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上帝的好同工

 

經文:約翰 2:2-10 5-22-2011

前年我代表北美教協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人教會協會,會後有舉辦兩天一夜的遊覽,第一天我們住在石和溫泉 (Isawa Onsen),隔日清早我們幾位同工一起散步。看到路邊有「風林火山」的旗子,一位牧師問說:這是什麼意思?我解釋道: 戰國時代,甲斐國 (Kai no Kuni) 的家督武田信玄 (Takeda Shingen, 1521-1573) 愛孫子兵法。這個句子出自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他把它簡寫為「風火山林」用在他的軍旗上面。原來我們住宿的旅館距離他當時國家的首府甲府 (Kofu) 大約只有六公里。

日本戰國時代是城郭興建的全盛期,其中最有名的三大城堡是名古屋 (Nagoya)、熊本 (Kumamoto)、和大阪 (Osaka),其中大阪城是豐臣秀吉 (Toyotomi Hideyoshi, 1537-1598) 花四年,六萬人力所建,特別堅固,是天下第一城。但卻在1615夏之陣中完全被德川家康 (Tokugawa Ieyasu, 1543-1616) 燒毀。相對於其他戰國時代的大名,大力興建城牆,武田信玄他並無築牆,事實上終其一生,並沒有他人攻打到他的國境內。他認為:民為城,民為牆,民為壕;有情則為友,有仇則為敵。他的國內沒有高聳堅固的城牆,也沒有完整的防禦工事,他的行館躑躅崎館,是一棟居住在人民保護下的城堡。

他認為人民就是牆,每個人民都是一塊堅硬的石頭。這印證聖經的話:我選了一塊貴重的石頭作為錫安的牆角石;凡信靠他的,都不至於失望。對你們信的人來說,這石頭是很寶貴的;可是,對於那些不信的人: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v. 6-7)。一塊獨立自處的石頭是沒有作用的,有時這可能是一塊絆腳的石頭是使人絆倒的石塊 (v.8 );一塊石頭其功用只在其成為建築物的一部分時才顯露出來。基督徒也是如此,若孤立的話,他永不會有自己的功用;只有當基督徒在投身於建立教會、團契的過程中,他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功用。我們也不要築牆把教會和外面隔離。我們要適時參加或舉辦社區活動,比方一年一度的紐約區台灣教會乒乓比賽、或是參與推廣教會社區活動、音樂會等等,讓社區與教會結合。紐約區聯合退修會也是我們團契的契機,大會請我們教會負責開會禮拜,但是目前只有五個人報名,歡迎尚未報名的兄姐把握這個受造就的機會。

基督教是感情非常豐富的宗教,其中以書信更是極品。書信的體裁,大體上前半部是教義,而後半部大多是實踐的經文,而這些經文對我們的信仰的實踐有極大的幫助。如果說哥林多前書是愛的詩篇,希伯來書是信心之書,那麼彼得前書就是盼望的書信。彼得前書的作者自稱是為基督受苦的見證人(1:11,2:23,4:1,5:1)。當時信徒正處於羅馬政府壓迫和誣告的困境中,彼得寫此書安慰及鼓勵信徒要忍耐,靠主的恩典勝過苦難。他一再以耶穌基督的福音和再來的應許,勸勉他們;苦難是信心的考驗,並且會使他們在耶穌顯現的日子得到獎賞。而本章也是彼得前書很著名的經文。

復活節時我們強調,耶穌的復活讓我們由恐懼得到平安,今天的經文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耶穌的死和祂的復活,在祂為我們付出贖罪之重價之後,我們該如何來回應。彼得前書的作者提醒我們要珍惜耶穌以生命為我們贖罪換取得到的恩典。每一年我們守大齋節,經歷耶穌受難以及復活之後,我們應該回到聖經,讓上帝的話語來引導我們的信仰生活,用渴慕的心境尋求上帝的話語,靈命才會逐漸長大成熟。彼得說: 你們嘗過了主的恩慈之後,就要像新生的嬰兒,時時渴慕那純淨的靈奶,好藉著它長大,得救。換句話說,當我們的生命經歷改變之後,我們的身心靈都會進入一個更新的過程,這時候的抉擇是困難的,我們必須把舊的習慣,舊的傳統拋棄,重新開始。作者用希臘文「厭棄」這字本有「脫掉衣服」的意思。正如今天的啟應文所言,親像鷹鳥展翼飛高。有一傳說,鷹的壽命長達70歲是最長壽的鳥類,但是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羽毛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它只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它必須努力飛到一處陡峭的懸崖,在那裡要呆上150天左右。首先它用啄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的等待新的啄長出來,然後用新長出來的啄,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來,當指甲長出來後,他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開始飛翔,重新得力,得以再過30年的歲月。這一個死而復生的過程,讓它與自己的過去訣別,重新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有如基督徒受洗得救之後,一定要經歷一段生命改變的更新過程,才能展翼飛高一般。

以色列人自認是上帝的選民,作者引舊約凡基督徒都是上帝的選民。基督徒身上都有聖神蓋印 (林後1:21),是蒙揀選的,是王家的祭司。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認為既然我們是上帝從萬民中揀選出來的,此尊貴身分使所有的基督徒都可直接與上帝交通,不需要再經過祭司,而提出萬民皆祭司的理念。他說既然每個基督徒都是祭司,就必須和一般人不一樣,祭司不能只要求別人奉獻,自己卻都沒有奉獻的意願。而且上帝是聖潔的,所以祭司應該分別為聖,活在「聖潔的國度」裡。正如以色列人被呼召與差遣進入世界,為神的恩典作見證;我們也是上帝所揀選,上帝的子民,奉基督之名被差遣進入世界,也應當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向世人見證上帝的恩典。

筆名"杏林子"的劉俠,12歲時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導致全身關節百分之八十受損,她在絕境中,認識了耶穌,十六歲那年成為一個基督徒,上帝便成了她苦難的出口。讓她体會到生命的意義。她說:「那時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時會好,生命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但我相信上帝以後,便對生命有一個新的詮釋。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或貧富貴賤,在上帝眼中都是珍貴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特定的價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財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內心,看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盡了本分。」劉俠一生重殘,看似很慘,卻是上帝帶給她最珍貴的祝福:她從一無所有,到真正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意志,選擇自己要的人生。她不但沒有詛咒生命,反而洋溢了對生命的歌頌和熱愛。她因著上帝的呼召及一顆愛身心障礙者的心,於1982年12月以雙福的理念-「福利與福音」成立了伊甸基金會。她要給身心障礙者的不光是一條魚,而是一根釣魚竿,還要教導如何釣魚,以致於能夠自食其力。為引發社會對殘障者的關注,她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上街請願,為台灣的弱勢群体謀福利。她有一句名言:「除了愛我一無所有」,她幫助了很多人,也帶領很多人信主,她的一生就是基督愛的見證。

親愛的兄姊,今天我們被上帝揀選成為祂的子民,也讓我們成為祂的同工,有份於福音的事工,祂要我們去愛那些被這社會所疏忽的對象。咱教會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關懷Food Bank、世界的災難、美國和台灣的福音事工上有份,也在關懷原住民的事工上盡一點點心力。特別是咱重吉兄成立的美溪基金會也是本著「服務和福音」的雙福理念,藉著福利服務事工,傳達基督救贖的訊息,落實福利與福音並重的使命。但我相信這些並不是讓我們用來誇口的憑據,只是盡了我們應該盡的使命罷了。我們應該做更多這方面的事,好讓咱教會成為上帝的好同工,使這些被我們社會所疏忽的對象,因為我們的投入關心,而得以分享上帝的愛,讓上帝的愛與公義得以伸張在我們的周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