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音樂簡介

 

首 頁

音樂園地


路加福音中的宗教音樂

待降節聖詩

待降節聖詩 1

待降節聖詩 2

請聽聖誕歌聲

韓德爾神劇: 彌賽亞

新聖詩聖誕歌曲

受難音樂簡介

馬太受難曲

約翰受難曲

馬可受難曲


古典音樂

文    集

宗教音樂

認識聖詩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300-600首

台、英語聖詩譜


一、前言:
 
黎霖指揮,司徒加特巴哈合奏團的CD。
 
大約二十年前在公報曾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許澤,寫一篇受難音樂,內容大概是說: 聖誕音樂充滿歡欣很難有很高的成就。而相對的受難音樂卻有很多不朽名作,其中以受難曲為最著名。受難曲是神劇的一種,是大型聲樂曲,內容以四福音書中記載的耶穌受難為題材,從最後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釘十字架,加上聖詩或其他的詩。受難曲當中以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馬太受難曲 (St. Matthew Passion) 更是宗教音樂之首選。今年3月12-13日,由德國的黎霖 (Helmuth Rilling) 指揮,帶領台北愛樂合唱團及長榮交響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二、受難音樂的種類:
既然受難音樂是宗教音樂中最為永垂不朽的,到底受難音樂有哪些特質?英文和德文 Passion 翻譯為受難曲。一般資料所謂的受難音樂都指受難曲。本文卻將簡單介紹和耶穌受難有關的音樂,包括: 受難曲、受難經文歌 (Motet-passion) 、受難清唱劇 (Passion Cantata)、神劇 (Oratorio ) 、聖母哀悼 (Stabat Mater) 、受難週黑夜日課經 (Leçons de ténèbres) 和十架七言 (Die sieben letzten worte unseres erlösers am kreuze) 與其他等。
三、受難曲:
最早四世紀前後受難曲便已經出現。根據Grove音樂字典指出,受難曲是宗教儀式於朝聖客Egeria進耶路撒冷之時首次演出,西方教會則有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的受難故事 (Solemniter legitur passio)。八世紀時教會在受難週就有朗讀詩篇22:2 ,以賽亞53:4 這類的聚會。十二世紀出現葛利果聖歌的受難曲,它是用戲劇形式演出。其中最有名的有十三世紀德國的布蘭詩歌 (Carmina Burana, The Passion Play, Deutsch Harmonia Mundi, CD 05472 77812, 2CDs) 是現存的四首拉丁受難曲之一。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布蘭詩歌是奧福 (Karl Orff, 1895-1982) 由這兩百多首手稿中選出來加以改編。受難週音樂 (Music for holy week, L'oieseau-Lyre, v.1 417-324, v.2 425-114) 十五世紀英國的路加受難曲 (St. luke Passion, English 15 Century, Naxos, 8.555861 ) 等。
受難曲到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受難曲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 經文受難曲 (motet passion):是一種無伴奏的受難曲,以 Christoph Demantius (1567-1643)和舒茲 (Heinrich Schütz 1585 -1672) 的作品經文聖歌集 (Cantiones Sacrae SWV 53-60) 中八首為代表作。十七世紀初期以後就已經不再有作曲家創作這類作品,到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狄斯特 (Hugo Distler, 1908-1942) 讓失傳已久的經文受難曲重現。
2. 戲劇受難曲(dramatic passion):這種受難曲包括葛利果聖歌或類似葛利果聖歌作品,不同人物由不同聲部演唱,舒茲三部受難曲: 路加受難曲 (1664),約翰受難曲(1665) ,馬太受難曲 (1666)和舒耳策 (Christoph Schultze 1606-83) 最為著名。17世紀中期以後就不再有人創作。
3. 神劇受難曲 (oratorio passion):十七世紀中期,興起以四福音書為底本加上聖詩而寫成的劇本稱為神劇受難曲。這類作品的首創者為1643年 Thomas Selle of Hamburg (1599-1663) ,後來舒茲的十架七言 (1645)。長久以來約翰受難曲被認為是韓德爾(Geroge Fredric Handel, 1685-1759) 的作品,現在已證實為他在漢堡歌劇院同事凱撒 (Reinhard Keiser, 1674-1739) 的作品。這類作品中,巴哈的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是達到巔峰之作。
4. 受難曲神劇 (passion oratorio):十八世紀發展神劇性質的受難曲。不再引用經文,由劇作家寫劇本,此時劇作家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布洛克斯 (Barthold Heinrich Brockes, 1680-1747) 的劇本,許多作曲家為它譜曲, 1712年由凱撒、1716年泰利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Hungaroton, CD 31130-32)、1716年韓德爾 (Hungaroton CD 12734-36) 、1718年馬提生 (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 )、1723年法舒 (Johann Friedrich Fasch, 1688-1758) 、1725年史托傑爾 (Gottfried Heinrich Stölzel, 1690-1749, CPO CD999-560 ) 等人所作最為有名。神劇受難曲和神劇的配樂相同,有序曲、獨唱 (宣敘調和詠嘆調)、重唱、合唱,演出需管弦樂團配合。
巴羅克時期受難曲大為流行,在巴哈 (J. S. Bach) 手中達到登峰造極。巴哈共寫了五首受難曲,但完整保留到今天的只有馬太、約翰兩首受難曲經典作。他的馬可受難曲以不附存在現在巴洛克時期作最多受難曲的作曲家是泰利曼他從1722-67年每年至少寫一首,總共做五十二首(TWV5:1-52,但是許多已經失傳,僅存23部),市面上可找到很多泰利曼的受難曲CD。後世有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的橄欖山上的基督 (Christus am Ölberge, op 85, Harmonia Mundi CD 905181) 、狄斯特 (Hugo Distler, 1908-1942) 的經文受難曲 (Choral Passion, Op. 7, 1933, Thorofon CD CTH2185) 、佩平 (Ernst Pepping, 1901-1981) 的無伴奏馬太受難曲 (Passionsbericht des Matthäus für Chor a cappella, 1950, Chandos CD 8854)、潘德列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的路加受難曲 (St. Luke Passion, 1965) 、佩爾特 (Arvo Pärt, 1935-)的約翰受難曲 (Passio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secundum Joannem,1982, ECM CD 1370) 等重要的受難曲問世。
四、受難清唱劇:
受難清唱劇 (Cantata) 由於泰利曼在漢堡 (Hamburg) 每年寫一首受難曲,巴哈在萊比錫時受難週都演受難曲,因此那時期沒有受難清唱劇 (有名的復活節清唱劇不少,早在1708? 他曾寫 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 英國的史坦納 (Sir John Stainer, 1840-1901) 於1887年寫的釘十字架 (The Crucifixion) ,聖詩439首「日月如梭若水在流」出自終曲 For the love of Jesus (All for Jesus),1964年版聖詩381首曲名 ALL FOR JESUS 出自這齣清唱劇 (EMI CD 74-7502) 。
五、聖母哀悼 (Stabat Mater) :
聖母哀悼曲原本是首詩,學者們推定是方濟會雅各 (Jacopone da Todi, c1228-1306) 神父依據約翰19:25-27所寫,描述馬利亞看到耶穌十字架上哀傷難過的感受。天主教把這曲子用於受難日 (Good Friday) 的晚禱 (Vespers) 禮儀當中,成為正式禮儀音樂。從此以後成為歷代作曲家之最愛,包含: 德普瑞 (Desprez Josquin, c1440-1521, Harmonia Mundi, CD 901243) 、帕勒斯特里納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c1525-1594, SKC CD OO33)、卡爾達拉 (Antonio Caldara, 1670-1736) 、維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 L'oieseau-Lyre, CD 414329)、阿斯托加 (Emanuelle Rincon D'Astorga, 1680- 1757?, Neuva Era CD 7198 ) 、史卡拉第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Erato CD 88087)、斐高雷西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10-1736,DG CD 415103)、(Joseph Haydn, 1732-1809,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K 33c, 失傳)、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D175, D383,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CD 13650T,原本是EMI ANGEL出品)、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DG CD 410034)、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Erato, CD, 88170)、德沃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Hänssler CD6047)、普朗克 (Francis Poulenc, 1899-1963, Harmonia Mundi, CD 905149)、許馬諾斯基 (Karol Szymnowski, 1882-1937) 和錢金斯 (Karl Jenkins, 1944- ) 於 2008 作曲,作品包含20 節歌詞在所有此類的作品中最長的一部。
斐高雷西的聖母哀悼曲是歷代作曲家中最有名的巴哈在大約1741年借斐高雷西的音樂,使用歌詞取自詩篇51篇(Tilge, Höchester, meine Sünden, BWV1083, Christopher CD 77186)。
無獨有偶義大利作曲家布盧內第 (Giovanni Gualberto Brunetti, 1706-1787) 也改編這首音樂 (Pan CD 510077)。1984 年出品的電影阿瑪迪斯--莫札特傳 (Amadeus) 用斐高雷西音樂終曲 當肉身死時 (Quando corpus mmorietur) 的片段做為背景音樂。特別介紹兩張取名為Stabat Mater 的CD, 李文智製作並主唱假聲男高音,由Baltimore Baroque Band伴奏,台北蚊子工作室出品( PL-004) ,榮獲第二十屆金曲獎。收錄維瓦第、斐高雷西兩首聖母哀悼曲。Naxos 8.556706出品的 Stabat Mater收錄Palestrina, Pegolesi, Rossini, Poulenc, Verdi & Szymnowski等人之作品。
在網路上有Stabat Mater 專屬網站為: http://www.stabatmater.info/index1.html收錄作曲家的張CD。
六、受難週黑夜日課經(Leçons de ténèbres=Lessons of Darkness)
法國天主教特有,在受難週禮拜四、五、六時演出。最有名是庫普蘭 (François Couperin, 1668-) 的作品,但是夏邦太 (Marc-Antoine Charpentier, 16) 寫最多。
七、十架七言
以舒茲和海頓 (Joseph Haydn, ) 為最著名,海頓有四種不同的版本:管弦樂版 (1785)、古鋼琴版 (1787)、四重奏版 (1787)、神劇版 (1794)。
八、結論:
受難音樂數量龐雜,由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一些作品並不屬於上述類別,但卻有受難的內涵。有 (Johann Kuhnau, 1660-1722) (The Biblical Sonatas) ,海頓的104首交響曲中,編號49 號又名受難 (La Passione, Hob. I- 49, 1768, DG CD 419607),可能為受難日 (Good Friday) 所寫。(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的樂劇帕西法 (Parsifal) 。在受難週時我們若能多聽這類音樂,我們冥思主在十字架為我們受死,讓我們再次期待生命復活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