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3/24/2013
一、生平: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出生於在漢堡聖米迦勒教堂 (St. Michaelis) 附近一個聚居著農夫及工匠的貧民區公寓裡,環境造成他的沈靜無華的個性。該建築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燬,目前已設立為布拉姆斯紀念館。1983年聖米迦勒教室設製紀念碑,碑文記載布拉姆斯於1833年5月 26日在該堂受洗。
漢堡布拉姆斯出生處,1891年攝。建築於1943年毀於戰火
布拉姆斯小時即顯示不凡的音樂才華。他七歲時師事柯賽 (Otto Cossel, 1813-1865) 門下,10歲那年受業名師馬克森 (Eduard Marxsen, 1806-1887) 接受嚴格的訓練,同時開始作曲。1847年首次在漢堡開鋼琴演奏會一嗚驚人。從此開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1853年與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 (Ede Reményi, 1828-1898) 結伴旅行演奏,接觸了匈牙利音樂。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後,親睹吉卜賽人的表演,記下吉普賽的旋律。
1852年開始創作,1869年他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借用吉普賽的旋律編輯而成,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匈牙利音樂和吉卜賽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裝飾的旋律,速度變化帶有即興性,以三段體最多。布拉姆斯於1864年出版前兩冊匈牙利舞曲,1875年又出版後兩冊鋼琴獨奏曲,獲得極高評價,遭到Remenyi告布拉姆斯侵害著作權。這是音樂史第一樁著作權官司。官司的結果Remenyi敗訴,因這些音樂的原始作曲家不詳,布拉姆斯編曲不涉抄襲問題。後來布拉姆斯陸續創作第三第四集,盡量使用自作的旋律,因此11首之後更具布拉姆斯個人風 格。布拉姆斯勝訴這風波才平息,只有布拉姆斯這樣傑出的音樂家,才能編樣生動的音樂,以輕巧可愛的第五號升F大調最為著名。姚阿幸改編成為小提琴演奏版。布拉姆斯曾將No. 1, 3, 10編成管絃樂曲,其餘由不同作曲家合力改編完成。德佛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改編 no. 17-21等。
在這段時期他遇到著名的小提琴家姚阿辛 (Joseph Joachim, 1831-1907) ,布拉姆斯有感於姚阿幸的知遇之恩乃創作被譽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獻給桃阿幸。他給了布拉姆斯一封信,介紹他認識在都賽多夫(Düsseldorf) 的舒曼夫婦 (Clara Schumann, 1819-1896 &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之後成為知己。舒曼並撰文發表在自己的音樂雜誌,預言這位將來的大師。布拉姆斯與舒曼家庭情誼甚篤,他為舒曼的女兒改寫了很多德國民歌及童謠與搖籃曲 (Wiegenlied, Op.49 No. 4),這也是布拉姆斯創作裡常有強烈民歌風的原因。
1854年,他20歲時就開始第一號c小調交響曲 (Symphony, no. 1, c minor, op. 68) 的創作,因為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影響Brahms,他認為自己交響曲水準始終無法達到貝多芬訂下的水準。但第一號交響曲發表後,接連很快就繼續完成到 第四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的風格與Beethoven交響曲類似,因而被畢羅 (Hans von Bülow, 1830-1894) 稱為「貝多芬第十」。該作品的創作布拉姆斯自稱從草稿到最終完結長達21年。
1859年布拉姆斯在漢堡創辦女聲合唱團,寫很多的合唱音樂。1862年到維也納接歌唱學院,並開始在此展開他作曲家的生涯。從德國北方到維也納來發展、定居、並終老於此,這與貝多芬相同。1871年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但時常返回漢堡見老友:畢羅 (Hans von Bülow, 1830-1894),他是布拉姆斯的指揮棒 (按: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首演都是Bülow 指揮演出); 和柯祈納 (Theodore F. Kirchner, 1823-1893) 等人。
1865年布拉姆斯完成鋼琴四手聯彈圓舞曲作品39號第十五首 (全十六曲) 最為有名。
布拉姆斯是寫變奏曲之大師,他1861 Variationen und Fuge über ein Thema von Handel, op. 24, Harpsichord Suite No. 1 in B-flat major, HWV 434. 1862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Paganini, 1864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Schumann分別以 1873年他完成海頓主題變奏曲 ,作品56 (Variationen über ein Thema von Haydn, op56)。也是其風格的代表作,變奏多樣,典雅廣受讚譽。布拉姆斯給克拉拉舒曼的信:「我對《海頓主題變奏曲》)的偏愛,遠勝過其他任何作品。」這首作品56的《海頓主題變奏曲》完成於1873年的夏天,有管絃樂與雙鋼琴兩種樂譜版本,古意盎然的主題旋律在首演之後廣受歡迎,成為音樂會中最常被演出的布拉姆斯作品。
根據葛羅夫音樂辭典第五版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5th. ed. 1954) 記載,這首曲子也許是海頓的弟子普利爾 (Pleyel) 所作,第六版乾脆把它列入偽作目錄當中。嘉林葛 (Karl Geiringer, 1899-1989) 首次將這首曲子印行,時1931年距海頓去逝巳一百二十幾年。嘉林葛還證實這首題名為聖安東尼聖詠 (Chorale St. Antoni) 原是奧國朝聖者之歌, 也不是海頓的著作,來源依然不明。1870年海頓傳記家普爾(Pohl),把海頓的嬉遊曲第六號降B大調 (Divertimenti für 6 Bläser, no. 6, Feldparthie, B, Hob. II:46) 第二樂章給布拉姆斯看後,分別作有管弦樂版 (作品56a) 和雙鋼琴版 (作品56b)。全曲包括降B大調的主題,8個風格各異的變奏,以及最後的終曲。
西元1879年,布拉姆斯接受德國布勒斯勞大學 (Universität Breslau) 頒發榮譽博士為了答謝大學而寫大學慶典序曲 給予回報。布拉姆斯用當時德國四首歌改編而成。
Academische Festouuvertüre, op. 80, 1880......................................................................, 10:22"
1. 我們所蓋的宏偉的校舍(李抱忱改編加上孟郊的詩成為遊子吟)
2. 君王 (Landesvater)
3. 新生之歌(Animoto活潑)
4. 歡樂歌 (Gaudeamus) 由於很有名李斯特改成鋼琴曲
Liszt, Franz, 1811-1886, Gaudeamus Igitur, S240i, 240ii, S509------------------------------------7:21
畢羅:「巴哈是音樂之聖父,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音樂之聖子,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音樂之聖神」,俗稱三B。布拉姆斯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早期的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集大成的人物,後期又是浪漫派的開山祖師。貝多芬死後,他的繼承者把音樂分成了兩個流派 : 一是以李斯特為首的「浪漫樂派」,在威瑪 (Weimar ) 有一批跟隨者。另一個則是以舒曼和布拉姆斯為首的「新古典樂派」,他們以來比錫音樂學院為大本營,其後有二十世紀巴哈之稱的雷格 (Max Reger, 1873-1916)。布拉姆斯曾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貝多芬、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因此他無法認同浪漫派的音樂作風和標題音樂。然而雙方卻是井水不犯河水,沒有明顯的敵意,只是任由 底下的人去搖旗吶喊。布拉姆斯初期的作品由於過於深奧,因此並未受到廣泛歡迎,直到德意志安魂曲後才真正將他推向國際舞台。
1897年四月三日於維也納去逝,三天後葬於維也納的中央公墓。當天進入漢堡港的商船都掛黑旗以示哀悼 (Johannes Brahrm Gesellschaft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e.V., Johannes Brahms in Hamburg, p. 9)。
二、宗教音樂:
布拉姆斯小時候在路德會受洗,1850年曾任聖米迦勒教堂的管風琴師,但他後來放棄基督信仰 (MacDonald, Malcolm, Brahms: The Complete Organ Music, p. 3, (NIMBUS CD 5262)。不過早期的宗教經驗讓他熟悉路德會的聖詩,因此曾引用十五首不同的路德會聖詩,計十九次。其中十一次出現在他的十一首管風琴前奏曲 (Eleven Chorale Preludes, op. l22);兩次在管風琴前奏與賦格曲 (O Traurigkeit, O Herzeleid);三次用在他的無伴奏經文歌,三次用於他的管弦樂伴奏的聲樂曲當中 (Jordahl, Robert Arnold, A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Chorale in the Work of Mendelssohn, Brahms, and Roger, p. 122)。在這些旋律當中有六首被聖詩委員會選入"聖詩"與"新聖詩當中。
布拉姆斯的十一首管風琴前奏曲為;Mein Jesu,der du mich; Herziiebster Jesu; O Welt,ich muss dich lassen( 2次) ; Herzitch tut mich erfreuen; Schmucke,O liebe Seele; O wie seid ihr doch,ihr Frommen; O Gott,du frommer Gott ; 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 Herziich tutmich verlangen (2次)。其中 O Welt,ich muss dich lassen為聖詩375首; Schmucke dich,O liebe Seele為聖詩 223首; 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 為新聖詩18首;Herziich tut mich verlangen 為聖詩 110 首。
布拉姆斯的無伴奏經文歌有三首為:Es ist das Heil uns Kommenher (op. 29,no.l)採用路德會聖詩 Es ist das Heil uns Kommen 為旋律;warum ist das Licht gegeben dem uuhseligen (op. 74,no. 1 & no. 2) 引用馬丁路德的聖詩 Mit Frted und freud ich fahr dahin(no.1)及 O Heiland, reissdie Himmel auf (no.2),Jordahl 也不能確定此聖詩之來源。
布拉姆斯也用三首聖詩旋律於管弦樂伴奏的聲樂曲當中:Triumphlied (op. 55) 用 NUN DANKET (聖詩73首),Begrabnisgesang (op. l3) 用路德的聖詩 Erhalt uns, Herr, bei deinern Wort, Geistliches Lied (op. 30)用 Paul Fleming (1609-1640) 的詩 "Lass dich nur nicht daureu"
除了歌劇之外,布拉姆斯各類型的音樂都寫,他追求絕對音樂,布拉姆斯不定之節奏,善於以副和弦取代主弦、頻繁之大小調交替、不對等的樂句、陰暗的色彩,表達苦澀浪漫情懷。布拉姆斯在浪漫樂派群中獨具古典的素養,他清醒的架構 (在Haydn主題變奏曲中的Passacaglia),以剛健、渾厚、充滿生命力的和聲。布拉姆斯的音樂具雄奇及婉約。布拉姆斯音樂的熱火,不是放任的,而是爐火純青。
安魂曲 (Requiem),即安魂彌撒 (Requiem Mass),是天主教專為追悼亡者的彌撒儀式,其名稱”Requiem”是彌撒一開始「進堂曲」經文的第一個字,原意為「安息」。安魂曲有其既定的經文、儀式功能及結構,歷來大多數作曲家幾乎都是據此來加以譜曲。以「安魂曲」為名的音樂作品,十七世紀數量倍增,跳脫原本的功能,成為非禮拜儀式的音樂創作,進入到藝術的層次。
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 (Ein deutsches Requiem nach Worten der Heiligen Schrift),原意是「依經文寫的德文安魂曲」。他從馬丁路德譯的德文聖經裡選出十六段經文組合在七個樂章中。作品雖有安魂曲之名,但並不是為儀式而作。
《德意志安魂曲》的創作過程,從1857年動筆到1868年完成。1856年舒曼的去世可能是激發布拉姆斯創作的動機,工作斷斷續續,一直到1865年母親過世才促使他完成此曲。這部作品1867年在維也納首演前三個樂章,這次首演不利;1868年由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第五樂章未演出,此次成功演出建立聲望;1869年由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第三次演,才將全曲的七樂章完整呈現。
傳統安魂曲是為過世的人祈求靈魂得到救贖,但德意志安魂曲則傳達信、望安慰活著的人,其內容反映出布拉姆斯的路德教派的宗教觀。
而當中的音樂也有著在同類作品裡非常少見的處理手法:例如,第二樂章雖然是三拍子,但它其實屬於送葬進行曲,作曲家在此藉由定音鼓力度強弱變化,並使用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在中低音域拉奏,以強化該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內涵;第六樂章代表末日大審判的樂段中,作為象徵的小號聲,意不在喚起恐怖情緒製造懾人效果,而是傳達一幅復活與新生的榮景。另外,以小調開始的三個樂章(第二、第三、第六),最後都結束在象徵光明的大調上。
全曲主要是寫給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偶爾加上管風琴),並在第三、第六樂章加上男中音獨唱,在第五樂章則有女高音獨唱。形式上,七個樂章之間隱含了一種對稱的型態,如第一和第七樂章在調性及內容上的遙相呼應,第二和第六,第三和第五也有這樣的關係。樂曲的速度並不快,加上管弦樂編制和配器方面的刻意安排,製造出始終朦朧卻透著溫暖的色彩,例如第一樂章省略���小提琴、豎笛和小號,利用中提琴和大提琴暗淡敦厚的音色來烘托豎琴,表現出輕聲細語般、充滿安慰且宛如昇華的音樂。另外,第二樂章一開始,布拉姆斯以其典型的四度上行動機,加上一短一長的節奏型態,營造出堅毅地跨步向前的感覺。整首曲子當中,俯拾皆是出色的對位寫作,除了前述第二樂章後半部的賦格式段落,還有第三樂章最後以及作為第六樂章結束的雙重賦格大合唱,這些都是布拉姆斯在作曲手法上受到前輩作曲家如巴哈、韓德爾等人影響的最佳例證。
《德意志安魂曲》證明了布拉姆斯對於大型樂曲不管是人聲或管弦樂都已有十足掌握的能力,標誌著他在合唱音樂方面的偉大成就,也是青年布拉姆斯的傑出作曲家地位廣受認可的重要代表作。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既遵循傳統又跳脫傳統的兩面:既遵循德奧作曲家一脈相承的傳統,同時又跳脫安魂曲既有格式,一如他向來既古典又浪漫的音樂風格。
歌詞:
  1. 第一樂章:相當慢,帶著表情(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哀慟的人有福了(太 5:4)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 (詩 126:5-6) !
  2. 第二樂章:慢,如進行曲般 - 有些綿延 - 不太快的快板(Langsam, marschmäßig -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non troppo)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彼前 1:24);耶和華阿,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 (雅 5:7)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 (彼前 1:25)。並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歎息盡都逃避(賽 35:10) 。
  3. 第三樂章: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主阿,如今我等甚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詩 39:4-7) 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裏,痛苦不能傷害他們(智 3:1)。
  4. 第四樂章:祢的居所何等可愛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中庸活躍 (Mäßig bewegt):萬軍之耶和華阿,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詩 84:1,2,4)。
  5. 第五樂章:雖然你們現在憂傷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慢 (Langsam):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約 16:22)。你們親眼看一看罷!我勞苦不多,卻獲得了最大的安寧 (德 51:35)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賽 66:13)。
  6. 第六樂章:我們在這裡並沒有永存的場所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行板 - 生氣蓬勃 - 快板 (Andante - Vivace - Allegro):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來 13:14) 。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林前 15:51-52),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 15:54-55)?
  7. 第七樂章: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Selig sind die Toten)莊嚴隆重 (Feierlich):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啟 14:13)。
布拉姆斯 的德意志安魂曲裡有受難苦痛的眼淚,也有仰望的喜悅是「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寫下來的音樂。這部安魂曲的歌詞取自德文聖經,主題圍繞在第一樂章的「流目屎撒種子的,必出歡喜的聲收割!」他選取的經文裡沒有提及基督,也沒有罪愆、上帝審判,而是強調人生之短暫,名利之虛妄,死亡之必然,以及人類如何在塵世裡體悟永恆,而得到寬慰和力量。
布拉姆斯曾說,這部安魂曲若名為「人類安魂曲」會更貼切。它不是描繪天堂的喜樂,也不是為逝者祈福,是讓生者藉死亡,省思生死,瞭悟永生。歌詞經文裡也多處提及「安慰」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得安慰),第一和第七樂章都以 selig (有福了) 開頭,而整部安魂曲的最後一個字也是 selig。我們基督徒視死如歸。苦難轉化為感恩才是至真、至深的「安慰」!
二十世紀神學泰斗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 8) 曾讚譽莫札特道: 我不敢十分肯定,天使們在讚美上帝時是否演奏巴哈的作品,但是私下聚在一起的時候肯定是演奏莫札特的作品 (Barth, Karl, Walfgang Amadeus Mozart, p. 23,中文版,莫札特的自由與超越的蹤跡,P. 10)。,有人說: 貝多芬的音樂則是走向天堂 (toward heaven)。布拉姆斯的《安魂曲》是讓流目屎撒種子的,必出歡喜的聲收割!樂曲裡有一種勝利之姿,一種《歡樂頌》的高聲歡呼,第六樂章中段的合唱「死亡,你的芒刺何在?地獄,你的勝利何在?(正如巴哈的第四號清唱曲在第四樂章死亡的毒鉤中高聲合唱哈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