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年時期
(1685-1695):愛森納赫 (Eisen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薩克森公國
(Saxon) 圖林吉亞 (Thuringia) 之愛森納赫(Eisenach),[1]
Johann Sebastian的名字從他的教父Johann
Georg Koch和Sebastian Nagel各取一個合併而成。他是約翰安布羅西烏斯巴哈 (Johann Ambrosius Bach, 1645 -1695) 和瑪麗亞伊利莎白勒默希特 (Maria
Elisabeth Lammerhirt, 1644- 1694) 的幼子。他在3月23日於聖喬治教堂(St. George
Church)受洗。安布羅西烏斯於1667年擔任Erfurt擔任絃樂器演奏者,1667年受雇於Eisenach的市議會和公廷任喇叭手。他是傑出的音樂家。[2]
Sebastian於1690-93年受德語教育,[3]1693-
95年開始受拉丁教育。[4]
儘管常常缺課,但是成績優良。Wolff認為他缺席可能是生病,或家裡事務需要幫忙。[5]
巴哈小時音樂教育受到四種因素的影響:家庭、學校、鎮上音樂活動和教會。[6]
他音樂啟蒙師是父親和Eisenach宮廷樂師,後來成為當時最有名的音樂家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3-1767)
的岳父的Daniel Eberling (1647-1715?) 學小提琴,然後學中提琴,但是他卻最喜愛大提琴。[7]
Wolff 認為在 Eisenach 巴哈出生地的巴哈博物館(Bachhaus)當中所展示的 Stainer 小提琴 (按:Jacob Stainer,
1617?-1683?奧國小提琴製造家) 可能是他父親傳給他的。Bachhaus是1907年Bach協會要求之下建造,現在成為BACH博物館。當然後來巴哈都隨身帶著這把小提琴。[8]
巴哈的第一位傳記作家Johann Nicolaus Forkel (1749-1818) 記載:巴哈家族非常團結,每年都會輪流在Erfurt,Eisenach,Arnstadt舉行宗族團聚,到時大家都會齊聚一堂演奏或合唱,也會發表新作品。最後以奏唱雜曲(Quodlibet,
參見巴哈作品BWV 524)圓滿結束。[9]
所謂雜曲,是把各式各樣曲調串連起來一次演奏的音樂。家族中比較著名的作曲家所寫的曲子,大多被保存於記錄保存所。另外他在父母親過世後,在哥哥約翰克裡斯朵夫(Johann
Christoph Bach, 1671- 1721)家中按部就班依次以技巧、形式和不同作曲家之作品指導他學習古鋼琴(clavier)。[10]
巴哈以後為長子Friedemann寫小練習曲(The Büchlein
for Wilhelm Friedemann Bach)就是受這啟發。[11]
至於他在拉丁學校有參加音樂節目,老師[12]認為他有音樂長才,因此想把他訓練城鎮上管風琴師。鎮上音樂活動每天都有兩場,早上10點和下午5點兩場,通常是室內樂在鎮公所陽台或市集中心(marketplace)演出。演出的曲目以奏鳴曲、舞曲和聖詩等為主。除此之外禮拜天也和教會合作。Sebastian從小看父親在當鎮的音樂總監,他也從中學習不少。[13]
在拉丁學校時期他參加學校詩班(Chorus Musicus),這教堂有會友兩千人。[14]
Sebastian一直在聖喬治教堂(St. Georgenkirche)聚會,他上拉丁學校時學校合唱團的成員都來這教會參加聖歌隊。今天這教會是圖林吉亞路德會教區主教座堂。當時Sebastian
的堂叔父 Johann Christoph[15]
任聖喬治教堂管風琴師,直至1703年。根據故人略歷巴哈小時聲音很美妙,一直維持到1700年變聲為止。[16]
所以他一直參加教會聖歌隊。由於他在教會受到聖詩之影響,使他往後作曲中大量使用聖詩當題材。
Eisenach 介於來比錫和法蘭克福(Frankfurt-on-the-Main)間交通之樞紐,以更大的比例尺來看由波蘭華沙到來茵河、荷蘭或法國,Eisenach是必經之道。由於1618至1648年之三十年戰爭使得Eisenach受到破壞,其後元氣大傷一直沒有恢復,直到1672才因為公爵定都於此,讓城市轉機。而Sebastian的父親於1671轉任鎮上音樂總監。由於聖喬治教堂市鎮的主要教堂,而宗教儀式時鎮也參加,因此鎮很多禮拜天的音樂活動自然在這個教堂舉行,尤其是特別慶典。[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