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31首和87首皆為克利斯多福泰
(Christopher Tye,c1505/1508-?1572)所作。聖詩31首「咱當感謝主耶和華」的曲調
(Southwark)出自Tye的韻律聖詩集(Anthem)「使徒行傳」8章前半部。Tye
的「使徒行傳」只寫到第14章,每章都是四部合唱
(按:泰氏的音樂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多為複音音樂)。Tye
的出生年不確定,出生地可能在East
Anglia,只知他花很多時間在劍橋,年輕時在劍橋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擔任聖歌隊員。1536年取得劍橋大學音樂學士,1537年曾任職於國王學院,Tye
於1541年左右至1560年間曾任伊利大放堂(Ely
Cathedral)的樂長,1545年獲得劍橋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605年他的外孫羅來(Samuel
Rowley)寫的一齣劇本
「When You See Me You Know Me」,是有關愛德華六世和泰氏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愛德華六世稱泰氏為「我們的音樂老師」(Our
Musicks Lecture 及...for
Musicks Art, and that is Doctor Tye ),所以音樂學者推測,泰氏可能曾擔任英皇愛德華六世的音樂老師,1553年他把出版的韻律聖詩「使徒行傳」(The
Actes of Apostles)獻給愛德華六世,1548年牛津大學授與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晚年任伊利莎白女王的教堂首風琴師,1572年去世。他出生於英國改教時期,所以早期的教會音樂作品皆為拉丁教會音樂,後來他創英文讚美詩,愛德華六世和伊利莎白一世時期的作曲家都深受影響。但他在伊利莎白的時期仍然創作拉丁教會音樂,他的音樂除了上述約25首「讚美詩」和「使徒行傳」外,尚有22首拉丁教會音樂,其中以民謠所寫成的「西風彌撤」(Western
Mind Mass」聞名於世。1967年以來,音樂界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全集,包括
: 器樂 (The
Instrumental Music,1967),拉丁教會音樂
(The Latin Church Music,1972)及英國國教音樂
(English Sacred Music,收在EEGM系列,v.19,
1977),Carpenter認為他是英國最傑出的音樂家1。Arkwright
稱他為「讚美詩之父」2。
歌詞為楊士養牧師所作。楊士養,1898年生於關仔嶺.1914年畢業於台南長老教中學校,1919年畢業於台南神學院,1921年赴日本東京明治學院深造,多年在東港
(1925年在東港按牧)、西螺、新營、鳳山、監埕、台南東門等教會牧會,並先後在台南神學院任教達19年之久,1963年退休,其間曾赴美國普林斯頓及英國劍橋神學院進修;曾任嘉義、台南中會、南部大會、台灣大會議長;協助巴克禮牧師增補(廈英大辭典》,並擔任聖詩委員會主委等。退休後擔任聖經公會顧問,1975年11月7日安息,享年78歲(3)。楊士養牧師所填詞的聖詩除了這首以外,另有32首聖詩,是台灣「聖詩」個人填詞最多的詩人。
聖詩87首「牧者冥時看守羊群」(While
Humble Shepherd Watch Their Flocks;或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 by Night),曲調
(WINCHESTER)追溯至至的「使徒行傳」第8章後半部。最早出現在伊斯持
(Thomas Este, 1520?-I608?)的聖詩集「詩篇全書」(Whole
Book of Psalmes,London,1592)中,由克比(George
Kirbye, 1560?-1634)改編和聲並配合詩篇84篇的詩詞「你居住的所在,怎樣許可意愛」(How
Pleasant is Thy Dwelling Place)。由於
Kirby 出生於蘇福克
(Suffolk),所以
Este 在他1594年第二版的「詩篇全書」將曲調名為SULFOLK 4。1599
和 1602年艾利生 (Richard Allison)出版的「詩篇」中亦收錄此詩。1621年雷文克福特
(Thomas Ravenscroft,1592?-1635)
的「詩篇」(Ravenscroft's
Psalter)也收錄這首聖詩,但是將曲調
SULFOLK 改為
WINCHESTER。雷氏有系統將大教堂和聖詩曲調名稱結合,
WINCHESTER 暗示曲調和教堂的關係。1820年代由於新聖詩「威嚴君王騎驢進前」(Ride
on ! Ride on in Majesty)的曲調
(WINCHESTER NEW ;聖詩107、509首)出爐,為了區分,大多數詩本便將WINCHESTER的曲調改為
WINCHESTER OLD。哈維格
(William Henry Havergal, 1793-1870 聖詩 64、166、332首的作者)的「詩篇集」(Psalmody)也收有此詩,在詩的註腳認為「取名WINCHESTER
OLD 是錯誤的」5。這首詩由於1861年「古今聖詩」(Hymms
Ancient and Modern) 配以
Tate 的歌詞而成為聖誕歌泰特
(Nahum Tate,I652-I7I5)生於都柏林,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唸書。他於1668年前往倫敦尋求發展,開始寫舞台劇.他的成名作是1681年改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King
Lear)將悲劇改成圓滿的結局。1689年為普賽爾(Henry
Purcell,I659-1695)的歌劇
Dido and Aeneas 寫劇本,至今仍被演奏。
1692年被英王封為桂冠詩人。泰特最偉大的成就是和布萊德
(Nicbolas Brady。1659-I726)
合編「新編詩篇」。這本書到維多利亞時期還廣被使用。但其一生窮困,至1715年去世時尚負債。
2. Raynor, Henry, Music in England, p. 50.
3.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p. 5。
4.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 v. 3a, p. 183.
5. McCutchan, Robert Guy, Hymn Tune Names: Their Sources and
Significance, p.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