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以賽亞書 50:4-9a,
RR34(Isa53),
8(E2), 106(E42), 508(E190)
上主僕人的順服
4
至高的上主教我該說的話,使我能安慰憂傷的人。每天清晨,他喚醒我,使我渴望聽他的教導。 5
至高的上主使我領悟;我不反叛,不違背。 6
我任憑人鞭打我的背,拔我的鬍鬚,吐唾沫在我臉上;我忍受人的侮辱。 7
但他們的侮辱不能傷害我,因為至高的上主幫助我。我勇敢地忍受一切,知道我不至於蒙羞。 8
因為上帝在我身邊,替我伸冤,有誰敢來控告我?我們一齊上法庭好啦!他儘管控告我! 9
至高的上主要親自為我辯護;有誰能證明我有罪呢?
今天是棕樹主日,是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也是「受難週」的開始,因此又稱做受難主日,在大齋期中,我們來到一個關鍵點,眾人看見耶穌醫治的能力,聽見祂充滿智慧的教導,於是拿著棕樹枝,熱烈地歡迎耶穌進入聖城,這是充滿喜樂的日子。但是,耶穌知道前面將遭遇重大的危險和苦難,這一切都是上帝所定的旨意,因此毫不遲疑地走向那充滿苦難的十字架之路,三天之後復活彰顯上帝的榮耀。所以對基督徒而言受苦和榮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以賽亞書42:5-9(受難週一用的經文)、49:1-6(受難週二用的經文)、今天這段經文(受難週三用的經文)
和52:13-53:12(受難日用的經文)這四首歌稱為奴僕之歌。是舊約中最廣為人知的經文之一,也困惑了聖經學者數百年,因為他們猜不透到底這位僕人指的是誰?有人依據49:1-50:9認為奴僕是先知本人。也有人認為是指以色列民族,因為舊約經常以人隱喻為國家或民族。若依據使徒行傳8:34-35腓力明白向太監表示此僕人是指耶穌基督,也就是彌賽亞。彌賽亞是以色列民族的希望,他們以為祂會救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但以賽亞卻說祂是受苦的僕人,是一位極受痛苦的偉大領袖。以賽亞形容他的容貌憔悴(52:14),他忍受痛苦,經歷憂患(53:3),他擔負了我們該受的痛苦(53:4)。這樣一位傷痕累累的人,如何為以色列民族帶來偉大的勝利呢?猶太人無法理解受苦的僕人的真義,因為他們期待的是光榮勝利的彌賽亞強人,而不是受苦的悲劇人物。
以賽亞書50章以對話形式『耶和華如此說』(vv.1-3)為引言,接著是先知代表受苦百姓所作的回應(vv.
4-11)。此種個人化或自傳式的詩歌稱為『奴僕之歌』。今天的經文描述上帝親自教導這僕人,每早晨喚醒他,給予他安慰人的能力。這僕人天天經驗神親自的啟示,享有如摩西般與神直接相通的親密。但卻不被世人所認定,甚至被侮辱,人要鞭他的背,拔他的鬍鬚,吐沫在他臉上,有如先知耶利米,然而他都忍了下來。雖然情境險惡,他仍一意遵行神的旨意,對上帝完全的順服,使他不會貪戀世界,而扭曲上帝旨意。這首詩歌有學者稱之為「信心的詩篇」或是「模仿信心之詩篇」。耶穌早期出來傳道時,曾經在拿撒勒的會堂上大聲朗讀以賽亞書的
彌賽亞之歌。祂讀完後,就把書捲起來,交還給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4:20-21)意思是以賽亞清楚地預告上帝要道成肉身,今天這個預告應驗了。耶穌自願來到世上擔當人類的苦難,完成安慰憂傷的人的使命,這安慰是出於憐憫的心,憐憫(compassion)源自拉丁文miseratio,是一同受苦之意。我在馬偕醫院接受CPE訓練時,有次下班,路過一位女性殘障朋友在路旁賣口香糖,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我都會停下來,和他們說幾句話買文具,或口香糖等。當時由於我有急事,所以走得很快,匆忙地丟下一百元就走了。沒想到,那位小姐竟然生氣地大聲說:先生,你把我當成乞丐嗎?我靠勞力自己賺錢,我不需要你的可憐!就把錢丟在地上。我很慚愧地撿起一百元,一再向她道歉,羞愧地離開。憐憫不是隨便從口袋掏出錢來救濟人,而是易地而處,感同身受。耶穌一生都在示範給我們看,叫我們這些屬神蒙恩的子女,對受苦受難的人我們要感同身受,用憐憫的心去幫助同樣在苦難中受煎熬的人,而不是去論斷人的不是。也因著我們的行為,可以讓上帝得著榮耀。
根據以賽亞,這僕人是為了我們的過犯而受死(53:5),祂的傷害看似失敗,卻反而造成偉大的勝利,祂的死保證了未來的凱旋。歷代基督徒有很多在苦難中見證上帝的榮耀,例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77年七月發表人權宣言時,知道這份宣言一旦發佈,必會遭遇來自情治單位的迫害,有好幾位牧長在彰化天主教靜山修道院定稿後,也同時寫好遺書,準備為公義殉教。其中高俊明牧師是一位有真實信仰、謙卑、充滿愛心的好牧者。當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有人來替施明德求救,高牧師有感於施明德是世界特赦組織認定的良心犯,使用非暴力方式追求政治理想,多年來為台灣努力奮鬥,所以決定給予協助。結果高牧師因藏匿施明德而被捕入獄,耶穌說:人為朋友而放棄生命,沒有什麼愛是比這個更大的。高牧師以生命實踐信仰,為信仰入獄,無懼生死威脅,還在獄中完成《獄中書簡》,勉勵信徒。如牧師娘所言:「我深信在這如火的試煉中,有主美好的旨意。」高牧師之所為不但將本土意識融合宗教信仰,也大大的興旺了教會。
苦難是我們生命的一環,任何人都無法避免。耶穌一生也經歷不少考驗,最大的考驗可以說是在釘十字架的前夕,祂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爭戰。祂知道隔天祂將擔當全人類的罪行,遭受十字架的恐怖死刑。雖然內心痛苦憂傷,甚至祈求上帝把這苦難的杯挪開。但是最後祂願意降服,祂說「只要照祢的意思,不要照我的意思。」當我們一帆風順的時候,信靠上帝是很容易的。但是當什麼事都不對,情緒非常惡劣的時候,你還會信靠上帝嗎?上帝為了磨練我們的信心,祂用考驗、苦難來教導我們,讓我們有機會信靠祂。最近這幾個禮拜是我牧會生涯中最低潮的時候,剛好是大齋節期,耶穌祂以過來人的身份,安慰我受傷的靈魂,讓我再次體會受苦的意義,我在經過多次,多天的祈禱以後,決定不讓懷疑或沮喪在心裡滋長。因為上帝使用各種考驗教導我們信靠祂,考驗不是傷害,是幫助,考驗能堅固滋長我們的信心。在這段反省與掙扎的過程,最後我不得不對上帝發出讚歎之聲,因為祂是一個能把人的失敗轉變成積極、再出發的力量。或許是這緣故,彼得在復活前不認主,復活後見證主恩;而保羅也喜歡誇口自己的軟弱,因為祂為所有受苦的人帶來希望。
耶穌的受難教導我們,彌賽亞強人乃是由受苦的僕人衍生出來的。沒有苦難,就沒有榮耀;沒有荊棘,也就沒有冠冕,追隨基督的道路,永遠是如此。耶穌一生多與受苦的人在一起,祂為死去的朋友流淚,醫治哀傷痛悔的心靈,祂出身卑微,而且死於非命,祂沒有挪去我們生命中的苦,但是祂答應與我們同受苦難,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超乎我們所能承受的痛苦。然而藉著祂的復活,祂為我們建造了一個沒有痛苦的世界。今天網路、資訊的發達,將世間的苦難更直接、更生動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更硬心,天天聽,卻無動於衷。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聖經裝備自己,積極地回應基督的呼召,雖然事奉主不容易,熱情會減弱,也會遇到種種的挫折,但是如果我們有一棵願意接受苦難操練的心志,追隨基督的腳步,讓上帝的安慰從我們的生命中流出,上帝將會為我們開啟恩典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