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的足跡之三

In Mozart’s Footsteps III

6-26-2011

宗教音樂 | 聖 詩 | 教會節期聖詩 | 巴哈與聖詩 | 韓德爾與聖詩 | 孟德爾頌與聖詩 | 布拉姆斯與聖詩 | 普賽爾與聖詩 | 文集 | 古典音樂

首 頁

音樂園地


感恩曲

聖誕音樂 I

巴哈聖誕神劇

路德聖詩在巴哈之應用

音樂欣賞導論 I

音樂欣賞導論 II

音樂四要素

曲式 (I)

莫札特的足跡之一

莫札特的足跡之二

莫札特的足跡之三

莫札特的足跡之四

莫札特的足跡之五

認識歌劇

歌劇大師--華格納

布拉姆斯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貝多芬

海頓

離開布拉格以後,我們參觀庫納穫拉 (Kutna Hora) 的人骨教堂 (Sedlec Ossuary) 和礦工守護巴巴拉 (St. Barbara) 教堂,吃完午餐之後,直奔維也納,在郊外吃完晚飯,到旅館已晚,旅館在環舊城區環狀道路上 (Ring)。晚上我去參觀Stephen Dom附近的莫札特費加洛房子和最後故居。;

第三部、維也納

1. 維也納:

維也納過去幾百年來,是神聖羅馬帝國(1278年起)、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當16世紀和17世紀鄂圖曼土耳其每次入侵歐洲時,都在維也納被阻擋住。1815年拿破崙戰敗後,在維也納舉行維也納會議 (Congress of Vienna)。現在維也納還是最重要世界組織會議地,也是歐洲的經濟重心,更是世界藝術及音樂之都。

2. 世界音樂之都

音樂學者認為自海頓 (Joseph Haydn, 1732- 1809) 至伯格 (Alban Berg, 1885-1935) 止有許多音樂家的努力,讓維也納形成世界音樂之都 (H. C. R. Robbins Landon, Mozart and Vienna, p. 7)。並稱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 所領導的學派為維也納樂派,它就是古典樂派的代名詞,從此以後維也納成為音樂家的天堂,至今不墜。

Reinhard G. Pauly認為維也納樂派是一種歷史性和地理性的誤導,其實他們三人皆非維也納人,其中以貝多芬待在維也納最久,他重要作品都在維也納發表,但他後期作品並非古典樂派,是浪漫風格,莫札特只在維也納十年半,而海頓早年參加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變聲之後,不住在維也納,最後在南邊約45公里的Eisenstadt,他晚年回維也納十二年,但作品已少 (Music in the Classic Period, p. 6) 。

成為世界音樂之都這個美譽,需要很多前輩共同努力才能達成。我的手邊有一套CD,共兩張由 Archive發行,命名為早期維也納樂派 (Die frühe Wiener Schule), 內收集有華根塞爾 (Georg Christoph Wagenseil, 1715-1777)、曼恩 (Matthias Georg Monn, 1717- 1750)、史大齊 (Josef Starzer, 1726-1787)、阿布雷希茲貝格 (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 1809,貝多芬的老師)、迪特斯多夫 (K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 1739-1799)、范豪 (Johann Baptist Vanhal, 1739-1813,捷克)、秦馬曼(Anton Zimmermann, 1741-1781)、薩里埃利 (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義)等作曲家的作品。在這個作品集中,最年長的是Wagenseil,1715年生,大海頓十七歲,Albrechtsberger 是1736年生,小海頓四歲,最小的Salieri是 1750年才出生,小海頓十八歲。

胡克斯 (Johann Joseph Fux, 1660-1741) 於1715成為第一位奧國宮廷作曲家。Fux成為維也納音樂的先驅與推手,Fux教出很多學生,如: Wagenseil、Muffat都是Fux的學生。神聖羅馬的國母瑪利亞德莉莎 (Maria Theres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 1717- 1780) 唯一的女皇,喜歡音樂,她的鍵盤老師是來自德國的穆法特 (Gottlieb Muffat, 1690- 1770)。她的繼承者Joseph II也喜歡音樂,他就是Amadeus 中那位皇帝,也喜歡音樂,因此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因素打造維也納成為世界音樂之都。

與Fux同一時代的音樂家,有:羅伊特 (Georg Reutter, 1656- 1738)、卡達拉 (Antonin Caldara, 1670-1736,義) 等人。 (Music of the Habsburg Court, included Music of Schmelzer & Fux) 晚一代宮廷樂長為,普迪亞利 (Lucas Anton Predieri, 1688-1767,義,任期 1741-1751 )、小羅伊特 (Johann Adam Joseph Karl Georg Reutter, 1708-1772,任期 1751-1772)、加斯曼 (Florian Leopold Gassmann, 1729- 1774,捷,任期 1772-1774)、波諾 (Giuseppe Bonno/Bono, 1711-1788,義,任期 1774-1788。按:在Amadeus中他由胖子飾演)、撒利耶利 (Antonin Salieri, 1750-1825,義,任期 1788-1825,由F. Murray Abraham飾演Amadeus中Salieri得Oscar最佳男主角)。 其他有土馬 (Franz Tuma, 1704-1774)、柏克 (Wenzel Birck, 1718-1763)、齊格勒 (Joseph Ziegler, 1722-1766)、蘇雷格 (Matthias Schlöger, 1722-1766)、史蒂芬 (Joseph Anton Steffan, 1726- 1797,捷克)、阿斯普麥亞 (Franz Asplmayr, 1728-1786)、 史威登 (Gottfried van Swieten, 1733-1803,荷蘭,(在Amadeus中,他由穿藍色衣服的人沒戴眼鏡者飾演,在作曲方面他並非很出色,但他對音樂之推廣有極大的貢獻,他推薦巴哈、韓德爾給Mozart,和巴哈次子卡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都有淵源。而且是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贊助者)、奧東涅茲 (Carl Von Ordonez, 1734-1786)、霍夫曼 (Leopold Hofman, 1738- 1793),其他的都出現在ARCHIV CD名單上(參見Heartz, Daniel, Haydn, Mozart and the Viennese School, 1740-1780,列出這四十年間更多Archiv CD沒包含的音樂家)。

3. 歷代維也納的音樂家

巴洛克時期以來很多音樂家往來維也納,對於它的音樂發展都有貢獻,如: 蘇梅爾澤 (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 1620-1680)、穆法特 (Gottlieb Muffat, 1690- 1770,德)、哈斯 (Johann Adolf Hasse, 1699-1783,德)。

古典樂派有: 何茲包爾 (Ignaz, Holzbauer, 1711-1783)、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 1714- 1787,捷克遷至德國生)、貝克 (Ignaz Franz von Beecke, 1733 - 1803)、麥可海頓 (Michael Haydn, 1737-1806)、包凱里尼 (Luigi Boccherini, 1743 – 1805,義)、溫勞富 (Ignaz Umlauf, 1746 - 1796)、科傑魯夫 (Loepold Kozeluh, 1747- 1818,捷克)、賀夫麥斯特 (Franz Anton Hofmeister, 1754- 1812)、克拉瑪斯 (Franz Krommer, 1759-1831,捷克)、穆勒 (Wenzel Müller, 1759-1835)、伊羅維茲 (Adalbert Gyrowetz 1763 – 1850,捷克)、埃布勒 (Joseph Eybler, 1765-1846)、蘇斯邁爾 (Franz Xaver Süssmayr, 1766 - 1803)。

漫樂派: 懷格爾( Joseph Weigl, 1766-1846)、胡梅爾 (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8,斯洛伐克)、克萊采 (Conradin Kreutzer, 1780-1849,德)、車爾尼 (Carl Czerny, 1791- 1857)、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蘭納 (Joseph Lanner, 1801- 1843)、老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1804-1849)、倪可籟 (Otto Nicolai, 1810- 1849,德)、蘇培 (Franz Von Suppe, 1819- 1995,克羅埃西亞)、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1824- 1896)、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Junior, 1825-1899)、約瑟夫史特勞斯 (Josef Strauss, 1827- 1870)、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愛德華史特勞斯 (Eduard Strauss, 1835- 1916)、胡賀斯 (Johann Nepomuk Fuchs, 1842- 1899)、胡賀斯 (Robert Fuchs, 1847-1927)、(Richard Heuberger, 1850-1914)、沃夫 (Hugo Wolf, 1860-1903)、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1911,今年是馬樂���世百周年,Vienna有周年紀念)、勒哈爾 (Franz Lehar, 1870- 1948)、史特勞斯 (Oscar Straus, 1870-1954)、史密特 (Franz Schmidt, 1874- 1939)、史托爾茲 (Robert Stolz, 1880-1975)��豪亞 (Johann Matthias Josef, 1883- 1959) 和維也納後三傑,包括旬貝格、魏本 (Anton Webern ,1883-1945) 和伯格 (Berg) 等。

十七、���目:

維也納不愧為世界音樂之都,有關介紹維也納音樂的書很多,手邊有的資料如下:

  1. Endler, Franz, Vienna: A Guide to Its Music and Musicians. Portland, OR.: Amadeus, 1989

  2. Funk, Addie, Vienna’s Musical Sites and Landmarks. Vienna: Knoch’s, 1927.

  3. Gal, Hans, The Golden Age of Vienna, with 7 Plates in color & 32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New York, N.Y. : Chanticleer, 1948.

以下是莫札特和維也納有關的書目:

  1. Braunbehrens, Volkmar, Mozart in Vienna: 1781-1791, New York, N.Y.: Grove Weidenfeld, 1986.

  2. Heartz, Daniel, Haydn, Mozart and the Viennese School, 1740-1780, New York, N.Y.: W. W. Norton, 1994.

  3. Landon, H.C.R., Mozart, The Golden Years: 1781-1791. New York, N.Y.: Schirmer, 1989.

  4. Landon, H.C.R., Mozart and Vienna, Including Selections from Johann Pezzl’s Sketch of Vienna, 1786-1790.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91.

十八、莫札特第一次訪問維也納 (1762.9-1763.1):

莫札特六歲半時,訪問維也納,停留時���為 (10月6日至12月11日),由於莫札特在Linz 認識蘇利克伯爵 (Leopold Schlick),並演奏成功。因此他到維也納以後10月9日就安排他在可拉特伯爵的寓所開第一次演奏會。今天這房子還是由伯爵的後代居住。,

10月11日在宮廷大臣 (Imperial Vice-chancellor) 科羅雷多 ( Rudolph Joseph Prince Colloredo, 1732- 1812,他的後來莫札特在薩爾茲堡主教的父親)。

10月16日下午2:30-4:00 在法蘭茲大公 (Ferdinand and Maximilian Franz, 1756-1801,Maria Theresa之么子)邀請下可能在 Hofburg演出 (Otto Erich Deutsch,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p. 17)。

10月17日在杜恩伯爵 (Count Thurn-Valsaassina, 1718-1766) 或 杜恩伯爵(Franz Joseph Count Thun) 府演出 (Otto Erich Deutsch, ed.,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p. 17,這兩位Thun和林茲的杜恩伯爵有關係,從同一個家族出身,但不同支派)。

11月5日,莫札特感染猩紅熱病癒之後,在班哈德醫生 (Johann Anton Von Bernhard) 家演奏,感謝他的照顧。他們受 L. Amade 和Palffy伯爵邀請到斯洛伐克共和國 (Slovak) 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Bratislava)訪問。他們又在 (12月24日至12月31日) 回到維也納。莫札特後來途經 Linz回薩爾斯堡。這次維也納之行總共停留75天。

1. 白牛客棧 (White Ox Inn, Zum Weißen Ochsenhan):

 

莫札特於10月6日抵達維也納,當晚住白牛客棧 (White Ox Inn, Zum Weißen Ochsenhan,下圖左),這客棧自十八世紀即開張,歷代音樂家亦有住此客棧,如;Frederic Chopin, 和 Richard Wagner 等人。莫札特一直待到十月中旬才離開。後來他們遷入Johannes Heinrich Ditscher 的公館(下右圖),莫札特感染猩紅熱以後躺在床上十天。Leopold在莫札特的命名日 (name day,按:歐洲習俗,名字和聖人有關,每年有命名日,他們看成和生日一樣重要。以莫札特來說每年 Wolfgang的命名日是三月二十三日、和十月三十一日) 給Wolfgang一本樂譜,內有G. P. Telemann、C.P. E Bach、Johann Hasse等人的樂譜。

2. 熊布朗宮 (Schloß Schönbrunn):

熊布朗宮於1996 年被列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熊布朗宮由埃拉什 (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1656-1723) 設計裡面共有 1441 個房間,其中 45 間開放給遊人參觀。莫札特於10月13日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王朝的女皇馬利亞泰瑞莎 (Empress Maria Theresa ) 和法蘭西斯皇帝 (Emperor Francis I) 的邀請在熊布朗宮的第十六號房鏡廳 (No. 16, Salon of Mirrors),演奏。它們為要試神童的本領,要他用一個指頭彈奏琴鍵;又把琴鍵用布全遮蓋起來。莫札特請宮廷作曲家拿一首奏鳴曲給他彈奏,她稱莫札特為小魔術師。莫札特跳到女皇膝上,摟着Maria Theresa吻她的脖子好幾次。Maria Theresa應該是賞識這神童的才藝,完全不以為意。 莫札特在光滑的地板上跌到,瑪莉公主 (Marie Antoinette) 趕快去把他拖起來。小莫札特說:“你真好,我會同你結婚。”皇后問:“為甚麼?”莫札特昂着頭,回答:“為了感激她。

有關莫札特滑倒之事,可觀賞電影AMADEUS中由皇帝親口向一批音樂家說。 http://www.youtube.com/watch?

此事之後又在10月21日又演奏一次,之後莫札特感染猩紅熱 (Scarlet fever, Wigmall, Harrison James, In Mozart’s Step, pp. 30-31) 大部分資料顯示說:結節性紅斑 (Erythema nodosum, (Otto Erich Deutsch,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p. 17) 臥病十天。

第 21號房間是一間43米長,10米高的大廳 (Large Gallery),是以前宮中之慶典,莫札特在此演奏過幾次。

第26 號是典禮大廳 (Ceremonial room): 壁上有許多畫,其中有一幅是1760年皇帝Joseph II 和Isabella of Bourbon-Parma公主結婚的畫,是當時著名畫家美登斯 (Martin van Meytens, 1695-1770) 之作品,畫中右下角畫音樂家聚集,其中莫札特和父親Leopold被畫在上面,其部分特以放大鏡標示出來(下圖)。其實莫札特在1760年才四歲也不在場,此畫是在莫札特第一次訪問維也納後美登斯才畫的,因此就把莫札特也畫在裏頭。

宮廷劇場 (Scholosstheater, Palace Theaterg): 位於大門旁。1786年莫札特的歌劇劇院經理 (Schauspieldirektor) 在此首演,這部歌劇是由皇帝Joseph II 指定和宮廷作曲家 Salieri 個寫一曲,而Joseph II 認為是Salieri的高明。Teldec 出版 Salieri & Mozart比賽的CD, Salieri曲目是 Prima la Musica, Poi le Parole, & Mozart 的曲目是 Der Schauspieldirektor (Teldec 8.43336ZK,上圖右)。在電影Amadues中有一幕,莫札特前往觀賞Salieri指揮演出 Prima la Musica, Poi le Parole 的情節。

3. (Harrach palais auf der freyung):

十月二十日下午莫札特在哈拉賀公爵 (Ferdinand Bonaventura von Harrach, 1708- 1778) 官邸演出。這間房子於1702年因火災重建後落成,歷經1845 年和1944年兩次浩劫,於1948-1952年重建。

4. 卡爾教堂 (Karlskirche):

卡爾教堂是維也納最重要巴洛克式建築,當時的皇帝卡爾六世 (Karl Franz Joseph Wenceslau Balthasar Johann Anton Ignatius, 1685-1740,在位期間1711-1740,他是Marai Theresa的父親) 建。鼠疫流行時,卡爾六世曾立誓,要建立一所華麗的教堂。鼠疫結束後,由埃拉什 (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1656-1723) 設計,他過世由他兒子約瑟 (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 1693-1742) 接續完成工作。

卡爾教堂耗時23年 (1716-1739) ,它是一個長80公尺、寬60公尺、高72公尺的建築物。它的正面是古希臘神廟的風格,在門口柱廊三角簷頂端的是管鼠疫的聖人聖查理波洛美 (St. Charles Borromeo),教堂兩旁的兩根凱旋柱,上刻著聖查理波洛美的一生行蹟,拱頂的壁畫繪製於1725年至1730年,這是奧地利畫家Johann Michael Rottayr最後一件作品。聖壇 (altar) 紅色大理石上的畫由義大利畫家 (Sebastiano Ricci, 1659 – 1734) 作成。莫札特於十一月四日生病痊癒後到此教堂感謝主恩。 altar

十九、莫札特早期音樂與曲式:

從1750-1820年,古典樂派承繼巴洛克音樂的發展,以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這時出現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 (有別於大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而奏鳴曲式為古典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大,樂團由指揮帶領 (巴洛克指揮是鍵盤樂器演奏者兼任)。

1.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在十六世紀開始,到古典樂派時期逐步發展完善,後來的形式和原先的不同。19世紀初給各類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大量出現,奏鳴曲儼然成為了西方古典音樂的主流。20世紀的奏鳴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巴洛克初期的奏鳴曲可由單一樂章或多樂章組成,當時的樂章沒固定排列順序及形式。17世紀中,奏鳴曲分為教會奏鳴曲 (sonata da chiesa,莫札特也寫十幾首) 以及室內奏鳴曲 (sonata da camera)。教會奏鳴曲風格較嚴謹;室內奏鳴曲,風格和曲式都自由。「教會奏鳴曲」在樂章的排列順序上漸漸有了規範----四個樂章,各樂章的速度為慢─快─慢─快。到了柯萊里 (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時期,他數量豐富的violin奏鳴曲作品更是奠定了「教會奏鳴曲」的排列順序。他最有名的曲目是聖誕協奏曲, op. 6, no. 8。「室內奏鳴曲」雖然還是沒有固定的樂章數目及順序,但是也開始沿用轉換樂章時變換速度這個規則。巴洛克盛期,由史卡拉蒂 (Domi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寫下數百首單樂章的鍵盤奏鳴曲之後,此類奏鳴曲才躍升為主流。

古典樂派無論是在創作風格或是技巧上都和巴洛克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用簡明的曲式結構。奏鳴曲在古典樂派漸漸成形。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大多是由三或四個樂章組成。

這個時期的多樂章作品中的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其調性則是樂曲的主調,它有三段:呈示部 (exposition)、發展部 (development) 及再現部 (recapitulation),再現部通常接有尾聲 (Coda)。呈示部包含第一、第二主題群 (莫札特在K364交響協奏曲中,超過兩個主題) 及結束句。發展部則發展這些題材,再現部中則重複呈示部,並特意修飾,尾聲結束敘述。

第二樂章通常慢板,可以是二段式、三段式或變奏曲。

第三樂章為小步舞曲 (minuet), 晚期貝多芬在第七交響曲改為詼諧曲 (Scherzo),在第八交響曲時,他又改回小步舞曲。曲式是三段式,速度是中、快速。

第四樂章和第一樂章互相呼應,採用奏鳴曲式或生動活潑的輪旋式。曲式結構在十八世紀後期成為固定模式。海頓、克萊門蒂 (Muzio Clementi, 1752-1832)、莫札特以及貝多芬的作品採此格式創作,克萊門蒂的Op.2是第一部真正的鋼琴奏鳴曲 (Arts CD 47223 & 47224收Op. 2, no. 2,4, &6)。

早期奏鳴曲是由三樂個章組成的,源自義大利歌劇序曲 (sinfornia)。這義大利序曲是拿坡里樂派史卡拉蒂 (Alexandra Scarlatti 1660-1725) 所創,它是快、慢、快的三段結構 (法國序曲則由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 所創是慢、快、慢的形式)。奏鳴曲家族,包含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奏鳴曲,它們的曲分在於樂器的多寡而定。交響曲由四類樂器組成的樂團演奏,協奏曲則由樂團和獨奏樂器演出,是內樂由二重奏到九重奏,而奏鳴曲通常是鋼琴為主,若是其他樂器則由鋼琴伴奏,如:小提琴奏鳴曲,由小提琴和鋼琴一起演出。

2. 莫札特早期音樂:

根據 Philips 出版四十五集的莫札特全集 (Complete Mozart Edition)的解說和索引The Complete Mozart Compactotheque,早期莫札特的作品,收錄在V. 18,有關小步舞曲的音樂,如下列:

  1. Minuet in F, K4 曲式AA BB--------------------------------1’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oHAYwhUDEE

  2. Minuet in F, K2 曲式AA BB--------------------------------1’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MWynF0sWM

  3. Minuet in F, K5 曲式AA BB--------------------------------1’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vBmovdSxg

  4. Bach, J. S., Minuet in G------------------------------------ 1’4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KKDXCP2_M&feature=list_related&playnext=1&list=PL1CAE1938A6FE8D7F

  5. Boccherini, Luigi, 1743-1805, Minuet from the String Quinetet in E--4’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5lZc34qF88

  6. Mozart, Divertimento No.17 in D Major K.334, Menuetto-------------4’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QDLcv5oIA

  7. Mozart, Don Giovanni, K 527, Minnet---------------------------------1’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zNrExbj_4Q

  8.  Beethoven, Minuet in G---------------------------------------------------------------2’4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SXRJwspGU0

小步舞曲發展到成熟時的曲式如下:

小步舞曲源於法國的三拍子舞曲,17世紀時由民間傳入宮廷,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1638-1715) 的喜好和提倡,其中庸的速度和優雅的風格很快傳遍歐洲,盛行於18世紀。海頓開始將小步舞曲用於寫作奏鳴曲的第三樂章,以後許多音樂家也寫作了小步舞曲作品,比較著名的有莫札特的《D大調���十七嬉遊曲》的第三樂章和貝多芬的《小步舞曲六首》第二號的Minuet in G, WoO 10。已經脫離了舞蹈,成為純粹的音樂作品,只是它們仍然採用小步舞的節奏。

小步舞曲是巴洛克組曲 (Baroque suite) 裡的舞曲的中的一樂章,全曲特點是快板、三拍子,二段式 (Binary Form) 的形式�������首����由樂團演奏一���「小步舞曲」,再由三位音樂家演奏另一段「小步舞曲」,所以稱「三重奏」(Trio),然後再回到第一段樂隊演奏的「小步舞曲」,基本上小步���曲是三段式:

第一段是aabb的結構,為A,

第二段是Trio為 ccdd的結構是B,

第三段又回到A,但���次沒有反覆,只有 ab,因此小步舞曲式ABA之曲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