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者 楊士養牧師,1898年生於關仔嶺,1914年畢業於台南長老教中學校,1919年畢業於台南神學院,1921年赴日本東京明治學院深造。多年在東港(1925年在東港按牧)、西螺、新營、鳳山、高雄鹽埕、台南東門各教會牧會,並先後在台南神學院任教達19年之久,1963年退休。其間曾赴美
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及英國劍橋神學院進修;任嘉義、台南中會、南部大會、台灣大會議長;協助巴克禮牧師增補廈英大辭典;擔任聖詩委員會主席;除此之外他還翻譯多手聖詩。退休後擔任聖經公會顧問。1975年11月7日安息。享年78。
「南台教會史」是楊士養牧師為南部大會歷史部所編。由《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初版刊於1953年,第二版刊於1963年,寫作用白話字。楊牧師用中文在「百年史」,寫了「日據時代之南部教會史」、「南部教會的事工」及「臺灣大會」諸節[1]。
作曲者普雷托流士(Michael
Praetorius, 1571-1621)是早期德國音樂家,出生於德國色林吉亞的客羅茲堡(Kreuzberg,
Thuringia)原名為Michael
Schultheiss (拉丁拼法為Prætorius)後來都用Praetorius。他在奧得河的法蘭克福(Frankfurt-an-der-
Odor)等地受教育。他在奧得河的法蘭克福[2]和烏芬布特(Wolfenbuettel)
& 德雷斯登 (Dresden) 等地當管風琴師。他曾和舒茲
(Heinrich Schuetz, 1585-1671)到義大利留學,受教於安得利亞加布里利埃(Andrea
Gabrieli, 1557-1612) 學成後,共同為德國的音樂奠基。Praetorius
是令人驚訝的路德會作曲家。普雷托里烏斯著有宗教歌曲16卷﹐世俗歌曲9卷﹐複調讚美詩15卷。他的9冊( Musae Sioniae)
包含1,244首聖詩。
在音樂理論方面﹐他著有《音樂文集Syntagma
Musicum》4卷(僅出版3卷)。第
1卷論述音樂的歷史﹔第2卷論述樂器學和樂器法﹔第3卷的內容為樂理﹐述及當時義大利各新興流派以及合唱團、管絃樂隊的組織法等。此文集是當時樂器及音樂實踐的重要資料。此外並有理論之作品傳世,介紹巴洛克的樂器,是巴洛克史之珍貴資料(http://www.hoasm.org/IVG/PraetoriusSyntagma.html)。Double
Bass(簡稱db)並不真的屬於violin或是viol的家族成員。最接近的算是與db最初琴身形狀相仿的violone,violone是violin家族中體積最大的。DB最早承襲自violone擁有c型音孔。Praetorius想出了violon
da gamba sub-bass,五弦的琴(D
E A D G)。這個超過8英呎的怪物修改的越來越接近現代Bass時,Praetorius提出演奏這樂器時須看固定標記樂譜,使彈的音比實際低八度。Praetorius設計琴身比viol更為接近violin。他的作品全集由德國有名的音樂學者布倫
(Friedrich Blume) 主編共21冊,在1928-1941年間印行。
曲調出自Harmonicae
Hymnorum Scholae Gorlicensis (Gorlitz,
1599),後來Praetorius收在他的
Musae Sionae 第四部當中
(Part 4,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