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者:Martin Rinkart,1586-1649
曲調:Nun Danket, attributed to
Johann Crueger, 1598-1662
林卡特 (Martin
Rinkart, 1586-1649) 出生在德國薩克森尼 (Saxony) 的艾倫堡 (Eilenburg)。從小受教育於艾倫堡的拉丁學校和萊比錫的聖多馬斯學校,後來進入萊比錫大學讀神學,31歲時被封為艾倫堡的大主教,他一生都奉獻給這個城市。當時正逢30年戰爭,也是德國黑暗時期,瘟疫橫行每天都死很多人,林卡特的教區每天有四、五十人舉行葬禮,他的妻子亦在1637年死於瘟疫,在那一段時期他曾為4500百多人舉行葬禮,林卡特是瘟疫流行期唯一的牧師,工作繁忙由此可見。有學者認為此曲乃林卡特在1637年時所寫[1],詩表現出他對上帝永不改變的信仰,雖行過死蔭山谷,詩還充滿感恩的心情,這首聖詩又被稱為德國感恩曲
(German Te Deum)。1648年30年戰爭結束,簽署西發里亞條約 (Peace of
Westphalia) 時唱這首聖詩後,被廣泛使用於頌讚與感恩慶典。維多利亞女皇 (Queen
Victoria, 1819-1901)在位60週年感恩儀式就吟此詩,詩首現於1636年林卡特出版的詩集(Jesu ertzbuchlein) 裡,原來只有兩節,用做謝飯歌,後來加上第三節以詩體寫成。
曲調 NUN DANKET意為「今感謝」取自德文首行,原是克魯格 (Johann
Crueger, 1598 - 1662)作曲,克魯格生平事蹟見聖詩223首。在1647年出版的「透過音樂之操練聖詠集」[2]當中收錄有這首聖詩。
巴哈曾使用該曲調共八次:清唱曲 79 號 (BWV 79)第三樂章,清唱曲 192
號 (BWV 192)一、二、三樂章,18首萊比錫管風琴聖詠集 (18 Chorales of Leipzig, BWV 651-668)中的第七號 BWV 657,「371首四部聖詠集」中32和330首,婚姻聖詠曲 (Wedding Chroales,
BWV 250-252)當中的 BWV 252亦用這個曲調,除了巴哈以外,孟德爾頌 (Jacob Ludwig Pelix
Mendelsschn-Bartholdy, 1809 -1847)在他的第二號「頌讚」交響曲(Lobgesang),op. 52也用這曲調。
.
台灣教會公報第二O五七期主後一九九一年八月四日
[1]
J. lrving Erickson著Sing It Again:A Handbook on the Covenant Hymnal, p.
9. Donald p. Hustad 著 Dictionary Handbook to Hymns for the Living
Church, p. 186和王神蔭的 「聖詩典考」都有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