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 II            Evangelicalism II                      6-12-2005

  1. Reformed: 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為代表。

  2. Wesleyan: 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 (Free Methodist), Seattle Pacific College為代表。

  3. Holiness: Lee College, Nazarene Church, Nazarene Seminary為代表。

  4. Pentecostal (Gift of Tongue): Church of God, Assemblies of God為代表。

  5. Charismatic (Gifts of the Spirit): Oral Roberts University, Melodyland Theology為代表。

  6. Blac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Evangelicals 為代表。

  7. Progressive (openness toward critical scholarship and ecumenical relations) :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為代表。

19世紀為基要主義的鼎盛時期。1881年Princeton教授B. B. Warfield & A. A. Hodge宣稱聖經在歷史和科學上無誤。引起當時美國長老會紐約協合神學院(Union)教授Charles A. Briggs的質疑。1890年代經總會通過要Briggs收回成議,但不為Briggs接受,而總會開除,由於紐約協合神學院( UTS) 支持 Briggs,忿而退出長老會。1910,1916,1923年美國長老教會總會年會基要派繼續獲勝。可惜好景不長,1925年長老會 再次出現基要派和現代主義論證。新約教授 Gresham Machen 不服權柄,被革除牧職。1929年他離開普林斯頓於費城成立Westminster神學院,並任院長。1934年組織了正統長老會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為首任議長。      

勒神學院的歷史 (George Marsden Reforming Fundamentalism : Fuller Seminary & the New Evangelicalism -1995)

富勒神學院(Fuller Seminary)於一九四七年成立,是福音派開始復興的標識。Charles E. Fuller (1887-1968)和神學家 Harold J. Ockenga, 跟隨 Machen 離開 Princeton 到 Westminster就學 。 Ockenga 於1930年畢業後,一直在 Boston Park St. Congregational Church牧會,同時任富勒神學院第一任校長。其原意是要建立西部 Westminster分校。Ockenga在1957年以新福音派自居,致力於文化轉化理性更新。其基本神學體系大致上與基要主義相同,區別在於精神與態度。他 燭洞基要派的缺點,指出基要派:

  1. 態度錯誤,只有理論爭辯,缺乏實際行動,多疑而好戰。

  2. 策略錯誤,只消極的分離。

  3. 結果錯誤,未能體察神學界和社會形勢的轉變,不關心社會問題。

他主張要與現代神學及各類思想對話。但其中仍然有兩條不同的路線-「背向現代神學」(原始手稿無誤),以卡爾•亨利(Carl F. H. Henry)為代表;及「面向現代神學」(教導或教義無誤),以蘭姆(Bernard Ramm)、畢樓奇(Donald. G . Bloesch)為代表。卡爾•亨利是教務長。由於 Ockenga的牧會工作經常缺席,三十四歲的亨利實際擔當重任。

Charles E. Fuller 創設富勒神學院初期,面對 Bela Vassady 堅拒聖經無謬誤的信條,富勒的教員堅持立場,所以Bela 選擇離開福勒。1962年又稱為「黑色星期六」對「聖經無謬誤」進行強烈的批判討論。奇怪的是當初仍接納不信者留任富勒。學院信仰立場的信條不變(1963-64),兩年後(1965-66)便刪去「毫無保留,每年簽署及不同意時要離開神學院」等字句。這導致持守聖經無謬誤的教職員相繼離職,在元老的離開與辭世,富勒的聖經無謬誤立場亦跟隨但以理•富勒(Charles E. Fuller 之子)的信念而改寫。所以富勒的神學生對聖經默示論的觀念也有明顯的改變。富勒期望他兒子承接富勒神學院的工作。當奧肯迦(Ockenga)不願離開牧養的教會,把院長的職責交在卡內爾(Carnell)手中,之後更自由地在波士頓Park Street公理教會事奉。富勒神學院因此更遠離原先的聖經立場,溶入主流教派。富勒辛苦經營10年取得美國神學院聯會(Association of Theology Schools)認可(1957)。黑色星期六後,富勒形象已遠離基要主義,亦被主流教會所普遍接受。

Radical(Mo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 以 Sojourners, The Other Side為代表

主流教派(Mainline): Movements in Major denomination : 以 Methodist, Lutheran, Episcopal, Baptist 和Presbyterian Church為代表。

1967年福音派聯合行動(United Evangelical Action)編輯Bruce Shelley評估。美國福音派主要由四類宗教團體合成,1980年代估計有二千五百萬信徒:

  1. 加入「全國福音派協會」的教派:包括超過40個小宗派和一些超宗派的機構。

  2. 獨立福音派:包括聖經教會,獨立浸信會,長老會,循道會,非宗派團體教會。

  3. 不加入NCC和WCC:美南浸信會,還有基督教會,路德密蘇里會,拿撒勒人。

  4. 加入合一運動:參加合一運動的教會,有1/4到1/3是福音派信仰的。

四、結論:

現在福音信仰的學者,在學術上佔有重要地位。就教勢而言,特別復興的教會,大都屬於福音派。改革宗原本以聖經為唯一權威作為改革重心。如今改革宗被評為不冷不熱,這實在是牧者應檢討之處。福音派的回歸聖經,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的教會除了以查經作為教育重心外,也期待每位兄姐能每日撥15-30分鐘有系統地讀經,每日讀經禱告的生活,會使生命更加豐富,一位懂得感恩、儆醒的基督徒,才能活出基督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