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伍士與聖詩

 

首 頁

音樂園地


艾伍士生平

韓德爾與聖詩

孟德爾頌與聖詩

普賽爾與聖詩

布拉姆斯與聖詩

貝多芬與聖詩

莫札特與聖詩

巴哈與聖詩

李斯特與聖詩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300-600首

台、英語聖詩譜

一、生平

艾伍士 (Charles Edward Ives, 1874-1954) 是音樂史上的傳奇。他的音樂的崛起是美國國家主義的副產品,他的名聲在美國獨立200週年 (1976) 的前後達到最高點。對歷史、文化尚淺的美國的確需要一位純粹本土音樂英雄而艾伍士正滿足這樣集體需求,讓美國在馬克吐溫 (Mark Twain, 1835-1910)、艾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林肯 (Abraham Lincoln, 1809-1865)外,多一位值得傳頌的精神偶像。

艾伍士是歷史上最幸福業餘作曲家。他出生於美國Danbury, CT,深受管樂隊指揮家父親喬治的影響喬治反對學院音樂的訓練,鼓勵兒子自由創作,特別是創作雙調性與複調性間的和聲,因此查理唱歌所唱的音高便與父親伴奏的音高不同。但喬治也為查理紮下深厚的音樂基礎,他重視巴哈音樂,並親授和聲學及對位法。艾伍士14歲起擔任教堂管風琴師,後創作管風琴及歌曲。艾伍士極具創作性,十三歲開始作曲,1894年入耶魯大學音樂系時,已經完成幾十首作品。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那時完成的。

艾伍士的創作最大特點,就是絲毫未受同時期歐洲作曲家的影響。他被視為第一位特立獨行的美國作曲家,除了父親的影響,十九世紀新英格蘭地區興起的所謂「超越論」(transcendentalism),包括艾默生、霍桑 (Nathaniel Harthorne, 1804-1864)、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等人思想,強調個人自主性,不依附任何權威,也使美國特色的藝術文化逐漸產生。

他的耶魯大學作曲教授Horatio Parker  (1863-1919)受業於慕尼黑 Joseph Gabriel Rheinberger (1839-1901)門下,他是傳統音樂守護者。當查理在他門下時,他的固守傳統的作曲方式讓查理很苦惱,常退回他的作曲作業(Charles Ives Memos, ed. By John Kirkpatrick, p. 116、耶魯的復活節,楊敏京,音樂與音響,no. 238, p. 159)。

艾伍士在耶魯受到專業的訓練,為了符合19世紀晚期的流行潮流,以奏鳴曲的形式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曲,展現出他在音樂理論上的運用與技巧之卓越;而不與傳統妥協的傾向亦出現在第二樂章的非傳統的聲方式。他的父親是樂隊的指揮,加上對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仰慕,艾伍士十分鍾情於室外音樂及樂器編曲。將此兩者混和的野心以及對貝多芬的無比崇敬,決定了其一生的創作方向。

1898年耶魯大學畢業進入保險業工作, 1907年與Myrick合資成立保險公司自己當老闆,1910年與Harmony Twichell結婚。艾伍士從事保險,白天是生意人,晚上作曲。長期忙碌緊張的生活使健康亮起紅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投入戰爭債券的勸募,工作過勞於1918年中風,使艾伍士不再積極於作曲。艾伍士大部份作品,尤其是大型交響樂,許多譜都是他自費出版,可惜大多數從未被演出過。

二、被人接受

一位美國保險員,以交響曲來創作,艾伍士的音樂不曾受到美國樂迷青睞,在歐洲較受歡迎。他的音樂受到當代歐洲作曲家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 的賞識(Charles Ives Memos, ed. By John Kirkpatrick, p. 121)。這種情形到了30年代後才改善,在有心人士、樂評家和演奏家推廣下,艾伍士的音樂有較多聽眾。隨著美國音樂及文化界的尋根與本土化的展開,艾伍士的作品逐漸被人挖掘出來。1946年由作曲家 Lou Harrison 指揮紐約小交響樂團首演其第三號交響曲,他卻拒邀到場聆聽,時距作品完成足足42年!當艾伍士於1930年決定放棄作曲時,他的第三號交響曲卻在1947年獲得普利茲獎。普立茲獎的授與,使他真正被大眾注意,這位深具美國味的業餘作曲家,很快就成為音樂界的熱門話題。1951年由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首演其第二號交響曲,這時離他這首交響曲完成的1902年已經足足有五十年。艾伍士還百般阻撓,希望不要讓他的作品演出,一直到幾位重要樂評人真心而誠摯的叫好,才說動他聽一下首演時的廣播轉播。

由伯恩斯坦首演的第二號交響曲音樂會,他婉拒到場,但請他妻子代表出席。當表演結束,伯恩斯坦隨同滿場的熱烈掌聲向包廂內的艾伍士妻子致意,她大為驚訝聽眾竟如此熱烈地喜愛艾伍士的音樂。她丈夫的這部作品已安安靜靜、不為人知地存在於世有半世紀之久了。1953年其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最後在1965年才輪到他最複雜的第四號交響曲的首演,是這首交響曲發表49年之後了。這時作曲家已經過世11年上。Kurt Stone在1966年一月號的音樂季刊中 (The Musical Quarterly) 以 Ives’s Fourth Symphony: A Review 發表評論記載此事。

作為一位作曲家,他的時代來得雖晚,但還算來得及,日後有許多人推崇他。他早期的擁護者,像是Henry Cowell以及Elliott Carter。受柯威爾的邀約,艾伍士在他的刊物New Music上發表了相當數量的樂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指揮伯納德•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大力推廣。有將近四十年的時間,他都堅持要主導自己作品的演出,無論是幕後指導或是編曲,而他長期合作的指揮為Nicolas Slonimsky。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08-1990) 和 William Schuman, (1910-1992) 。近年來邁可提爾森湯瑪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與音樂學家斯瓦福特(Jan Swafford)等。不管在作曲上的評價如何,艾伍士的聲望在他死後扶搖直上,在美國建國兩百年紀念日前後,美國國內每一場音樂會上都會排出至少一首艾伍士的作品,因為他是真正能夠代表美國獨立精神的作曲家,他以獨立的手法創作出真正的美國音樂。

三、重要作品

第三號交響曲用了多首艾伍士早年創作的管風琴音樂,也運用了當時流行的聖詩作為素材。本曲含有標題 Camp meeting (1799年開始美國的福音營會),所選的聖詩不超出這本聖詩:The Camp-meeting Chorister; Or, a Collection of 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 for the Pious of All Denominations: To be Sung at Camp Meetings, During Revivals of Religion, and on Other Occasions / By John Clarke, W. A. Leary, 1850

第三號交響曲有三樂章,第一樂章為老鄉親們的聚集 (Old Folks Gatherin’),第二樂章為兒童節 (Children’s Day),第三樂章為聖餐 (Communion)。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純樸的美國鄉,農夫及其家人從原野各地聚集前來參加戶外福音聚會,他們開放心靈高唱聖詩,以音樂記錄家鄉及家庭生活的珍貴回憶。

艾伍士最傑出的管弦樂作品或許是他的“第四號交響曲”(1910–16)。演出所需要的樂手數目十分驚人。四個樂章所用到的樂器都不一樣,第一樂章用到室內樂團、管樂器除了長笛、小號、伸縮號以外都沒用到。第二樂章所動用的人數卻又超過一般樂團的編制,而且還要求一段艱難的鋼琴獨奏,另外,還加進一段鋼琴四手聯彈。也難怪艾伍士原打算將此曲命名為鋼琴交響曲。第三樂章又換了配器,加進了管風琴:到了終樂章更是宏偉,用到六把小號、三位鋼琴家、兩組打擊樂器。除此之外,艾伍士還建議最好可以加上一台四分之ㄧ的微音鋼琴和另一台管風琴,希望盡量能夠在演出時排進去。作品十分類似“未答的問題”,但這次沒有為了求新而帶來的特異。(顫音貫穿了整個第二樂章,不調和的手法與傳統和諧的作曲法在最終樂章相互拉扯。最後在敲擊樂器的樂聲中,各項樂器接次安靜了下來,終告結束。)這樣的編制當然讓指揮家頭痛,也難怪此曲直到1965年,這首交響曲距離作品完成將近半個世紀才真正獲得完整演出。Sony版的CD在演奏前先奏引用聖詩,包括:Sweet by and by (SS 351)、Beulah Land、Ye Christian Heralds、Jesus Lover of My Soul (SS 251, 380)、Nearer, My God to Thee (Bethany, SS193, 287)。

第二交響曲、新英格蘭三景、"節日"交響曲、及由"未回答的問題"與"夜晚的中央公園"所構成的兩首"冥思"。艾伍士的作品包括四首交響曲、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鋼琴奏鳴曲,以及為數不少的室內樂、管弦樂曲等。其中佔他創作大宗的,便是數量龐大的一百多首歌曲, Albany Records TROY 77/80 (4CD) 是伍士歌曲全集,四張CD完整收錄153首歌曲,同時附錄所有歌詞,是樂迷進階收藏的選擇。手中的Etcetera CD KTC1020, 1068 & 2508(2CDs) 是另一選擇。

艾伍士有兩部交響曲作品,但卻是在未答的問題(1908),以非常不同於傳統方式混和了小號、四把長笛與弦樂四重奏的作品,讓艾伍士展現了其音樂最為成熟的一面,並成為其最廣為人知的招牌風格。其中弦樂(位於舞台下)演奏得十分緩慢,如同讚美詩一般地低吟貫穿著整首作品;而座落於觀眾後方的喇叭則不時發出短樂響(motif),艾伍士稱此為"對存在永恆的追問"。當喇叭出聲後,舞台上的四把長笛隨即以急促的刺耳聲響加以回應,但在最後的未答的問題樂章中,因為是以靜默為主題而不採用此種技巧。此部作品代表著典型的艾伍士風格,它把多種截然不同的元素並列在一塊,其敘事的方式是當時人從來不曾想到過的,且帶有強烈的神秘色彩。他在之後替這首曲子譜寫了管弦樂版本,成為他最受歡迎的曲子之一。

奏鳴曲應該是艾伍士最廣為人知的鋼琴獨奏作品(不過應該注意在某些樂章中有著中提琴與長笛的伴奏)。從樂曲的節奏性與和諧性來看,他的作品充滿著創新冒險的精神,並且展露出艾伍士喜好引用他人話語的習慣,像是多次引用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的開頭格言。奏鳴曲也包含著艾伍士實驗音樂中最令人震撼的一部份:在第二樂章當中,他指揮鋼琴手用一塊木頭來發出大量的(cluster chord)音堆和弦(Charles Ives, WIKI百科網路版)。

四、書目

Block, Geoffrey. Charles Ives: a bio-bibliograph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8.

Burkholder, J. Peter. Charles Ives: The Ideas Behind the Music.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Burkholder, J. Peter. All Made of Tunes: Charles Ives and the Uses of Musical Borrow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Burkholder, J. Peter. & Geoffrey Block. Charles Ives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96.

Burkholder, J. Peter. Charles Ives and His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6.

Cowell, Henry; Sidney Cowell . Charles Ives and His Music. Oxford: OUP, 1969.

Feder, Stuart. "My Father's Song": A Psychoanalytic Biograph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Hitchcock, H. Wiley. Ives: A Survey of the Music. Brooklyn: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American Music, 1983.

Kirkpatrick, John, ed. Charles Ives Memos: A Source Book Incorporating all the most important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America’s Great Composer. New York: W. W. Norton, 1972.

Johnson, Timothy. Baseball and the Music of Charles Ives: A Proving Ground. Lanham, Maryland: The Scarecrow Press, 2004.

Perlis, Vivian. Charles Ives Remembered: An Or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Starr, Larry. A Union of Diversities: Style in the Music of Charles Ives. New York: Schirmer, 1992.

Sinclair, James B.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Music of Charles 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wafford, Jan. Charles Ives: A Life with Music. New York: W.W. Norton, 1996.

Woolridge, David. From the Steeples and Mountains: A Study of Charles Ive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4.

耶魯的一天,楊敏京,音樂與音響,no. 233。

耶魯的復活節,楊敏京,音樂與音響,no.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