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事業右手志業

廖為曦撰/ 刊載於2003年11月基督教救助月刊「志工分享」

林元生有顆宣教士的心志

林元生有著雙重身份,一是光寶集團副董事長,二是基督教中崙長老教會長老。在企業界裡,林元生靠著傑出的管理與誠信原則,與人合創「光寶」之後,連續交出了一張張亮麗的成績單。而在信仰裡,林元生更將生命建立在基督真理上,無時不刻不向著標竿勇往直前。對他而言,商場是他的事業,信仰是他的志業。

林元生的父親原來在高雄造船廠被炸燬之後回到彰化芳苑的鄉下耕田。有一位牧師的兒子上神學院應考,邀請他一起參加考試,結果這位陪考者居然也上了榜,進了神學院深造。父親神學院畢業時,林元生剛進入小學就讀。父親奉調至桃園新屋鄉牧會,於是全家遷至新屋這個客家庄居住。

林元生回憶說,父親必須坐輕便台車出入,前往偏遠客庄;探訪會友必須走路或騎腳踏車。那時,牧師的薪俸微薄,必須量入為出,閃失不得。林元生必須靠拾「壞銅爛鐵」以換取孩子們最愛的牛皮糖。而新屋教會的會友也十分疼愛林牧師,一有什麼好東西,就往林牧師家送。因此,林元生家中的經濟雖然拮据,但並不苦,而且還有許多愛。多年過去了,林元生至今仍然十分懷念會友的愛心,每述及此一往事,總令他涕淚潸然。

大同工學院電機系畢業之後,林元生入伍,在軍中服役。服役期間,他有機會接觸電子零件這一個新興的範疇。就在他人尚未退伍之時,德州儀器公司的就聘請他擔任第二班的製作工程師。

外商公司「一本帳」的作風深得林元生之心,也相當吻合林元生的基督教信仰,於是他堅持做生意要實在,決不虛浮。後來林元生與友人所合創光寶企業,便以誠信作為從商之最高準則。

他要求不收紅包,不走後路。在他擔任光寶總經理六年之中,公司業務增長四倍,制度、組織與整體競爭力也全面提昇。林元生應証了他的信仰,在所謂險惡的商界上,他靠著信仰依然坦蕩蕩,遊刃有餘。

林元生45歲正值壯年之時,即從錯綜複雜的職場上光榮「隱退」,轉變人生跑道,擔任台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董事長及平安園之主任委員。他依舊使用神的方法管理基金會,使得平安園的成績在上帝的保守之下,有很好的口碑。

對外,他加強社會服務範圍及福利層面,參與一些社福機構並關心退休傳教師,且讓平安園得到社會的認同與接納。

對內,基金會定期舉辦「非營利組織專業人才培訓」認證課程,以彼得杜拉克「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等為教材,逐一落實。林元生在基金會的實務中,歸納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行動(ACTION)」之良性循環。他強調「要達到一個理想,需要時間,沒辦法達到績效,往往是因為失落了起初的愛心與異象。」

棄商從公益之後,林元生的人生疆界並沒有縮幅,反而靠著信仰更新而更加擴展。

在中崙長老教會裡,林元生擔任主日學校長達14年之久。他的弟弟出任台灣神學院圖書館館長,妹妹在真理大學教授管風琴。林老牧師對於子女均在教會界服事一事,必然感到相當欣慰。但林元生覺得,在他工作或服事當中,他總是多依照自己的想法、判斷行事,少依照禱告與交託。身為長老的他也常出入醫院,為罹病的肢體禱告,但是,自己都沒有出自信心禱告。

多年前,一場美國加州愛修會中,林元生經歷了禱告的能力。當時一位弟兄罹患重症,史坦福大學附設醫院宣告不治,但經過林元生與其他幾位基督徒一起禱告之後,重症被醫治,那位弟兄活了下來。這一場經歷讓林元生對上帝的大能有了新的理解,對禱告有了新的領受。

當問及為何轉戰投身社會服務工作時,林元生謙虛地說,他效法一百多年前來台灣的馬偕宣教士,以及巴克禮博士。他們雖然是外國人,但深愛這塊土地,他們在台灣娶妻生子,用一生的生命,奉獻給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相對於現今台灣追逐名利、權勢的風氣,馬偕、巴克禮的精神令人動容。

或許,企業界只認得「林元生」的外表,知道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可能不知道,骨子裡他是一個愛上帝、愛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