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27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生  平

聖詩27首

聖詩94首

聖詩101首

聖詩223首

聖詩339首

聖詩389首

韓德爾創作的聖詩

韓德爾神劇: 彌賽亞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201-400首

聖詩401-523首

台、英語聖詩譜

 

上帝是阮代代幫助     音樂                                                                 Isaac Watts, 1674-1748     
 

聖詩27首是瓦茲 (Isaac Watts, 1674-1748) 根據詩篇九十篇改譯而成原詩首句 “Our God, our help,” 經約翰衛斯理改為 “O God, Our help.”。有關瓦茲生平,請參見94首,據 Timothy Smith 和 Nicholas Temperley 合著 "ST. ANNE" 曲調解說推崇此詩是瓦茲最好且流行最廣的聖詩[1],位於倫敦市中心 Straud 的 St. Clement's Church 其中有一套鐘每天彈奏此曲。

曲調是克福特(William Croft, 1678-1727) 所寫,克福特在1700年接任他的老師布盧(John Blow, 1649 - 1708) 任皇家教堂詩班指揮;1704年和克拉克(Jeremiah Clarke, 1669 - 1707) 同任倫敦 St. Anne 教堂管風琴師;1707年克拉克自殺,之後由他專任為風琴師。1708年任西敏寺之管風琴師,死後葬於西敏寺。除了聖詩之外,他還寫了許多世俗音樂,晚年則致力於聖樂創作,在英國宗教音樂史上有重要之地位。

曲調:Smith 和 Temperley 曾提出證據,認為曲調可能不是克福特的作品[2]。1884年的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提出 Croft 可能是依據 Palestrina的七聲部經文歌 "你是彼得"(Tu es Petrus;根據馬太16:18-19的經文所寫)的前四個音改編而成:

1638年勞司(Henry Lawes, 1596-1662, 聖詩116首作曲家)將之用於他的詩篇第9篇和136篇的開始小節。但無論如何,克福特是依據這個主題來譜曲。至於曲調則是本曲最大的爭議,依據 "聖詩史源考",St. Anne是馬利亞的母親,她的紀念日是7月27日[3]。按王神蔭著 " 聖詩典考 " ,Watts 於 1714 年 Anne 女王駕崩不久,全國騷亂之際完成此曲[4]。但筆者考查幾種資料顯示 "St. Anne" 是英國倫敦蘇活區(Soho) 的一座教堂名稱,當時由 Croft 任管風琴師,曲調因而得名,支持這種說法的資料如下 :Myles Birket Foster 著 Anthems and Anthem Composers (Da Capo Press, 1970. p. 58);William J. Reynolds 之 Companion to Baptist Hymnal (Broadman, 1976,  p. 159);Eric Blom 編之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Macmillan Press, 5th ed. v. 7, p. 360);Richard Watson & Kenneth Trickett 合著之Companion to Hymns and Psalms ( Methodist Publish House, 1989, p. 229);D.P. Hustad 著 Dictionary Handbook to Hymns for the Living Church (Hope Publishing 1978, P. 37) 及 Marilyn Kay Stulken 之 Hymnal companion to the Lutheran Book of Worship ( Fortress Press 198I, p. 377)等。但是 Smith 和 Temperley 考據 St. Anne 教堂的會議記錄指出,當時的管風琴師應該是 Phillip Crofts ,而不是 William Croft 。Glover 則引用 Watkins Shaw 的文章提出反駁:克福特曾自述他在1700年任 St. Anne 教堂的管風琴師,因此有可能是教堂書記之筆誤[5],由此可見曲調 "St. Anne" 應為克福特服務之教堂無誤。

首曲調莊嚴堂皇,甚得人喜愛,Benson分析他的技巧特色是:「第一行即提出呼召,主題單一,容易吸引會眾的注意,不致分散。結構簡潔有韻,深具宗教性,使神學與音樂成為一個整體。」二次大戰後多用於和平慶典之曲目,如:無名英雄追悼會等,甚至邱吉爾指定為故人愛吟之詩,根據 Louis F. Benson 之統計,此聖詩為 "傑出聖詩"之第14名[6]。韓德爾把這個曲調的第一個樂句 (Phrase),用於他的 "仙度思讚美詩第九號" ( Chandos Anthem, no. 9) "齊聲讚美主" (O Praise the Lord with one Consent) 的第一樂章合唱。十一首 "仙度思讚美詩全集,由Chandos,公司出版,共四張CD: (v.1, Chandos #8600, v. 2, Chandos  #O504, v.3 Chandos #0505, v. 4, Chandos #0509),其中 "仙度思讚美詩第九號,HWV  254" 在第三集當中。Decca公司出版 CD (Decca #421150) 有:Chandos Anthem #9 和四首加冕讚美詩 (Coronation Anthem,  HWV 258-261) 等曲目。巴哈用此旋律於他的管風琴前奏與複格(Prelude and Fugue in Eb Major, St. Anne, BWV 552, 第二部分複格,於1739年出版收在 Clavier-Übung III  )。

:

[1] Raymond F. Glover 編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v. 3 (1994)",p.1254。但 Donald Davie 在 "The Eighteenth-Century Hymn in England (1993)", p . 39 卻認為聖詩115首 "我心仰望十字寶架 ( Hamburg)", 最為人們喜愛並最為人熟知。無論如何,這兩首聖詩皆為瓦茲的代表作。

[2] Glover主編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v. 3 (1994), 1256. 音樂學者對曲調 "St. Anne" 的作曲者有質疑者如下 :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st. ed. v.3 (1883?)<按 :筆者查證為1884年出版>,"St. Anne's Tune", by Major G. A. Crawford, "The Music Times", v. 41 (1900),pp. 577-85,"Dr. William Croft" by L. Ellinwoods, "The  Hymnal 1940 Companion",p. 191, "The Music Times,v.119 (1978), pp. 539-41,"Croft and the Charity Hymn" by N. Temperley,同年的 "The Music Times",p. 668,讀者投書 by W.Shaw, Erik Routley, "The Music of Christian Hymns",pp.53,56。

[3]卓忠敬編,門徒出版社,1981年出版。此為聖詩解說之例(序之後本文前)。

[4]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2年,2nd,pp.303-304。

[5] Glover,Op.cit.,p.1256。

[6] The Best Church Hymns p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