光教會開始禁食,以生命去喚醒台灣人民的「反核意識」。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學子、公民團體與基層民眾,在短短一個半月裡,掀起一波波震撼台灣人心的學運、廢核浪潮。這一波抗議運動,許多核心人物出身於中、南部,運動的能量很大程度是累積自近幾年的大埔事件、反台南鐵路東移、反都更及反核四等備受羞辱、剝削的抗爭事件。這些底層勞工們與青年學子,他們面對經濟結構的不公義,生活沒有保障以及對未來的焦慮,他們勇敢站出來對抗強權暴政。然而政府卻一再漠視人民的聲音。未來,我相信將會有更多的受苦者走上街頭,許多身處台北的市民與基督徒們,開始不耐,輕率地以破壞社會秩序來看待這群受苦的肢體,甚至以暴民視之。其實,我們的主,就是以「破壞」僵化的法利賽律法形式,去「完成」律法的實質意義。我們永遠都要記得「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永恆批判。若不是痛苦、若不是為了與我們一樣爭取存在的尊嚴而繼續活著,他們不會辛苦地走上街頭。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在其著名的一篇文章,教會與猶太人問題《The Church and the Jewish Question》中指出:當國家濫用權力時,教會有義務要挑戰國家,當任何人被國家所害,教會有義務要予以幫助,包括猶太人在內。如果國家繼續壓迫人民,教會必須要「反對到底」。潘霍華認為,為了忠於信仰良知,若國家處於不公義的狀況,身為基督徒就應該挺身而出,為了公義負上代價也在所不惜!潘霍華曾問:「在一九三三年的世界裡,誰是耶穌?人要在哪裡找到祂?」對他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猶太人,以及被下監牢的教會異議份子。為了制止「狂人繼續駕車害人」,他參與暗殺希特勒的計劃,被捕下獄。潘霍華不為個人行動自辯,為了所愛的肢體,他願意承擔罪惡。他說:「一個人必須放棄把自己造成某種人物的企圖……負起生命的一切責任與困難、成功與失敗、一切經驗與無可奈何之事。就在這樣的生命中,我們才把自己無條件地交在上帝手裡,參與祂在世的苦難,與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一同儆醒……這樣,當我們參與上帝的苦難而生活於今世,成功怎能叫我們傲慢,失敗又怎能使我們走入迷途呢?」(《獄中書簡》,180-181頁)

潘霍華最後為「行公義」而犧牲生命,他說:「教會惟有為他人而存在,才算是教會。」《獄中書簡》(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對現今教會而言,我們應該為哪些群體發聲?雷茵霍尔德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20世紀美國著名神學家及社會倫理學者。他不僅是位牧師、思想家,更是位社會行動家。尼布爾除了傳教,也揭發工業社會的問題,抨擊資本家,為勞工爭取福利,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他說:無論是關心社會或政治議題,我們都必須在愛的基礎上行出公義。耶穌說,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1920-2005) 也說:『和平需要公義,公義需要寬恕』。單單公義不夠,要有愛的補足。因此,基督徒應該將「雙重國籍」視為上帝子民在這世界必然面臨的一種選擇,當教會要求信徒扮演好天國子民的角色時,我們要用愛、用禱告拖住政治,同時也應該要藉著使用合理而必須的方法來施行公義、盡社會責任,因為這是身為地上人民的道德義務。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負擔,要在黑暗的時代做社會光明的引領;我們有責任,在不公義的政權下發聲;我們有義務,在政治制度下捍衛我們的信仰!

歷史中的改革都是從少數人展開。感謝台灣許許多多有良知的義士,無怨無悔地付出,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來喚醒社會大眾與政府的良知。彼得強調『你們順服真理,你們已經潔淨了自己,並且跟其他信徒有手足之情,從心底熱切彼此相愛 (v.22)。』林義雄先生也正是因為對土地有情,對人民有愛,他的反核四禁食行動,才能對國家社會產生如此大的震撼力。主耶穌三十多年道成肉身,走到罪人 的群體中,為弱勢社群發聲,解放受束縛的靈魂,挑戰不公義的權勢,以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的一生將合神心意的事帶到地上,就是我們基督徒生命的榜樣。

親愛的兄姊,因著愛,我們在上帝的應許中存著盼望!我們相信神是全然掌權者,我們相信祂所應許的恩典,終點不是「犧牲的愛」而是「完全的愛」!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回應上帝的愛。我們需要每天的讀經祈禱靈修,但是聖經的教導不只是屬靈的事,基督徒更要為公義發聲,將天國的價值帶到地上,這才是基督徒所要傳的「福音」。最後,願上帝的公義臨到台灣、臨到全世界,也希望林義雄先生的身體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