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者:St.
Theodulph
作曲者:J. S. Bach
無限,榮光與讚美 (ST. THEODULPH)是棕樹主日(Palm
Sunday)最重要的聖詩之一,也是早期拉丁有名的聖詩。拉丁原文為「Gloria, Laus et Honor Tibi Sit, Rex
christe Redemptor」,是提阿多夫 (St. Theodulph)的作品。
詩人St. Theodulph of Orleans (c.760-821)[1]出生在西班牙[2]的高尚家庭,原先任
Fleury及St. Aignan修道院院長,781-818年任法國澳爾良(Orleans)主教。他是繼 Alciun of York
之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the Great, 742-814)之主要神學家。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由路易一世
(Louis I, 778-840)繼位。818年 St.Theodulph 被控與義大利王伯納 (King Bernard)
圖謀造反而下監三年,後死於監獄。這是他在監獄時 (820年)
所寫。詩全長78行,依據詩篇24:7-10;詩篇118:25-26,馬太福音21:1-17和路加福音19:37-38等經文所寫的。曲調叫ST.
THEODULPH或德文 VATER WILL ICH DIR GEBAN (Farewell I Gladly Bid Thee)。由
Melchior Teschner (1584- 1635)作曲,生於西里西亞 (Silesia) 的佛勞史達 (Fraustadt)
他於1602年進人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大學 (University of Frankurt-an-der-Odor)
唸神學及哲學,1609年成為路德會詩班主領者及學校校長,這首曲子是以他的朋友賀伯格牧師 (Valerius Herberger) 的詩詞
(Valet will ich dirgeban) 所寫約五部和唱曲,收在1615年出版的詩集 Einandaechtiges Gebet
中。1851年尼爾 (John Mason Neale, 1818-1866) 將此曲英譯並收在其詩集「中世紀聖詩」(Medieval Hymns,
1851)。此詩初次出現於莫克 (William Henry Monk, 1823-1889,聖詩 368首日斜西山之作曲者)
編的「古今聖詩」(Hymns Ancient and Modern, 1861)中。
英國名聖詩學者盧特利 (Erik Routley, 1917-1982)
認為此曲乃受伯德 (William Byrd, 1543-1623)之 方塊舞曲 (Selinger's round from Queen
Elizabeth's Virginal Book)影響而寫的[3],但不為多數學者所同意。
巴哈用此曲調於約翰受難曲 (St. John Passion, BWV
245)第52首 "In meines Herezens Grunde" 的聖詠合唱中,清唱曲95首 (Cantata, BWV 95) 之第三首
"Valet will ich dir geban" 為女高音詠歎調。此外管風琴曲 BWV 735&736 "Valet will ich dir
geban" 亦是BWV 735、及BWV 736都以幻想曲(Fantasia) 形式寫成,通常用聖詩為底,強調腳踏板。 BWV 735
強調死亡之憂愁,BWV 736宣布戰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