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子的比喻    馬太福音13: 24-30,36-43,49-50                               2/26/2009

一、

馬太福音書裡總共記載有13個天國比喻,馬太13章就佔了8個。在稗子的比喻裡用了7個「就是」(親像—台語漢字版)來解釋比喻

13:37 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

13: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

13:39 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這就是所謂的寓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稗子是寓意法的典範。耶穌所有的比喻當中只有撒種的比喻和稗子的比喻有解釋比喻的意義。因此早期教父都透過寓意法[1]來解釋比喻(見導論),將田地解釋為教會,而稗子就是指那些教會內不好的人和思想。但耶穌說:「田地就是世界」,基督徒就是耶穌撒在這世界的種子,盼望為苦難的世界帶來希望和安慰。

馬太福音是猶太人所寫的福音書,作者用「天國」代替「上帝國」;因為猶太人不能隨便稱呼上帝的名(出20:7),他們用「天」來代表上帝。馬可及路加福音則用「上帝國」。[2]

二、稗子的比喻

v. 25 大家睡覺的時候是「晚上」是黑暗 (林前4:5) 是惡勢力的時刻;也是做壞事的時段。[3]

v. 25-27 稗子: 巴勒斯坦有四種稗子。其中三種長得比麥子矮。能適用於這個比喻的是毒 (lolium ttemulentum)。它的樣子很像大麥,喜與麥子同時生長,且其根部常常是緊鄰在一起;結穗之前很難分辨出到底是麥子或稗子,等到結穗時就可以看出,因為它呈現黑、灰色,比麥粒稍長。味苦有毒吃了會嘔吐、腹瀉、頭暈、甚至致命。當地人用之為雞的飼料。當麥子結穗飽滿時,稗子也飽穗,因為稗子較大,這樣就很容易分辨出麥子與稗子的不同。

有人故意將稗子的種子撒在別人的麥子中間,破壞別人的農作物。一方面耗費對方的人力和產量,一方面故意以假亂真,讓人分不出好壞。因為稗子會影響到麥子的成長,僕人看了難過又生氣,想要盡早除去。[4]

v. 28b 比喻的中心思想:僕人問田主:「要不要我們把稗子拔除」。

vv. 29-30 主人知道要除去稗子必須是很專門,因為這樣會傷害到麥子。田主說:「不可以!你們需要等到收割的時候──即大審判的日子,人子要差遣使者拔出稗子丟到火裡,麥子則收在倉庫裡。」是這個比喻的教訓。

三、解釋稗子的比喻

vv. 36-41 我們常常在無形中扮演替天行道的角色,熱衷於分辨麥子和稗子,甚至於要親手去薅稗子出來。耶穌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這是天父的世界,不管魔鬼怎樣猖獗,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

1. 世上有惡勢力。稗子是魔鬼所撒的,它們是那惡者之子。

2. 分辨麥子和稗子,要按照上帝的時間,不是按我們的時間。

3. 不要被外表矇騙。不要太快做判斷,分辨麥子和稗子,是上帝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因為收割的是天使,上帝才有審判的權利。收割代表末日的審判;這也是天國比喻裡最明顯的信息。

v. 42 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是形容最後受審判者所得到的懲罰之痛苦狀況 (8:12、13:42、13:50、22:13、24:51、25:30、路13:28)。

、結論

vv. 47-48 稗子的比喻與撒網的比喻是雙重比喻,即兩個比喻講解同一個意思,有相同的結局。

1. 都是好壞並存(麥子是好種、稗子是壞種),直到最後才被分別出來。

2. 都指出天使要把惡人和義人分別出來。

3. 都提到不好的魚要被揀出來丟棄(v.49);稗子要被揀出來丟到火裡(v.42)。

兩個比喻都明確的指出:現今仍是麥子和稗子混雜並存的時候,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同時要耐心等待天國的完成。而審判則是在世界末了將發生的事。因此一個人的好壞,並不是按照他一生中某一次的行為,或某一階段的表現,而是按照他整個的生命。一個人可能犯了一樁極大的錯誤,之後卻藉著上帝的恩典,使他的餘生因悔改(浪子回頭)而成為一個可愛的生命。一個人也可能一生中都是過著令人讚賞的生活,到了末了卻晚節不保,陷入罪中而無法自拔。唯有上帝才有智慧審判人隱祕的事,我們不要去論斷審判別人。

五、討論

1.  時常有人問:「如果上帝是慈愛的、是公義的,為什麼他不把罪惡消滅?為什麼他任撒但作威作福?」

2.耶穌說:「田地,就是世界」。我們可以把田地解釋為教會?或說麥子和稗子混雜的田地就是我們自己嗎?

 


注釋

[1] 寓意法包括比喻、象徵這兩種手法,對不容易直接表現的主題內容進行間接表現的一種方法。

1. 比喻法:例如以喜鵲比喻喜慶、鴛鴦比喻愛情等概念,舉凡無法用視覺形態直接表現出來的,借助形象化的動、植物等的某種特徵來傳達的一種手法。

2. 象徵法:以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形象作為象徵的媒介,例如:蕃薯象徵台灣、白鴿與橄欖枝象徵和平等等。

寓意釋經法又稱為預表解經法,是一種特別的舊約解釋法。寓意釋經法相信在經文的字面背後隱藏著更深的,真正的意義,所以它以經文外的人、事物或概念等來解釋經文。寓意釋經法只是釋經方法的一種,很多時候並不能真正地發掘經文所蘊藏的豐富的屬靈意義,而僅僅停留在某些程式化的教條上,甚至把個人的思想強加給經文。所以,我們讀經,應多探討經文的原義及其歷史背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上帝通過當時當地的文化所要傳達給人的資訊。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藉著禱告和默想發現經文對我們的真正的屬靈意義。

[2] 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的避諱,子女不能稱父母的名字,皇帝的名字也不行。所以有些作者寫書,需要用到父親名諱,空一格不敢寫出來,後是考據才把那些字填上。最有名的例子是:秦始皇名贏政。一月以前稱正月,因要避諱所以讀音為征(正)。台語讀為 chiaN (鼻音)。

[3] 祆教古代 (波斯教) 有學者認為它對猶太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阿胡拉瑪茲達 (Ahura Mazda) 代表光明的善神,安格拉曼紐 (Angra Mainyu) 代表黑暗的惡神。

[4] 今日印度還有類似的法律,如果有人在別人田裡偷撒另一種不同的種子,要被法辦(楊牧谷,亂世豐筵,p. 154)。亦有把鹽當成武器,用以對付敵人,如:(士 9:45)「亞比米勒整天攻打城,將城奪取,殺了其中的居民,將城拆毀,撒上了鹽。」當年羅馬滅迦太基時,也在地上撒鹽使其無法生產(Anchor Bible, p.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