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使徒行傳 2:40-42, RR 6 (Ps. 23), SS 34, 342, 509 |
5-11-2014 |
Happy Mother’s day!今天是母親節,在此祝福母親們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我們知道當母親的要務就是孕育生命;對基督徒而言,我們在洗禮中成為上帝的子女,教會如同母親一般生育我們,使我們得到信仰生命,從此我們在這個母親的懷抱裏面得到餵養、成長。成為教會的一員不是外表上的形式,而是內在和攸關生命的行為,這關係就如同與自己的母親那樣,是有生命力的,雖然教會有它的缺點,它卻是活生生的。我們每逢生日或母親節總會慶祝一番,但是你們當中有多少人記得自己洗禮的日期呢?受洗日就是我們在教會出生的日期,也是教會生育我們的日期。今天,當你們回到家後,要仔細去找出你們受洗的日期,要好好慶祝,為這個恩典感謝上帝。 一位母親的任務是幫助子女成長,教會藉著講道、聖詩、主日學、信徒的交通幫助她的子女在靈裡成長,這些屬靈的教導陪伴每位信徒的一生,包括在最困難和關鍵的時刻。保羅說﹕「我在基督裡,用福音生了你們」 (林前4:15),教會是基督徒的母親,它養育一群信徒,然而教會也是由一群信徒組成的。所以我們每個人、包括牧師和長執都要活出教會的母性。耶穌曾經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 太 16:18,19) 。』經文記載:「五旬節聖靈降臨,彼得和其他使徒一同講道,那一天得救的約有三千人受洗。」當我們讀使徒行傳時,會發現「主將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得救人數就逐漸增多」等字句常常出現,於是教會在患難中,不斷地增長,逐漸成型。耶路撒冷教會是史上第一間教會,也是由門徒牧養的模範教會。其實在神的話語裏面讓我們看到,祂不斷地在那裏建造祂的教會,不斷地在那裏呼召屬於祂的那一群人。從經文中,我們也發現初期教會的信徒,在各種各樣的事上,都是同心合意的,這是上帝所喜悅的,也是教會能於患難中不斷成長的秘訣之一。 最近看一本書《耶穌比宗教大》的介紹,強調教會不該是「一座好人博物館」,而應該是「一所收容破碎之人的醫院」,因為屬於耶穌的教會,並不是在「炫耀他出色的員工」,而是要「醫治受傷的兒女」。這些社會上的弱者需要幫助,但他們更需要一個尊重和接納他們的社會。耶穌說:「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祂來就是要扶起他們,在他們生命裡重燃希望。基督教倫理學者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及國際方舟團體的創辦人范尼雲(Jean Vanier)合寫了一本小書《暴力世界中的溫柔》(Living Gently in a Violent World)。方舟團體是照顧智障人士的團體,范尼雲認為,如何與智障人士一起生活,不但考驗我們如何對待與我們不同的人,也考驗整個社會的公義實踐。書中講到一個啞巴,在夢中遇見耶穌,耶穌用流利的手語和她交談。耶穌沒有醫治她,但按她的本相接納她。她在耶穌面前,不用擔心被歧視,她安然地、有尊嚴地活出自己,安然地愛與被愛,單單這樣,她已感到無比幸福。因著耶穌,窮人能體會何謂「有福」的生命。 有一次學運領袖林飛帆跟家人一起吃晚餐,媽媽問:『你們有在支持同性戀結婚的那個修法嗎?』他說:『當然有啊!』媽媽又問:『你們為什麼支持?』他說:『任何人要跟誰戀愛,不論性別,都應該是自由的啊。』媽媽說:『這樣好嗎?』他問:『那你為什麼反對?』媽媽說:『聖經說同性戀是罪惡。』他問:『老媽,聖經哪一個福音書、哪一章節寫下反對同性戀?』媽媽靜默不語。他問:『你怎麼會問這個?你們教會有人在討論這個嗎?』媽媽說:『有啊,他們有在發反對那個修法的連署。』他問:『你們教會不是不談政治嗎?』媽媽說:『這不是政治啊!』他說:『老媽!修法,不政治嗎?結婚的權利不政治嗎?』媽媽啞口無言,最後他勸老媽別再去那個教會了啦。林飛帆說他小時候也在那個教會待過,但他們堅持『宣稱』不談政治,最後他受不了,就離開那個教會。 甚麼是教會?潘霍華說:「教會惟有為他人而存在,才算是教會。」我們每個人被呼召成為信仰的教育者,我們被呼召去宣揚福音,出去把基督帶給所有人,這個福音是給人帶來希望的福音,而不是藉著上帝的話來把人定罪。我們都是當父母的人,當孩子犯錯了,你會怎麼處理?你是打罵一頓然後把他趕出去,讓他自生自滅?或者想盡辦法誘導他走向正路?反過來,當你本身犯錯的時候,你希望父母怎麼處理你的行為?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跟我們希望自己怎樣被對待,通常不太一樣。那麼,初代教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他們專心向使徒們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耶穌升天時告訴使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所以使徒的教訓就是耶穌的話。耶穌把罪看得很重,祂處理罪的時候也處理得非常深,深到為了我們的罪把祂自己的命給了我們。祂處理罪的方式不是處罰,而是用光照進我們的生命,例如浪子回頭、淫婦的故事。今日,我們對耶穌有很多的研究,但真正與耶穌有生命連繫的人卻不多。我們對耶穌講的天國有很多描述,但願意按耶穌的指示進入天國的人卻不多。我們尋求神,不是尋求知識,不是尋求財富,乃是尋求改變我們的生命。 甚麼是教會?教會除了要花時間尋求上帝的心意之外。信徒還要參加團契生活,在團契中學習彼此相顧,他們甘願賣了田產家業,都住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這些信徒主動去發現別人的需要,歡喜地分享上帝所賜的恩典,來滿足他人需要。信徒間的彼此相愛,也帶來合一的見證。早期的教會生活,愛筵是合一、平等的象徵。在社會階層分明的羅馬帝國,不分羅馬人或非羅馬人、奴隸或主人、有錢人或貧窮人一起用餐,彼此分享,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為了實踐主耶穌指示的地上天國,大家願意變賣家產與弟兄姊妹分享,在這裡沒有人會因自己的性別、財富、背景被貼標籤、被歧視,每個人都安然地、有尊嚴地活出自己,這是多麼美的團契。 甚麼是教會?教會是一群願意藉著祈禱支取上帝大能的人。聖經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我們服事久了,會疲乏、會累。初代教會教導我們,相信一群人在一起同心祈禱能產生無可限量的能力。因為「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一個有成長力的教會,一定是祈禱的教會,這也是教會一直鼓勵大家參加早禱會的原因。個人靈修祈禱固然很好,但從初代教會我們看到眾人一起祈禱所帶出力量,聖靈降臨,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盼望我們是一群願意祈禱的人,多祈禱多有能力,帶出神蹟奇事,證明上帝的大能。 我常常強調認識耶穌基督,不是從成功神學開始,我們信耶穌,上帝祝福我們這是祂的恩典。我們跟隨耶穌,應該從背十字架追隨祂的腳蹤行進,也就是從愛人愛上帝開始,以歡喜純潔的心彼此結交,一同記念主,一同祈禱,一同學習上帝的話語,好叫我們能夠體貼上帝的心意,這樣的教會上帝必然天天將人數加給我們,三千、四千、五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