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31首

聖詩87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新聖詩

聖詩1-100首

聖詩101-200首

聖詩201-400首

聖詩401-523首


聖詩16首

聖詩23首

聖詩27首

聖詩31首

聖詩34首

聖詩40首

聖詩52首

 聖詩66首

聖詩72首

聖詩73首

巴哈

孟德爾頌

聖詩77首

聖詩78首

聖詩79首

聖詩80A首

聖詩80B首

聖詩81首

聖詩82首

聖詩82首

聖詩83首

聖詩84A首

聖詩84B首

聖詩85首

聖詩86首

聖詩87首

克利斯多福泰

艾斯弟

聖詩88首

聖詩89首

聖詩90首

聖詩91首

聖詩92首

聖詩93首

聖詩93首

聖詩94首

聖詩94首

 

 

 


 

聖詩31首和87首皆為克利斯多福泰 (Christopher Tyec1505/1508-?1572)所作。聖詩31首「咱當感謝主耶和華」的曲調 (Southwark)出自Tye的韻律聖詩集(Anthem)「使徒行傳」8章前半部。Tye 的「使徒行傳只寫到第14章,每章都是四部合唱 (:泰氏的音樂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多為複音音樂)Tye 的出生年不確定,出生地可能在East Anglia,只知他花很多時間在劍橋,年輕時在劍橋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擔任聖歌隊員。1536年取得劍橋大學音樂學士,1537年曾任職於國王學院,Tye 於1541年左右至1560年間曾任伊利大放堂(Ely Cathedral)的樂長,1545年獲得劍橋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605年他的外孫羅來(Samuel Rowley)寫的一齣劇本 「When You See Me You Know Me」,是有關愛德華六世和泰氏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愛德華六世稱泰氏為「我們的音樂老師」(Our Musicks Lecture ...for Musicks Art, and that is Doctor Tye ),所以音樂學者推測,泰氏可能曾擔任英皇愛德華六世的音樂老師,1553年他把出版的韻律聖詩「使徒行傳」(The Actes of Apostles)獻給愛德華六世,1548年牛津大學授與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晚年任伊利莎白女王的教堂首風琴師,1572年去世。他出生於英國改教時期,所以早期的教會音樂作品皆為拉丁教會音樂,後來他創英文讚美詩,愛德華六世和伊利莎白一世時期的作曲家都深受影響。但他在伊利莎白的時期仍然創作拉丁教會音樂,他的音樂除了上述約25首「讚美詩」和「使徒行傳外,尚有22首拉丁教會音樂,其中以民謠所寫成的「西風彌撤」(Western Mind Mass」聞名於世。1967年以來,音樂界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全集,包括 : 器樂 (The Instrumental Music1967),拉丁教會音樂 (The Latin Church Music1972)及英國國教音樂 (English Sacred Music,收在EEGM系列,v.19, 1977)Carpenter認為他是英國最傑出的音樂家1。Arkwright 稱他為「讚美詩之父」2。

歌詞為楊士養牧師所作。楊士養,1898年生於關仔嶺.1914年畢業於台南長老教中學校,1919年畢業於台南神學院,1921年赴日本東京明治學院深造,多年在東港  (1925年在東港按牧)、西螺、新營、鳳山、監埕、台南東門等教會牧會,並先後在台南神學院任教達19年之久,1963年退休,其間曾赴美國普林斯頓及英國劍橋神學院進修;曾任嘉義、台南中會、南部大會、台灣大會議長;協助巴克禮牧師增補(廈英大辭典》,並擔任聖詩委員會主委等。退休後擔任聖經公會顧問,1975年11月7日安息,享年78歲(3)。楊士養牧師所填詞的聖詩除了這首以外,另有32首聖詩,是台灣「聖詩」個人填詞最多的詩人。

聖詩87首「牧者冥時看守羊群」(While Humble Shepherd Watch Their Flocks;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 by Night),曲調 (WINCHESTER)追溯至至的「使徒行傳」第8章後半部。最早出現在伊斯持 (Thomas Este, 1520?-I608?)的聖詩集「詩篇全書」(Whole Book of PsalmesLondon1592)中,由克比(George Kirbye, 1560?-1634)改編和聲並配合詩篇84篇的詩詞「你居住的所在,怎樣許可意愛」(How Pleasant is Thy Dwelling Place)。由於 Kirby 出生於蘇福克 (Suffolk),所以 Este 在他1594年第二版的「詩篇全書」將曲調名為SULFOLK 4。1599 和 1602年艾利生 (Richard Allison)出版的「詩篇」中亦收錄此詩。1621年雷文克福特 (Thomas Ravenscroft1592?-1635) 的「詩篇」(Ravenscroft's Psalter)也收錄這首聖詩,但是將曲調 SULFOLK 改為 WINCHESTER。雷氏有系統將大教堂和聖詩曲調名稱結合, WINCHESTER 暗示曲調和教堂的關係。1820年代由於新聖詩「威嚴君王騎驢進前」(Ride on ! Ride on in Majesty)的曲調 (WINCHESTER NEW ;聖詩107509)出爐,為了區分,大多數詩本便將WINCHESTER的曲調改為 WINCHESTER OLD。哈維格 (William Henry Havergal, 1793-1870 聖詩 64166332首的作者)的「詩篇集」(Psalmody)也收有此詩,在詩的註腳認為「取名WINCHESTER OLD 是錯誤的」5。這首詩由於1861年「古今聖詩」(Hymms Ancient and Modern) 配以 Tate 的歌詞而成為聖誕歌泰特 (Nahum TateI652-I7I5)生於都柏林,在都柏林三一學院唸書。他於1668年前往倫敦尋求發展,開始寫舞台劇.他的成名作是1681年改編莎士比亞的李爾王(King Lear)將悲劇改成圓滿的結局。1689年為普賽爾(Henry PurcellI659-1695)的歌劇 Dido and Aeneas 寫劇本,至今仍被演奏。

1692年被英王封為桂冠詩人。泰特最偉大的成就是和布萊德 (Nicbolas Brady1659-I726) 合編「新編詩篇」。這本書到維多利亞時期還廣被使用。但其一生窮困,至1715年去世時尚負債。

2. Raynor, Henry, Music in England, p. 50.

3.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p. 5。

4.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 v. 3a, p. 183.

5. McCutchan, Robert Guy, Hymn Tune Names: Their Sources and Significance, p.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