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光明之子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 5:1-11, RR37 (MT6:25-34), SS 316, 350, 510

11-16-2014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一直以為主的日子即將來臨。在第四章,保羅清楚指示他們,在等候主回來的期間,應該如何的生活,並且給他們主再來安慰的信息。雖然如此,末世始終是末世,人人都想快點結束。對猶太人來說,今世是壞到無可救藥;來世就是上帝的時代。在這兩個世代之間就是主的日子,這也是一個恐怖的日子,因為到了這天,舊的世界將會遭遇到毀滅,而另一個新的世界便宣告 誕生。舊約有關主的日子描述甚多,如:賽22:5;13:9;番1:14-16;摩5:18;耶30:7;瑪4:1;珥1:9 & 13, 2:31都有許多類似恐怖的景象。其中根據約珥書的紀載有,蝗蟲大舉入侵,致使土地荒涼、人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慘狀,最後連聖殿的素祭及奠祭也無法提供 (1:9 & 13)。到了新約在描述主耶穌再臨的情景也是這樣:宇宙顛覆、地基震盪、主突然的降臨和最後的審判。

有關基督第二次降臨的問題是很多人關心的神學議題,不只是初代教會的困擾,也是歷代教會的困擾。耶穌直率地說:那日子、那時辰是沒有人知道的,甚至祂自己也不知道,惟獨上帝知道 (可13:32;太24:36;徒1:7)。但是這樣卻不能阻止人們揣測這日子的來臨。保羅說,主的日子會靜悄悄地降臨,像夜間的賊來一般,因此我們要儆醒 (5:2) ,切不可終日遊手好閒,每一個人都必須盡力做工,才不會到時茫然不知所措。

牧師館二樓臥室屋頂從我們搬來隔一年就開始漏水,找人來修理,他說,這是老毛病,只有連續下大雨和吹某風向時才會漏,所以等以後嚴重了再說吧!他就在水漬的地方漆上新漆。大概有一年多相安無事,今年連續幾次大雨越漏越嚴重,連屋頂的油漆也掉了,我用了兩個臉盆來接水。我想,萬一今年冬天下大雪塌下來可不妙,於是告訴昭松兄,他馬上請人來修理,發現漏水處已經貼了三層塑膠瓦,工人建議把那三層都拆下,重新貼上新的瓦,這樣一來,下再大的雨也不怕漏水了。有一句成語說未雨綢繆,如果當初一漏水馬上換上新瓦,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漏水了。同樣地,如果我們隨時做好準備,一旦主的日子臨到,就不會手足無措了。保羅用孕婦做比喻,對孕婦而言,產痛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為了順利生產和減輕疼痛,孕婦必須運動,練習呼吸法,還要有適當的營養。不過,無論如何預備,陣痛都是無法避免的,孕婦只要事前好好預備,陣痛一到,就不會手足無措了!

至於末世何時會到?耶穌何時再來?保羅在今天的經文中用了很多的對比,如:不信vs. 信、黑暗vs光明、黑夜vs白晝、沉睡 vs 警醒、懲罰vs得救、沒望vs.盼望、死vs活。對不信主再來的人而言,他的未來沒有盼望,沒有拯救,是生活在黑暗裏;反之,保羅說,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是屬乎光明之子。約翰福音8:12,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又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12:36) 這兩節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信耶穌的人根本毋須懼怕主的日子,只要相信主耶穌、立志跟從他,就能成為光明之子。

保羅說,你們已經藉著主耶穌得著拯救,成為光明的人,是屬於白晝的,此後要警醒度日,忘掉過去黑暗的日子,向前迎接新的前途和希望。不要像世俗人一般醉生夢死,生活在黑暗中。保羅說,你們要把信和愛當做護心鏡遮胸。為甚麼用信和愛來護胸呢?胸部最重要的兩個器官是心臟和肺部。它的作用就是將生命所需的養份,藉著循環系統,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好比教會是一個身體,信心和愛心便是我們維持屬靈生命,和持續成長的主要養份。如同主耶穌的十字架,愛心是橫向的聯繫,信徒之間彼此相愛、互相關心,讓肢體各部連繫起來;而信心就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直的連繫,要活出所信,經歷所信,並彼此見證、堅固所信,如此我們的心就不會隨著異端邪說而渙散。

保羅以得救的盼望作為頭盔,頭是思想的中樞,行為的控管。人若沒有思想,就不會行動;人若沒有正確的思想,行動就得變得離奇怪異。思想建立在神的話語上,以天上的事為念,就有得救的智慧。保羅說,在屬靈的爭戰中,如果能持續在信、望、愛等信仰功課上發揮力量,就可以阻擋所有的誘惑了。

上禮拜的成人主日學楊長老以雕刻家羅丹 (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 (1840-1917) 為題,跟我們分享他的最後作品­ -- 地獄之門 (La Porte de l'Enfer),地獄之門取意「從我這裡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裡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後面。」他根據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在門板上共雕塑出186個痛苦群體,把近代文明罪惡透過糾纏的人體,沉淪的人體,墮落的人體,互相擁抱的人體,呈現出希望、幻滅、死亡和痛苦等種種感情。地獄之門入口處的一塊岩石上,坐著一位《沉思者》,他居高臨下,陷於苦思狀。有人說羅丹用此象徵但丁,也隱射自己,甚至世上每一個人,極度痛苦的思索著生命的難題與人類生存的意義。我倒覺得這位陷於苦思的《沉思者》是我們的創造主,祂滿懷憐憫的眼光俯瞰著地獄門中被洪水吞捲的罪人,沈思著:我揀選你們不是要你們受懲罰,而是要你們藉主耶穌基督得到救贖啊!

羅丹的《地獄之門》與米開朗基羅《最後審判》不同,米開朗基羅是從心靈的層面進入信仰,而羅丹的藝術是從身體的動作和行動中表現出信仰的意涵。地獄之門雖然只是一扇門,卻可以讓我們從死的掙扎裡一窺生命的奧祕,換句話說,沒有聞過死味的人,怎能明白生命的創造呢?羅丹把死亡的臨界點作為救贖的生機,「哪裡有懲罰,哪裡就有拯救;哪裡有拯救,哪裡就有重生。」地獄之門中除了《沉思者》還有一個著名的雕像《吻》(Le Baiser即Kiss,1886)。面對「地獄之門」所受的折磨、痛苦和恐懼,只有愛能給人生之勇氣、 給人靈魂以救贖,唯有愛,才能激起復活的渴望。  

在舊金山的Grace Cathedral有座迷宮,模仿吉貝爾蒂 (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 的Gates of Paradise,是為了沈思冥想而設計。沈思者靜靜站在一個圓圈的起頭,前進到第一點,在此處提出問題。然後前進至下一個轉彎,在那兒消除僧恨。再往裏走,繼續去除恐懼,加強勇氣,消除怒氣,一直走到迷宮的最後整個人煥然一新,據說走完的人就能比較清楚自己的方向。羅倫,艾翠絲牧師是牧師團的一員,現在她全心投入宣教的工作,她主要的任務是在全世界各種公共場所,推廣並興建像這樣的迷宮。由於這座迷宮完是為了沈思冥想設計,因此命名應許之地。

親愛的兄姊,我覺得我們也需要回到那個應許之地。我們需要像個《沉思者》站在足夠的高度,讓自己可以看到日常發生的每一件事,看著它們,有如創造主看著它們一般,從正確的角度去看,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是光明之子,我們所擁有的是未來,應該邁開步伐,把信心建立在神的話語上,在愛裡互相支持,互相建立。在有信、有望、有愛的生活裡,迎向前方的光明,就像以諾一樣,讓我們攜手與主同行,從地上走到天上。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