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智慧人生

 

經文:哥林多後書(II Cor) 8:7-15, RR 22 (PS 103), SS 302, 306A, 511

06-28-2015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我們有來自各方的壓力,其中最大的當屬物質的壓力,無論在台灣或美國,我們一打開媒體,政治人物、財經專家所關心的議題往往是如何「拼經濟」資本主義叫我們不斷渴求擁有更多金錢或權勢帶來的享受,當然如何「投資」也成為大部份現代人所牽掛的事。作為基督徒,我們對物質環境的抗壓性與信靠神的程度成正比,主耶穌論到人生與財富時說:「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也就是說,人生的意義不在乎財物富裕。為了闡明這一點,接著祂講了一個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6-21)。比喻中的財主之所以無知,不是說他沒有學問才幹,他很會做生意、也很會策劃未來。雖然這樣,他還是被稱為「無知」,因為他不知道人生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今天的經文背景是當時巴勒斯坦一帶發生了罕見的饑荒,耶路撒冷母會陷入極度的貧困艱難中。於是,保羅向地中海沿岸的各個教會發起了賑災募款,也藉此向哥林多教會講述有關奉獻的意義。這裡的奉獻不是指十一奉獻,而是指在十一奉獻之外如何管理與運用上帝所賜與的財富。他從第八章第一節,上帝怎樣恩待馬其頓眾教會作為開始,他們在患難、貧困中仍然歡喜慷慨捐助。保羅以此鼓勵哥林多信徒,他們所受上帝的恩絕不亞於馬其頓眾教會,無論是信心、口才、知識、熱誠、對肢體的愛心,都那麼豐富,希望他們也能慷慨解囊。保羅在此將信心、口才、知識、熱誠、愛心並列,一律視為屬靈恩賜,既然愛心的捐獻是一種恩賜,是上帝的恩典,我們就有責任好好運用,慷慨與人分享。

接著保羅說奉獻不是出於人的命令或吩咐,他也不是藉著別人的熱心來考驗他們的愛心,實在是主耶穌極大的恩典,祂本來是富足的,卻因為我們貧窮,捨棄了自己的富足,使我們因為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因此奉獻乃是基督徒發之於心,形之於外的表現。我們現在富足,幫助那些有需要的,或許哪一天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我們,這樣雙方面都有機會互相幫助。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國的鄉村,一名少年不幸落水,當時有位農夫正在附近田裡工作,他一聽到遠處傳來了的呼救聲,馬上跑過去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幾天後,孩子的父親親自帶著禮物登門道謝,農夫卻拒絕了這份厚禮,說,救人是出於良心,並不是貪戀別人的財物。後來,孩子的父親得知恩人礙於經濟困窘,無法栽培一心想學醫的兒子,孩子的父親敬佩農夫的勇氣與良善,決定資助農夫的兒子到倫敦去接受高等教育。農夫接受了這份饋贈,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來的夢想。農夫很快樂,因為兒子終於有了受教、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孩子的父親也很快樂,因為他終於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夢想。

多年後,農夫的兒子從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畢業了,他出類拔萃,後來被英國皇家授勳封爵,並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他就是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的發明者。至於那落水的少年也長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但幸運的是,靠著青黴素,他很快就痊癒了。這落水的少年就是英國首相邱吉爾。邱吉爾的父親與農夫,一個出於報恩,一個出於良善,都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援手。造就了亞歷山大佛萊明醫師,使得盤尼西林被發現;盤尼西林的問世,不但拯救了邱吉爾,也扭轉了整個二次大戰的歐洲局勢。這就是保羅在經文中一再強調奉獻助人的精神,互相補對方的不足,創造均富和諧的社會。

最後保羅引用出埃及記十六:「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說到上帝以屬天的作法,每日供應以色列人吃嗎哪,拾集嗎哪是以色列民的責任,卻不可貪婪,四十年來他們不論是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凡多取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這四十年的教訓就是神要衪的子民從生活中去體會衪是供應者:「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馬太福音6:25-26 )。有了這個認識之後,我們要用信心,每天去經歷神的信實和同在,猶如以色列人每天去拾嗎哪一樣。

因此保羅談奉獻不僅談到錢,而且是以恩典為基礎。這裡的恩典包括: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恩典、和施與者的恩典。在這三重的恩典之下,我們所給的乃是照我們所有的,而不是所無的。意思是,我們要將目光轉向所有的,而不是去看那失去的,一般人奉獻往往會先衡量自己擁有多少,能夠捐贈多少。保羅叫我們把目光放遠,我們所有的雖然看起來只有這些,卻也都是上帝豐盛恩典的賜予。我們所有的一切,無論金錢,才幹本來就是不配擁有,而神卻豐富的把這些加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我們不應只圖自我享受,而應該存感恩的心獻上,為主所用。一旦我們把自己視為一無所有,上帝才能成為我們唯一的財富,無論是財富或才情才會甘心為主所用。

費尼(Chuck Francis Feeney, 1931-) 出生在New Jersey的愛爾蘭裔虔誠天主教藍領家庭。他和妻子住在舊金山租的小公寓裡。他不穿名 牌,不愛美食,不開車。每次到餐館消費,一定會仔細核對帳單。但他卻在美國、澳洲、越南、百慕達、南非、泰國、古巴和愛爾蘭,大手筆捐款用於教育、科學、醫療、老年照顧和民權。他於1982年成立大西洋慈善基金會(Atlantic Philanthropies)展開這項任務,在最初的15年,很多慈善機構不知道那麼多錢從哪裡來,他的執行長必須說服慈善機構,捐款的來源正當,絕不是黑手黨的錢。

1997年費尼的DFS免稅連鎖店 (Duty Free Shoppers Group) 被法國路易‧威登集團收購之後,費尼的善行才被曝光,目前他捐贈的數額已超過了洛克菲勒基金會 (Rockefeller Foundation)!他為人低調,捐款全部匿名,雖然繼續隱姓埋名已無法實現,但費尼及大西洋慈善基金會仍然盡量低調,不發布捐助的消息、拒絕設立銘牌、資助大樓不能用他的名字命名。今年83歲的費尼,打算在2016年悄悄地捐完他一生賺到的75億美元, 2020年關閉基金會。 他說:「這錢要是不能花掉,我死了都不能瞑目」。

他「活著就捐光」哲學,啟發蓋茨 (Bill Gates, 1955-) 和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成立慈善基金會,還勸進富豪們加入 The Giving Pledge Group, 這個組織目前有81位億萬富翁會員, 大家都同意將財產半數以上捐出作為慈善用途。費尼說:「人們常問我如何尋歡作樂,我在幫助人們的時候就開心,不幫助人的時候就不開心。」他是為數很少的在世時就將財富全部捐給社會的富豪之一,為此他表示:「我看不到有什麼理由延遲捐款,因為有這麼多好的事情現在就可以完成。」 媒體問費尼,為何非要捐得一乾二淨?身為基督徒的他只是淡淡地說: 「因為天堂裡不需要用到錢」。

親愛的兄姊,錢財本身並無好壞,我們若善用它,它就是我們的忠僕,否則就變成我們的惡主。作為基督徒,在善事上格外慷慨是信心的表現,得福的途徑。我們將會看見神為我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像傾盆大雨地將天上諸般美善豐富的福分傾倒在我們身上。魯益司 (C. S. Lewis, 1898-1963) 說:「我不相信有人可決定某人應該奉獻多少。唯一安全的指引是奉獻超過你能力所及。」盼望我們善用神賜給我們的資源,活出神管家的榜樣,過一個有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