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34首  /  聖詩508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201-400首

聖詩401-523首


聖詩16首

聖詩23首

聖詩27首

聖詩31首

聖詩34首

聖詩40首

聖詩52首

 聖詩66首

聖詩72首

聖詩73首

巴哈

孟德爾頌

聖詩77首

聖詩78首

聖詩79首

聖詩80A首

聖詩80B首

聖詩81首

聖詩82首

聖詩82首

聖詩83首

聖詩84A首

聖詩84B首

聖詩85首

聖詩86首

聖詩87首

克利斯多福泰

艾斯弟

聖詩88首

聖詩89首

聖詩90首

聖詩91首

聖詩92首

聖詩93首

聖詩93首

聖詩94首

聖詩94首

 

 

 

天下萬邦、萬國、萬民

聖詩34首「天下萬邦、萬國、萬民」

ALL PEOPLE THAT ON EARTH DO DWELL  Listen 

填詞者:Wiiliam Kethe (詩篇一百篇)

作曲者:Louis Bourgeois(c1510 - c1561)

曲調 Old Hundredth,原指「英文日內瓦詩篇集」的第100首。歌詞譯自詩篇一百篇,譯者為肯斯(Wiiliam Kethe,?-c1593或1608),生卒年不詳,可能是蘇格蘭人,後來流亡日內瓦,他的作品在 「英文日內瓦詩篇」中有25首,這25首又無條件被「蘇格蘭詩篇」(Scottish Psalter)採用,而這首聖詩是傳入台灣最早的聖詩[1]

聖詩 34 首分類屬於詩篇,詩篇在早期長老宗禮拜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加爾文 (1509 - 1564)雖然同意路德 (1483 - 1546)「音樂是上帝給人的禮物,用來讚美上帝的。」[2]的看法,加爾文卻擔心過渡重視音樂,容易喧賓奪主,使人遠離上帝的話,於是拒絕使用所有的樂器並改用齊唱的方式,史稱音樂清教徒,他和莫洛特;(Clement Marot, 1497 - 1544)合作把詩篇翻譯成法文韻文的形式,於1539年完成17 首,1542年莫洛特又在巴黎完成新詩 30 首,1543年莫洛特出版 50 首,卻不幸於1544年去世。比札 (Theodoer Beza, 1519 -1605)繼續翻譯的工作,他於1551年、1554年、1562年共出三版「法國詩篇集」(French Psalter) ,又稱為「日內瓦詩篇集」(Genevan Psalter),共有 125個曲調,其中有70首由布爾喬亞 (Louis Bourgeois,c1510 - c1561)作曲,聖詩34、508首即他最有名之作品(聖詩還選146、216首)。他不但是我長老宗最重要的作曲家,也是日內瓦詩篇的音樂主編,從此日內瓦詩篇集廣為流傳,並譯成歐洲各國文字,甚至影響英國聖詩發展 。

日內瓦詩篇集奠定了新教教會音樂的典範,但由於詩篇的有限以及加爾文對音樂的特殊的詮釋,他認為:

  • 音樂是為人民的,所以必須簡單。

  • 音樂是屬上帝的,所以必須樸素。

因此為達成簡單、樸素的目標,最好是仰賴於沒有伴奏的聲音。加爾文如此的主張,使得長老宗於改教後二百年內不能分享教會寶貴的遺產「聖詩 」。到了十八世紀長老宗才開始編輯聖詩,其中最重要的是1898年的Church Hymnary,1927年再授權由全世界八個長老增訂重編,全部共786首加上頌詞共839首[3],聖詩很多選自於此。1927年莫法特(James Moffatt)和米勒 (partrtck Millrt)編寫聖詩手冊 (Handbook to the Church Hymnary) 將該集內的聖詩一一介紹作曲家,詩人略傳,是一部聖詩學很重要的參考書,也使長老宗在聖詩史上佔有一 席地位。

1696年泰特 (Nahum Tate, 1652 - 17I5)和布雷迪(Nichols Brady, 1659-1726)兩人合編「新編詩篇 」(New Version of the Psalter)後,聖詩史學家把史登厚(Thomas Sternhold,?-1549)和賀金斯(JOhn HopkinS,? - 1570)1562年編的「英文日內瓦詩篇」(The whole Book of Psalms Collected into English 或 Anglo Genevan Psalter, 1556,1558第二增訂版)稱為舊版。[4]

篇,他是聖公會重要的讚美詩作家(聖詩另含360,369首),1680年任國王查理二世的隨身牧師。1685年任巴茲和威爾斯主教。1688年國王詹姆斯欺壓聖公會的新教徒與其他6名主教同時提抗議書,於是被捕囚於倫敦塔,以煽動叛亂罪受審,後被宣判無罪。1688年發生革命,奧蘭治的威廉率軍從荷蘭到英格蘭支持新教,1689年詹姆斯出逃,威廉就國王位。1691年簡多馬因拒絕宣誓效忠新政權而被撤職,其為人耿直敬虔,過著74年的奮鬥生活,誠乃上帝之忠僕,因此大文豪麥考萊 (Thoma,B.Macaulay,1800-1859)譽其為「在人類不完全的範圍內,達到基督化人格最完全的理想,」[5]

巴哈生平引用這個曲調(Old Hundredth )計十三次:分別為清唱曲17首 (BWV17)第七樂章、清唱曲28首(BWV28)第二樂章、清唱曲29首(BWV29)第八樂章、清唱曲51首(BWV51)第四樂章,清唱曲130首(BWV130)第一樂章和八樂章,清唱曲167首(BWV167)第五樂章,清唱曲184首(BWV184)第五樂章及經文歌(BWV225、231)、「371首四部聖詠集」中的no. 164及334首。

508首「天下萬幫、萬國、萬民」   Listen 

 

填詞者: Thomas Ken, 1637-1711 (詩篇一三四篇)

Bishop Thomas Ken

作曲者:Louis Bourgeois(c1510 - c1561)

曲調也是 Old Hundredth ,源自詩篇一三四篇,由簡多馬主教(Bishop Thomas Ken, 1637-1711)譯成英文詩

篇,他是聖公會重要的讚美詩作家(聖詩另含360,369首),1680年任國王查理二世的隨身牧師。1685年任巴茲和威爾斯主教。1688年國王詹姆斯欺壓聖公會的新教徒與其他6名主教同時提抗議書,於是被捕囚於倫敦塔,以煽動叛亂罪受審,後被宣判無罪。1688年發生革命,奧蘭治的威廉率軍從荷蘭到英格蘭支持新教,1689年詹姆斯出逃,威廉就國王位。1691年簡多馬因拒絕宣誓效忠新政權而被撤職,其為人耿直敬虔,過著74年的奮鬥生活,誠乃上帝之忠僕,因此大文豪麥考萊 (Thoma,B.Macaulay,1800-1859)譽其為「在人類不完全的範圍內,達到基督化人格最完全的理想,」[1]

巴哈生平引用這個曲調(Old Hundredth )計十三次:分別為清唱曲17首 (BWV17)第七樂章、清唱曲28首(BWV28)第二樂章、清唱曲29首(BWV29)第八樂章、清唱曲51首(BWV51)第四樂章,清唱曲130首(BWV130)第一樂章和八樂章,清唱曲167首(BWV167)第五樂章,清唱曲184首(BWV184)第五樂章及經文歌(BWV225、231)、「371首四部聖詠集」中的no. 164及334首。

 

 

台灣教會公報第2058期  主後1991年8月11日

 


[1]郭乃惇「本色化聖樂的沈思」, p. 14

[2] Carl Schalk 編 Key Words in Church Music, p. 339,有關路德,慈運理和加爾文之教會音樂神學觀見此書 pp. 337-340。

[3]第三版1973年由The Church Hymnary Trust授權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印行,共有 695首。

[4]有關 New Version 和 Old Version見John Julian編 Dictionary of Hymnology. pp. 799 -802, pp. 857-866及Erik Routley 著The Music of Christian Hymns, pp. 35-39.

[5] 王神蔭「聖詩典考」, pp. 289 -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