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首 頁

音樂園地


生平

萊比錫還孟德爾頌尊榮

導論

神劇

神劇以利亞、聖保羅

交響曲中的聖詩

聖詩73首

聖詩82首

聖詩110首

聖詩258首

聖詩309首

聖詩320首

聖詩353首

聖詩375首

聖詩496首

聖詩519首

新聖詩5首

新聖詩23首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201-400首

聖詩401-523首

台、英語聖詩譜

1829年Mendelssohn 水彩畫 Durham 大教堂
 

孟德爾頌(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生於德國漢堡的猶太家庭中,祖父摩西(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是卓越的哲學家,父親亞伯拉罕 (Abraham Mendelssohn, 1776-1835) 是銀行家,孟德爾頌兩歲時全家搬到柏林,他是少數不為生活擔子壓迫的音樂家之一。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歲開始學習音樂,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曾先後在鋼琴家伯格(Ludwig Berger, 1777-1839),小提琴家李茲(Eduard Rietz, 1802-1832)和作曲家摩雪勒斯 (Ignaz Moscheles, 1794-1870)門下學習,但是影響孟德爾頌最大的是作曲家車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 1758-1832),他是柏林歌唱學院的指揮 (Berlin Singakademie),也是克恩伯格 (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 1721-1783)的學生,而克恩伯格是巴哈的學生(Don Michael Randel,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p. 574,但是其他沒有 任何資料有提起)。柏林歌唱學院是全世界演唱巴哈教會音樂的先驅,它以嚴格的方法訓練孟德爾頌聖詩合聲、對位和賦格,奠定了作曲的基礎。

孟德爾頌七歲時全家於路德會受洗,因此他的姓後面加上教名Bartholdy (註一)。孟德爾頌從小就顯示不平凡的音樂才能,九歲時和法國號手顧格(Rudolf Gugel) 登台演奏,十歲開始作曲,十一歲學繪畫並寫第一齣歌劇士兵的愛(Die Soldatenliebschaft),十二歲時車爾特帶他女兒和孟德爾頌到威瑪 (Weimar) 拜訪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兩人成為至交,十七歲時寫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而一舉成名。

1823年聖誕節他的外祖母貝拉 (Bella Salomon, 1749-1824)送他一本巴哈馬太受難曲的手稿總譜(註二),他深受感動想要演出,但馬太受難曲需四百人之合唱團及管弦樂伴奏,所以他找車爾特幫忙,車爾特認為曲目過於冷僻,不合時代的傾向,孟德爾頌遂打斷演出的念頭。1829年是孟德爾頌祖父誕生和馬太受難曲首演一百週年(註三),孟德爾頌決定要演出,車爾特也不再反對,因此他和德利恩(Eduard Devrient, 1801-1877)積極籌劃,德利恩飾演耶穌的角色,合唱則由柏林歌唱學院的成員擔任,三月十一日由孟德爾頌指揮演出全場爆滿。三月二十一日巴哈生日再演一場,這次坐滿了柏林名流,如當代哲學大師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士來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macher, 1768-1834)等人,此次的演出距巴哈 1729年首演已一百年,故史稱之為巴哈復甦 (Bach Revival)。1829年孟德爾頌到英格蘭及蘇格蘭旅行,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Edinburgh) 完成蘇格蘭交響曲 (Scotish Symnphony, no. 3, in A Major, op. 56) 。後來到蘇格蘭西部海布里地群島的芬加爾島旅遊,而作芬加爾序曲( Die Hebriden 或  Die Fingalshohle, op. 26)。1830年在柏林完成宗教改革交響曲 (Reformation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107),同年他到維也納,佛羅倫斯,羅馬,和米蘭旅遊並著手寫義大利交響曲 (Italian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1833-1835年接任杜塞朵夫音樂監督,1835年被聘為萊比錫布商大廈交響樂團 (Gewandhaus Concerts)指揮,1836年完成第一首神劇聖保羅 (St.Paul, op.36) 並受萊比錫大學贈與榮譽博士學位.1837年和西西莉(Cecile Jeanrenaud,1817-1853) 結婚。1839年指揮舒曼發掘出來的舒伯特遺作第九號交響曲 ”偉大” (Symphony, no. 9, in C Major)首演。

1840年孟德爾頌寫作頌讚交響曲(Lobgesang Symphony, no.  2, in Bb Major, op. 52),1841年4月4日在湯姆士教堂(Thomaskirche) 指揮馬太受難曲的演出.1843年他創辦萊比錫音樂學院 (Leipzig Conservatory),1844年完成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1846年神劇以利亞完成並在英國伯明漢 (Birmingham) 首演,1847年11月4日於萊比錫中風去逝,享年38歲。孟德爾頌生活富裕,音樂賦寧靜優雅的氣息,他極具才華,除音樂以外還能繪畫及寫作,他的信件出版後馬上被認定為文學傑作 (註四)。他是巴哈,韓德爾之外最致力於創作基督教音樂的作曲家,並大力推介巴哈及舒伯特的音樂.他善於應用前輩的聖詩曲調溶於其作品當中,以後筆者將逐首介紹聖詩(Seng-Si)中所有孟德爾頌引用及創作的曲調。

:

註一:Richard Watson & Kenneth Tricken Companion to Hymns & Psalms, p.538. Rudolf ElversFelix Mendelssohn :A Life in Letters, p. 288

註二:有一傳說孟德爾頌從肉舖的包裝紙中搶救巴哈 "馬太受難曲的手稿總譜,此乃小說家之

言不可置信,見水牛出版社拉繆著 "受難曲:孟德爾遜傳" (序言)

註三:最近學者研究馬太受難曲首演為1727411日。見Christoph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p. 281, see also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2d.  ed.  2001), v. 2, p. 359

註四:掘內修,馬太受難曲的復活:影響後世深遠的事件,pp. 110-114,三宅幸夫,巴赫之後的巴赫留給後世的影響,pp. ll5-119。兩文都收於全音音樂文摘 67 (1984 7)Eduard  DevrientMendelssohn's Revival of the St. Matthew Passion, in The Bach Reader, edited by Han's T. David and Arthur Mendel. pp. 376-386 (1966), pp. 508-519 (1998)Christoph Wolff "The New Grove:Bach Family, pp.167-177

 註五:據Rudolf Elvers Felix Mendelssohn: A Life in Letter 一書,孟德爾頌在短短約三十八年中 寫了四千多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