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破繭而出的蝴蝶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 4:13-18, RR2 (Ps. 2), SS 246, 355, 510

11-09-2014

初代教會流傳主再來,信徒被提到榮耀裡面去,活著的信徒會被提,但是那些已經過世的基督徒會不會錯過呢?這種疑慮對當時活在迫害中隨時可能下獄和死亡威脅的教會,是切身的問題。為了處理這個信仰危機,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安慰他們,不要為那些已經過世的人憂慮,主再來的時候,他們必再起來,與活著的人一同被接到空中與主相會。保羅也藉此重申,主再來的應許是確實,必定要實現的。要求信徒千萬不要失去警醒謹守之心。

死亡是人生必走的路,因此人類對於死都有所恐懼。當時的希臘異教徒以失望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希臘悲劇作家艾思區羅 (Aeschylus, 525B.C.-456 B.C.) 說:『人死後便不能復活。』他們看死亡是黯然消逝,陰冷的絕望。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Siddhāttha Gotama, 563 B.C./623B.C.- 483/ 543B.C.) 看到人生歷經「生、老、病、死」而悟道。因此佛教將死看成是人生之苦難,是恐懼的。他們把死說是「往生」,意思就是「前往轉生」,這就是指輪迴這件事說的,佛教相信生命必須經歷一個生死不斷循環的迴圈之中,如果修行好的話可能可以脫離這個沒完沒了的輪迴,進入到涅盤的境界。

基督信仰對死亡的著墨不多,顯然死亡不是人最後的終局,因為人會復活。耶穌在論及「復活」時也曾說:「至於死人復活,摩西在荊棘篇上稱耶和華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就指示明白了。上帝原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因為在祂那裡,人都是活的。」(路加20:37-38)基督教強調靈魂不滅,也就是人死後是以另一種狀態來活,肉體雖然已腐朽,但是,靈魂卻如常活著,必須接受審判。在審判之後,得救之人得到永生、而未得救者則永遠沉淪。每個禮拜我們用『使徒信經』告白我們的信仰,最後一句是:「我信肉體復活,永遠的活命(永生)」這個信條指出基督教的終末論(eschatology)包含「復活」與「永生」。復活是指重新擁有生命,而永生則是永遠活著的生存狀態。

保羅認為人若活著時信了基督,後來死了,他雖然死了卻仍然在基督裏,這種信徒與基督所建立的關係,正因基督死而復活,使我們可以超越死亡,與祂一同復活。所以保羅說:「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裡死了的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v.16-17)因此,死亡不是絕望,而是一種轉變。聖經裡面常常用「睡了」 表示死去,這不是把死美化,而是要強調基督死而復活之救恩,已經勝過死亡。這也是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在第四號清唱劇 (Cantata no. 4) 除了序曲以管弦樂演奏以外,每個樂章總是以哈利路亞 (Halellujah) 作為結束,便是以此表示基督戰勝了死亡。基督徒也確信,我們睡了之後,再醒來乃是與主耶穌同在,在好得無比的新天新地中,同享永遠的福樂 (啟21:1-5)。這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之一,因為我們只有「睡了」的信徒,沒有「死了」的信徒,所以,基督徒可以比一般人更樂觀積極的面對死亡。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8-2004)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當醫生之前,她曾到不同的集中營參觀,她發現在不同的集中營房的牆上都畫著同樣蝴蝶的印記,有的甚至密密麻麻一片。她目睹這些蝴蝶印記,卻百思不解:「為什麼?為什麼要刻下蝴蝶的圖形?為什麼每一個集中營都有?為什麼每一個營房都有?這些無辜的人死前共同要表達的是什麼?這些圖形一定有特殊意義的。但是,他們的臨死感受和蝴蝶又有什麼關聯呢?」

當醫生之後,她發現醫院裡人人避談死亡,因為死亡象徵醫療失敗,所以很少醫師願意承認自己有臨終病人。在醫院,臨終病人毫不留情地被隔離在偏僻的病房。她在眾人的側目及嘲諷中,開始了生死學的研究,她一生研究臨終關懷,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臨終病人身上,協助病患面對死亡,聆聽病患臨終的感受,儘管研究過程困難重重,但她不屈不撓,花了三十年研究死亡和來世,並出版論死亡與臨終 (On Death and Dying, 1969),改變了人們處理死亡、面對臨終病患的方式。

中年以後她開始幫助父母關懷臨終的兒童以及愛滋病患,提供人道救助,可惜不得鄰居諒解,乃遭當地人惡意縱火,所有財產和重要的資料都付之一炬。她在傷心錯愕之餘,並沒有怨天尤人。她告訴自己:「人生就像上學。老師給你很多功課。你學得越多,老師給你的功課越難。」1995年,一連串的中風使她嚴重癱瘓,在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的一生,寫下天使走過人間 (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1997),這本被評為“充滿生命真理與智慧”的著作。她說:死亡不足恐懼,生命是向死而生,唯有正視死亡才能學會好好活著。當她自己面臨死亡的威脅時,她終於瞭解集中營內「蝴蝶」印記所代表的意義,那是等待死亡的心情,就是「等待蝶化」的意思,就是期待自己能脫離自己的肉身,就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擺脫這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苦痛。

她一生的經歷使她更確信主再來的應許,她說:死亡並不存在,死亡只是脫離身體軀殼,不論死因為何,在死亡的瞬間,我們就會拋棄肉身,擺脫病病、恐懼和人生的煩惱,逍遙自在,宛如一隻飛回上帝身邊的彩蝶………,這是一個新旅程的開始,在那兒我們永遠不會孤獨,我們會繼續成長,終日跳舞唱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基督教對生命的態度卻是將今生連接到永世,生命不是短暫數十寒暑,肉體的死亡不是結束,乃是永生生命的開始。因此,基督教的生命價值觀是:『不知死,焉知生!』換句話說,如果人不知道肉體死亡之後所要面對的事,就無法活出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王貞文牧師現在是在手術後傷口復原中,她因為醫務人員和朋友的幫忙和愛護,在Facebook貼文:生病生得很好命啊!感謝上帝,身體雖會逐漸朽壞,內心一天新似一天。王牧師所做的正是透過瞭解死亡,不但能更加瞭解生存的意義,也能坦然面對無法迴避的死亡。

伊莉莎白以堅定的信念,把關懷生命視為一種使命,竭力去撫平世界的許多傷痛。在現在的社會中,在我們的周遭有許許多多的傷痛與不安,我們感嘆之餘,往往不自覺的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去面對它。親愛的兄姊,在這感恩的季節,讓我們敝開心胸,將心中的愛放大,一起來為社會的傷痛盡一份心意。除了例行的Food bank,也感謝上禮拜Crystal 提出 shoebox gift 的idea,我們將用鞋盒放入禮物,送給在世界各地許多收不到聖誕禮物的小朋友!盼望兄姊們在享受被愛,也能付出愛,有一天當我們完成了奉命來到人間從事的工作,我們就可以脫離囚禁我們靈魂的身體,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飛回上帝身邊,享受永遠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