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以善勝惡

 

經文:1Peter 2:18-25, RR 11(PS 42), SS 121, 245, 510

5-18-2014

1959年改編華來是將軍 (General Lewis Wallace, 1827-1905) 的小說,由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1902-1981)導演,卻爾頓希斯頓 (Charlton Heston, 1923-2008) 主演的賓漢 (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 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之一,整部片講的是賓漢的故事,然而導演想要塑造的英雄形象卻是耶穌基督,影片由耶穌的誕生開始,穿插賓漢的故事,最後是耶穌的死和復活,以及賓漢的悔改與復活。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貴族猶大賓漢被兒時好友馬生拉陷害,導致被羅馬政府抄家,家人下監,賓漢遠放為奴隸,受百般苦楚,他熬不下去,有輕生念頭,在行路時,遇見一個陌生人給他一杯涼水,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他被派到戰艦作奴隸,在一次海戰中,他不但救了艦隊指揮官,更打了勝仗。艦隊指揮官乃收養賓漢為義子,於是淪落為奴的賓漢不只恢復自由,更成為富貴之子。賓漢決定回耶路撒冷報仇,在一場戰馬車比賽中,馬生拉敗在賓漢的手下,卻狠毒的對賓漢說:你沒有贏!你的母親、妹妹在監中染了大麻瘋,生不如死!最後賓漢終於透過重逢的愛人Esther,在麻瘋谷找到母親和妹妹,看見她們受著麻瘋病的折磨,心痛不已。回家路上,Esther走入人群聆聽耶穌的「山上寶訓」:「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Esther被上帝的愛所感動,信了耶穌,賓漢卻因心中充滿仇恨,拒絕相信。最後Esther說服賓漢,帶母親與妹妹求耶穌醫治,卻發現彼拉多已判耶穌釘十字架,賓漢追著去看耶穌,卻發現耶穌是當年給他一杯涼水的人。他激動的跟著耶穌的隊伍前行,目睹耶穌受難,親耳聽到耶穌在十字架上,臨終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賓漢恍然大悟說,「我感覺到他的聲音把我手上(報仇)的刀拿走了。」此時狂風暴雨大作,耶穌在十架上所流的寶血,順著雨水流入山谷,溼透了賓漢母親、妹妹的全身,霎時之間,痲瘋從她們身上消失了,耶穌的寶血醫治了她們,也化解了賓漢心中的恨。

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是讓我們從賓漢的身上看到了基督教如何從猶太教裡脫胎而出,猶太教強調律法,但律法不能救贖猶太人,猶太人依舊家破人亡。耶穌說祂來是要成全律法,祂要用愛來成全律法,包括對敵人的愛。儘管耶穌在片中只展現了一個背影和模糊的臉,但我們知道他無所不在,第一次,賓漢在快渴死的時候禱告:「我的神啊,求你救救我!」,耶穌出現在他的眼前,給了他一杯水喝。第二次,賓漢救了艦隊指揮官,艦隊指揮官對他說:「你的上帝救了你,也救了羅馬軍隊。」第三次,耶穌在死後升天的剎那,因著 Esther 的信心,賓漢母女身上的麻瘋症奇蹟似的痊癒。上帝從來沒有離棄過賓漢,只要信祂,上帝一定堅守諾言,不會離棄他們。耶穌讓賓漢放下手中的劍,拿起寬容,讓暴力在愛的面前退卻,賓漢終於得到救贖,走向自由的新生。

今天的經文中,彼得談論僕人與奴隸,他們的人數在早期教會是非常多的。新約時代,羅馬爭服整個地中海,境內奴隸就有六千萬之眾,賓漢本是貴族, 被陷害後就變成奴隸,後來被羅馬的軍官收養,就成為兒子。這個故事的情境和成為基督徒的身份改變是一樣的,當這個軍官認養賓漢的時候,不管過去他曾經是奴隸,但是從收養的那一刻,他就成了軍官的兒子、羅馬的貴族。所有奴隸的悲慘,黯淡的日子都過去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奴隸都能像賓漢那麼幸運。因此彼得說:如果你們因領會這是上帝的旨意,願意忍受不當受的痛苦,上帝就會賜福給你們。雖然賓漢由奴隸變成貴族,但真正改變他的,卻是在遇到 Esther 之後,基督對賓漢內心的救贖,這也是今天的經文的精神所在。從前賓漢像一隻迷失的羊,現在已經歸回,跟隨著基督,我們靈魂的牧人和監護者!

彼得認為在上帝眼中,人人皆為寶貴。社會的身分、地位無法貶低人的價值,特別是初代教會的會友,絕大多數都是中下階層人士,其中許多是奴隸,在社會階層分明的羅馬帝國,能夠不分羅馬人或非羅馬人、奴隸或主人、有錢人或貧窮人一起聚會,彼此分享,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彼得認為無論是主人或奴隸在上帝眼中都有同等的價值,但是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和作用,做奴隸無法選擇主人,遇到乖僻的主人,為了自保,只能忍氣吞聲。但是彼得說『你們要恭敬服從主人』,因為基督徒真正的主人是上帝,遇到好主人是上帝的恩典,遇到乖僻的主人,也是上帝恩典,我們要向主求更多恩典來面對困境。其實,在行善受苦中,我們雖然是弱勢,還是會有影響力的。面對不講理的主人,反而要堅持順服上帝的心意,以善來勝過惡。

今天,我們有選擇主人(老闆、教會、政府…..)的自由,遇見合不來的,大不了換一個環境換一個主人。我們住在紐約州,紐約州的地標之一是自由女神 (The 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刻著﹕「把你們貧困的、勞累的、窮愁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人們,把你們那些漂泊無依者,都送到我這裡來。」這是艾瑪拉撒路 (Emma Lazarus, 1849-1887) 的詩句,代表著美國自由民主的精神。Ellis Island 在 1892 至 1954 年間是移民美國的通關入口,前後有一千兩百多萬人為了躲避宗教迫害、政治壓迫及家鄉的貧窮生活,來美國展開新的生活。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兄姊,也都是為了追 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惜一切離開自己的故鄉,橫渡太平洋踏上了美國。但並不是每一個移民都能達到他們的願望,種族歧視一直存在於這個國家,1865年南北戰爭後,林肯總統解放了黑奴,雖然那一天所有奴隸的枷鎖都解開了,但是他們真的得到了自由嗎? 一百多年後,1968年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 為了爭取黑人工作機會和自由權被人暗殺,他曾說:「法律可以禁止白人向黑人濫用私刑,但沒有法律可以要求種族間彼此寬恕或相愛。」因為他的犧牲,非暴力成為美國人道德拯救的象徵,和平請願感動了美國人的良心,在法制和民主的軌道上實現了具有革命意義的社會變革。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選擇非暴力方法,就是從仁愛中作出一個勇敢的抉擇,這抉擇包括了對人權的積極保護,以及對公義與和諧發展的強力承擔,同時也是回應基督的絕對要求,因為我們蒙召原是為此。基督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步行,在社會要為弱勢者發聲,在生活中要學習做一個不犯罪的人,特別是要控制我們的嘴巴,不說謊言、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因為基督修復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使我們不再活在罪中,我們的口舌,也要歸於新的主人,有新的生命。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庭,在這家庭裡,我們的使命是榮耀上帝,我們的口舌可以用來互相祝福,可以唱歌讚美上帝,可以祈禱,可以勉勵別人,可以堅固別人的信心,可以做很多事情,就算別人惡待我們,我們仍然要堅持效法主,力求溝通,不以口犯罪,只為對方禱告,以善來勝過惡。

願上帝賜給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與力量,雖然世事不盡人意,付出未必有好的回報,求主讓我們能為了主的緣故,為公義、為他人,堅持做對的事,也讓我們有勇氣與人分享基督的愛,以及那在我們心中的盼望,雖然因此而受苦,也能忍耐 。 因為基督巳建立美好的榜樣, 教人能在苦難中得到鍛鍊 , 為要得著將來的榮耀。這是一 生必學的功課,願主幫助我們,讓我們能甘願承受苦難,體貼主的心意,以真誠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