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詞者:Paul
Gerhardt, 1607
- 1676
作曲者:Heinrich Issak, c1450 - c1527
這首聖詩是葛哈特 (Paul
Gerhardt, 1607
- 1676)
所寫。此詩最先出現於1648年出版的「透過音樂之操練聖詠集」第15首,全詩共有
9節,德文為
Nun ruhen alle walder,英文由布里基斯
(Robert Bridges, 1844 - 1930) 意譯為
The Duteous Day Now Closeth。「聖詩」譯為「一日工程今結束」即依據英文版翻譯而得。
曲調 "INNSBRUCK" 由以撒 (Heinrich Issak,
c1450 -c
1527)[1]作曲,原來是一首世俗歌曲「因斯布魯克,我現在必需離開你」(Innsbruck,
ich muss dich lassen)。一說以撒在1515年退休時離開因斯布魯克時所寫[2]。有一些聖詩集以德文首行
"0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 為曲調,曲調最先見於1539年出福斯特 (George Forster) 於紐倫堡出版的
"Ein ausszug guter alter un newer Teutscher Liedlein"
以撒之國籍不明,大多認為不是荷蘭人就是德國人[3],他在義大利亦享有盛名。他的作品含有義大利、法國
、德國、法蘭德斯 (Flanders)[4]及荷蘭的風格
,是國際性的作曲家。1484 - 1493年任佛羅倫斯 (Florence) 麥地奇大教堂 (Medici Chapel)
的管風琴師和唱詩教師,同時擔任麥地奇家族的勞倫左
(Loerenzo the Magnificent of Medici, 1449 - 1492) 孩子的音樂教師。勞倫左曾結合了一批畫家、詩人、學者和音樂家,他們信奉新柏拉圖主義,通過對美的沉思在心靈上和上帝取得一致。這種美的哲學在自然主義方面不如15世紀上半葉的風尚,但在華麗優雅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主張由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 闡釋得淋漓盡致;在繪畫方面體現在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的作品中,在詩歌方面則表現在勞倫左本人的作品中。洛倫佐也和以撒
(Heinrich Issak)合作,創作了一些輕快的世俗合唱曲,是文藝復興盛期的典型音樂形式牧歌的前身。1492年勞倫左去世之後他還留在佛羅倫斯好幾年。1497 -
2015年他在維也納,和因斯布魯克同任神聖羅馬帝國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 (Maximilian I, 1459 -
1519)的教堂樂長,之後他去佛羅倫斯一直到他去世為止。他的音樂包括世俗歌曲、器樂及宗教音樂。宗教音樂作品以「依教會曆所作之禮儀音樂」(Choralis Constantinus)最有名。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認為它不但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文獻而且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品。黎斯 (Gustave
Reese) 也表示它是德國宗教改革期間最壯麗之創作。
孟德爾頌 (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 - 1947) 用此旋律於他的未完成的神劇「基督」(Chritus, op. 97)第四樂章。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在他的「11首管風琴聖詠曲」(11 Chorale Preludes,
op. 122)的第三和十一首 "0 Welt, ich muss dich lassen"
都採用這曲調;巴哈非常喜歡這首曲調,曾經引用十五次:馬太受難曲 (St. Matthew's Passion, BWV244) 兩次分別為第
15及44 首,約翰受難曲 (St. John's Passion, BWV245)第 16首,馬可受難曲 (St. Mark's
Passion, BWV246)第 6 首,清唱曲引用十一次:13號第 6 樂章 (no. I3, BWV I3)、44號第 7 樂章
(BWV 44)、67號第 7 樂章 (BWV 67)、97號第1和第9樂章 (BWV 97)、116號第1、第3及第6樂章(BWV
116)、143號第2、第6和第 7樂章(Bwv 143),「371首四部聖詠集」(371 Chorales of J.S.
Bach)收錄七次分別為:no. 50, 63, 103, 117, 275, 289, 355, 363, 366等 。
台灣教會公報第2063期 主後1991年9月15日
[1]大部分的聖詩都載以撒死於1527年,依據Marilyn
Kay Stulken "Hymnal Companion to the Lutheran Book of Worship, p.303,
Gerald Abraham 編 ("The Ag eof Humanism 1540 - 1630" (The New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book 4), p. 102 等記其卒年為1517年,有關他1515年以後的事蹟不詳。
[2]
Routley "The Music of Christian Hymns", p. 24. 據 "The Hymnal 1940
Companion" 由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 USA 編,p. 132
載此詩手稿首見於1505年,但此時他還在因斯魯克。此詩確是他離開因斯布魯克時所作。德、英文對照詞見 Piero Weiss &
Richard Taruskin 編 Music in the Western world: A History in Documents,
pp. 105 - 106。
[3]只有
Donald Jay Grout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p. 234. Marilyn Kay Stulken "Hymnal Companion to the Lutheran Book of
Worship, p. 303 及 W.G. Polack "The Handbook to the Lutheran
Hymnal", p. 527認為是荷蘭人。
[4]以前歐洲的一個國家,在今此利時境內和法國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