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攏是為基督

 

經文:哥林多後書(II Cor) 6:1-13, RR9 (Ps 32), SS 326, 254A 510

06-22-201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祝在座的每一位父親-Happy father’s day!你們有沒有想過父親節到底是為誰而設的呢?是為父親設的嗎?我認識一位留學生的太太,她在先生讀博士期間,不但努力工作供給家用,還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沒想到先生一拿到博士學位,就拋棄她們。難道父親節是為這樣的父親而設的嗎?所以,父親節的意義如何,似乎要看下一代如何看待兩代的關係。我有一個朋友,他年經時父親就過世了,但他很懷念他的父親,於是每逢父親節和父親生日當天,都會帶著兒孫到父親的墓前置上鮮花,紀念他的父親。這樣看來,父親節就不單為這個父親而設,也是為了他的兒子而設;而父親節的精神不但沒有因這個父親的死亡而終止,反而能延伸至下一代,成為凝聚家族的力量。這樣看來,父親節就是為下一代而設的了。

今天的經文也是同樣的精神,哥林多教會是保羅所創設,是保羅「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所生的兒子,但是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卻攻擊並挑戰保羅使徒身份與權柄,並以保羅不願接受他們的資助來質疑保羅的使徒身分,或是不重視他們,甚至質疑是企圖藉此來博得信任後,再從中牟取更大的利益。針對這些質疑,保羅以慈父的心情,沉重而明確地提出反擊與辯護。本段經文,是他辯護的總結,在陳述中,保羅也見證了上帝在他身上所施行的拯救與恩典。

保羅以為父的心殷殷規勸,深恐他們從上帝所受的恩惠,因軟弱遭人迷惑,而成枉然。他說,對於上帝的恩典,就是基督救贖的恩典我們不可以太隨便。基督的救贖不可只停留在我們的身上,還要延伸至下一代,延伸到世人當中;因此,我們要與上帝的同工,作上帝的僕人努力來促進這件事情!但是我們要如何去實踐呢?保羅說,為了在一切事上表明我們是上帝的僕人,我們要學習忍受各種挑戰。

上禮拜聖歌隊獻唱「最後的住家」是馬偕博士在生命的末了時寫的,詩中毫無保留的說出他對台灣的愛。馬偕常帶領門徒爬到觀音山頂唱聖詩,今天的回應詩聖詩254首是他最愛吟的聖詩之一。他在山上感受上帝在大自然萬物界中的創造,「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又看見北邊的「波瀾大海」,彷彿見到看似清晰卻又模糊的「遙遠對岸」,這些可能是他在觀音山上遠望大地的景觀。在詩的結尾,他說:「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裏,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如果我們單看這首詩,你會覺得台灣真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現在我引一段馬偕的日記:

l 1872年,馬偕來到淡水。

l 1872/3/9約略下午三點,船入淡水港,馬偕說:「我看這個地方內心極為激動,我知道這裡是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有一清晰的聲音對我說: "就是此地了”(This is the land)」

l 1872/4/6經過四處勘查之後,馬偕一人回到淡水,開始工作。

l 1872/4/10在淡水租到一間房子,原為十分骯髒的馬廄,一邊靠著山坡,另外一邊通往淡水河,每當下雨,雨水從山壁衝下來,流進屋內,流過地板,流向淡水河。雨季尤其特別可怕,馬偕寫著:「十二月底開始雨季,延續到一、二月。下雨季節來臨時,今天、明天、後天都是下雨、下雨、下雨;一週、兩週、三週,繼續不停。屋外是風和雨,屋內是濕氣和霉氣,往往連續好幾週都看不到太陽,整年我們都要抵抗憂鬱的心情。」

當年馬偕才28歲,他是一個人到淡水傳福音,沒有團隊,不會講台灣話,雖然環境是如此的惡劣、如此孤單,他仍然堅定與主同工,決心在這個地方建立教會的基石。兩個月後,馬偕說:

l 1872/6/15我的家現在變成了禮拜堂、診所及學校

從這間破舊的馬廄開始,彷彿初代信徒,他經歷了聖神的感動,開始講台灣話,他開始在台灣用台灣話來傳講上帝的救恩。他一面傳道,到各地醫治病患,拔牙歯,向貧窮人施藥。一面收學生,預備同工。當時有一群學生跟著他,形成了一個學校,後來台灣教會史稱之為「逍遙學院」。因為這個學校沒有住址,馬偕走到哪裡,或在大樹下、或在廟口、或在海邊、或在山上,那裡就是逍遙學院,一直持續到十年之後,才有第一座建築物,也就是今天真理大學的「牛津學堂 (1882)」。後來馬偕罹患咽喉癌,仍然心繫傳道師的養成,在病中也不休息,有時夜間巡學生宿舍,還叩窗鼓勵學生讀書。

曾經有人問馬偕說「馬偕先生你來臺灣傳道,被丟石頭、潑糞又遭人辱罵和迫害,你不會失望失志麽!」馬偕回答「不,為甚麽會失望?」那人再問「為何不失望呢?」他回答「耶穌是我救主,祂未曾違約,因為我是相信祂所說的話。」馬偕後來在日記中寫著:「我再一次與祢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 ― 我所選擇的地方,被祢差用。願上帝幫助我!」就算痛苦至死,一生也要釘根在台灣!對他而言,既然已經接受了上帝的恩典,就不可使這恩典落空。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攏是為基督」,就是為基督得人,為要討主的喜悅!

如同當年的保囉,馬偕的傳道生捱,雖然經歷了種種的困難與險阻,卻有股強大的力量驅使他不顧身體的厭倦與軟弱往前衝,他曾經從淡水步行前往宜蘭超過90 km共19次、往苗栗超過110 km共51 次,台北到台南超過300 km共7次等。最近我走了一趟202km的雅各之旅,淺嚐走遠路的辛苦,何況馬偕是在衛生環境極端惡劣之下,從事那些挑戰體力、耐力的宣教之旅,其背後的力量就是來自於「攏是為基督」的精神。

親愛的兄姊,雖然我們無法像哪些宣教師開拓哪麼偉大的事工,但是信仰是上帝給人的恩典,我們個人的力量有限,然而通過主耶穌基督賜給予我們兄弟姊妹,彼此勉勵,同心協力一樣可以來興旺主的聖工。這也是我們加入教派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除了信仰上的教導以外,我們可以透過歸正教會資源共享,例如,我們接收了白人的教會繼續在這個社區散撥福音、支援海外宣教事工為基督吩咐的大使命盡一份心力、支持神學教育積極培上帝的僕人等等,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上網查詢,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宣教事工,我們都有間接參與。如此彼此同心協力,不但使得我們自己的信仰得以更加堅定,也讓上帝國的寶貴福音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今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50 週年,我們今天能夠作為一個基督徒,在台灣有這樣多的基督徒,是因為當年海外教會的愛心與使命感,派遣出那麼多的宣教師,一個接著一個,本著基督的愛來到陌生的環境,講陌生的話,用生命來傳講上帝的恩典。上禮拜林鴻信牧師講到蘭醫師對台灣、對貧窮者的愛心,感動了每一位兄姊。柯陽明兄在分享時還自責沒有善盡基督愛人的教訓,其實陽明兄在教會參與服事、奉獻金錢、善用他的專業來修理教會的電器、並將家裡種的菜拿來與大家分享,這些都是愛人愛上帝的事。美國詩人艾蜜莉‧狄更生(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曾說:「我們並不是年年變老,而是每日更新。」讓我們彼此勉勵以每日更新的心,時時不忘「攏是為基督」的精神與主同工,一起來建造地上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