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73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巴哈導論

巴哈生平 1

巴哈生平 2

巴哈生平 3

巴哈生平 4

巴哈生平 5

巴哈生平 6

巴哈的宗教音樂

巴哈作品簡介

 巴哈作品

待降節聖詩

第四號清唱曲

聖詩27首

聖詩34首

聖詩72首

聖詩73首

聖詩93首

聖詩106首

聖詩110首

聖詩137首

聖詩154首

聖詩157首

聖詩161首

聖詩163首

聖詩184首

聖詩217首

聖詩223首

聖詩258首

聖詩298首

聖詩309首

聖詩320首

聖詩343首

聖詩375首

聖詩376首

聖詩390A首

聖詩508首

新聖詩5首

新聖詩21首

新聖詩26首

新聖詩42首

 阮感謝上帝  Listen

How Thanks We All Our God

 

填詞者:Martin Rinkart,1586-1649

曲調:Nun Danket, attributed to Johann Crueger, 1598-1662

林卡特 (Martin Rinkart, 1586-1649) 出生在德國薩克森尼 (Saxony) 的艾倫堡 (Eilenburg)。從小受教育於艾倫堡的拉丁學校和萊比錫的聖多馬斯學校,後來進入萊比錫大學讀神學,31歲時被封為艾倫堡的大主教,他一生都奉獻給這個城市。當時正逢30年戰爭,也是德國黑暗時期,瘟疫橫行每天都死很多人,林卡特的教區每天有四、五十人舉行葬禮,他的妻子亦在1637年死於瘟疫,在那一段時期他曾為4500百多人舉行葬禮,林卡特是瘟疫流行期唯一的牧師,工作繁忙由此可見。有學者認為此曲乃林卡特在1637年時所寫[1],詩表現出他對上帝永不改變的信仰,雖行過死蔭山谷,詩還充滿感恩的心情,這首聖詩又被稱為德國感恩曲 (German Te Deum)。1648年30年戰爭結束,簽署西發里亞條約 (Peace of Westphalia) 時唱這首聖詩後,被廣泛使用於頌讚與感恩慶典。維多利亞女皇 (Queen Victoria, 1819-1901)在位60週年感恩儀式就吟此詩,詩首現於1636年林卡特出版的詩集(Jesu ertzbuchlein) 裡,原來只有兩節,用做謝飯歌,後來加上第三節以詩體寫成。

曲調 NUN DANKET意為「今感謝」取自德文首行,原是克魯格 (Johann Crueger, 1598 - 1662)作曲,克魯格生平事蹟見聖詩223首。在1647年出版的「透過音樂之操練聖詠集」[2]當中收錄有這首聖詩。

巴哈曾使用該曲調共八次:清唱曲 79 號 (BWV 79)第三樂章,清唱曲 192 號 (BWV 192)一、二、三樂章,18首萊比錫管風琴聖詠集 (18 Chorales of Leipzig, BWV 651-668)中的第七號    BWV 657,「371首四部聖詠集」中32和330首,婚姻聖詠曲 (Wedding Chroales, BWV 250-252)當中的 BWV 252亦用這個曲調,除了巴哈以外,孟德爾頌 (Jacob Ludwig Pelix Mendelsschn-Bartholdy, 1809 -1847)在他的第二號「頌讚」交響曲(Lobgesang),op. 52也用這曲調。

                                                                                                                                              

 

台灣教會公報第二O五七期主後一九九一年八月四日


 


[1] J. lrving Erickson著Sing It Again:A Handbook on the Covenant Hymnal, p. 9. Donald p. Hustad 著 Dictionary Handbook to Hymns for the Living Church, p. 186和王神蔭的 「聖詩典考」都有記載 。

 

[2]此聖詩集是17世紀很重要的聖詩集 ,由克魯格主編,共收1300首聖詩,聖詩集很暢銷,自1644年第一版發行以來到1700年共出版29版分別在柏林與法蘭克福出版,見   Marilyn Kay Stulken, Hymnal Companion to the Lutheran Book of Worship, p. 123 及 Theodore Brown Hewitt,  Paul Gerhardt as a Hymn Writer and His Influence on English Hymnody, p.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