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306A首

聖詩306B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201-400首

聖詩401-523首


聖詩203首

聖詩217首

聖詩223首

聖詩258首

巴哈

孟德爾頌

聖詩298首

聖詩306 A首

聖詩306 B首

聖詩309首

巴哈

孟德爾頌

聖詩320首

巴哈

馬丁路德

聖詩339首

聖詩343首

聖詩353首

聖詩369首

聖詩375首

巴哈

孟德爾頌

聖詩389首

聖詩390A首

 

 

莫札特 與聖詩

早期教會音樂以羅馬天主教會音樂為主流,馬丁路德改教以後才有基督教音樂 (Protestant Music),其中又以路德宗為最早,因路德本人除了是神學家外還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因此德國新教在路德影響下音樂家輩出,到巴哈時教會音樂發展到顛峰。至於羅馬天主教方面改教後僅有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olestrina1525-1594,聖詩125首),之後有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其中以莫札特最為有名。莫札特被公認為最有天份的音樂家,本宗詹聞芸女士曾以「大衛和哥利亞的故事」介紹莫札特。她說:「歌利亞是巨人,大衛是牧童,小小的牧童擊倒了萬人不敵的巨無霸。在音樂史上我們可以舉出許多配稱為巨人的大家,像巴哈、貝多芬、華格納…,可是無論如何你無法把莫札特列入巨人之中。頂多你只能想像為神童而已。而這童子在我心中也完完全全把那些巨人全部堆倒。」個人卻認為牧童是微不足道,但如果喻之為大衛王則地位將大大提昇,其實韓德爾、巴哈、莫札特、貝多芬 (按出生年代排列)等音樂家在我心目中都是大宗師。傅偉勳教授去年在中國時報專欄提到音樂的獨特性是很好的解決辦法,所以不必計較巴哈或莫札特誰排在前,因為他們各有獨特性,若拿巴哈的管風琴曲和莫札特的歌劇來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自從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在國內上映以來,各報刊雜誌刊登許多莫札特的生平事跡,今僅就他的宗教音樂略加說明。莫札特十二歲時寫第一首宗教音樂垂憐經(Kyrie, K33),莫札特的作品以K表示,是Koechel的簡寫(Ludwig Koechel, 1800-1877),他以整理莫札特的作品聞名,其特色是按年代排列,第三版由Alfred Einstein修訂,他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堂弟,他最大的貢獻是修訂Koechel所編的莫札特作品目錄。

莫札特一生約30年之間寫了約60首宗教音樂,有15首完全的彌撒,一首未完成的C大調偉大彌撒 (Grosse Messec-moll, K427)。電影阿瑪迪斯中莫札特結婚典禮所用的音樂就是c小調彌撤的垂憐經。另有4首連禱曲 (Litany, K109,125,195, 243),2首晚禱(Vespers, K321, 339) 5首清唱曲和5首神劇,但都不是佳作,很少被演奏。一些較短的聖樂,包括有名的經文歌(motet)「歡呼吧!有福的靈魂」 (Exsultate Jubilate, K165),其中最有名的是第四樂章阿利路亞(Alleuia),有人認為它和巴哈的清唱曲第51號「全地攏著讚美上帝」(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 類似,都是女高音獨唱的曲子,最後在阿利路亞聲中結束。莫札特完成聖體頌 (Ave Verum, K618)後不到半年就過世,此曲雖然簡短,卻是莫札特虔誠的信仰告白,是一首令人喜愛的佳作,但國內很少演唱,中文版「美哉主耶穌」由道聲出版。安魂曲是阿瑪迪斯的重心,他臨終時所寫的安魂曲 (Requiem, K626),可說是他的天鵝之歌,他一直耿耿於懷認為那個叫他寫安魂曲的人是死神的使者,要他為自己寫安魂曲,後來莫札特的演出並不順利,安魂曲寫到第七曲悲哭日 (Lacrimosa) 時,體力漸弱,彌留之際好友為他唱安魂曲,唱到悲哭日,莫札特把樂譜丟到一旁,流淚滿頰,次日凌晨就去逝了。其遺孀原有意請艾布萊 (Joseph Leopold Eybler,1765- 1846) 繼續完成,但為艾布萊所拒絕。莫札特的學生蘇斯麥(Xaver Franz Suessmayr, 1766 - 1803)從悲哭日第十小節以後補充完成。直至今日,由蘇斯麥所補的版一直被視為莫札特的安魂曲,甚至1955年由史密德等人編的莫札特全集亦收入這個版本。1984年英國學者孟德(C. R. F. Maunder)有安魂曲修訂版,由雷格伍德 (Christopher Hogwood) 指揮,古樂學會樂團 (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演出,笛卡唱片公司出版 (Decca 411712)。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存疑作品。

聖詩306首A調就是存疑作品之中第12號G大調彌撤 『Novello[1] no.12 Twelfth Mass,KA233,按A是Anhang補遺之簡稱』,其第二樂章榮耀經 (Gloria) 也是很有名,早在二、三十年前流行於台灣教會的聖歌隊,近年較少聽到。莫札特的音樂以旋律輕快優美見長,其實是無此深奧為其特色,他一生都在病困潦倒當中,甚至死後連屍體也找不看,但是他的音樂都是充滿歡樂,也能安慰內心憂傷的人。

歌詞:「我的生命獻給你」 (Take my life and it be Consecrated Lord to thee),是哈維格(France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9)所作,原由其父威廉哈維格 (William Henry Havergal, 1793-1870) 作曲,後來也被他人配上不同曲調,除了聖詩306A、B之外,至少還有五種不同旋律。威廉哈維格是牧師,在英國烏斯特 (Worcester) 的鄉下牧會。哈維格由於體弱不能上正規的學校,從小就在寫詩篇中顯出她的語言天份,除母語外精通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等,1779年在威爾斯去逝。1884年詩集出版,聖詩247首「主耶穌,我欲倚靠你」、262首「懇求救主對我講明」、327首「是誰歸主此旁」、485首「主大恩惠若施落於我一生」等都是她的作品。

聖詩306B曲調Dijon(地名),找了十幾種詩集都沒有作者,只知選自Fliedner’s Liederbuch。

  

使者雜誌第64期 1987 年 5 月


[1] Novello是一家音樂出版社,Vincent Novello本人也是一位作曲家,曾於1829年和太太帶一些英國莫札特迷的奉獻前往薩爾斯堡見遺孀,回來之後寫下A Mozart Pilgrimage: Being the Travel Diaries of Vincent and Mary Novello in the year 1829。此書於1955 年為了慶祝莫札特200週年誕辰由Novello出版社出版。Novello原先想寫第一本英文莫札特傳記,因為他去奧地利時由親戚朋友處收集到很多資料,但是後來他把資料送給朋友Edward Holmes由他逾1845年完成第一本英文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