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疼小漢囝仔

03-12-06 

經文:馬可福音10:13-16

RR26(PS130)SS405(E181S. 1,2,4),406(182),508(E190)  (台語版)

長執會在2005年通過一個議案就是在今年開始讓小孩和我們一起做禮拜。希望讓兒童在喜樂中享受做禮拜的氣氛,和大人一起敬拜上帝,學習禮拜的意義。主日學這個構想很好,所以長執會全力配合,也希望全教會都來配合。兒童在禮拜中的角色是「參與」,而非純粹做禮拜,所以我們讓兒童負責獻詩,讚美上帝,他們也擁有自己的週報。由於猶太社會歧視婦女和小孩,馬可在今天的經文特別指出:耶穌不像衪的門徒排擠小孩,祂接納小孩,抱起他們,並為他們祝福。小孩並不把自己看成重要,她們在長大以後才慢慢介入競爭的世界。耶穌又說:人要回轉成小孩子,如小孩子般單純地相信,完全領受上帝的愛,天國就是為這樣(渴慕謙卑)的人所預備的(太18:3)。基督徒要進入上帝國,最難對付的可能就是我們的老舊與保守的心態,所以耶穌說:如果我們要進入國,就必須學習小孩的卑微軟弱保持年輕、活化的心境,如依靠父母般地完全依靠上帝。

現在我們來看小孩還有哪些特色是耶穌要我們去學習的?

小孩子的口頭禪是我不跟你好了,但是過一會兒就忘記了。她們是單純不計恨的。小孩坦白真誠,有什麼話就說,不會隱瞞。有一個故事說:一天王先生來拜訪李先生,剛好是中午吃飯時刻,李太太教小孩來去她父親耳朵旁邊小聲說教爸爸中午不要留叔叔吃飯,我們家裡沒有菜可以招待他。小孩跑道父親耳朵旁邊小聲說話。但是父親聽不見,就對他兒子說:李叔叔不是外人說大聲一點沒有關係。小孩大聲說:媽媽說家裡沒有菜,爸爸中午不要留叔叔吃飯。另外,小孩子求知慾旺盛,知道自己不懂,凡事向大人學習。這些都是反過來我們要向小孩學習的。

所以我們要向小孩學習,但也要好好把握機會,在她們還小的時候,培養對上帝話語的喜愛;對學習聖經的渴慕;以及愛上帝的情感。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第一是家庭方面,父母要負起責任,從日常生活中,教導小孩祈禱(尤其是感恩與代禱)、唱詩、背聖經節、主禱文等等。我父親是長老會牧師,雖然教會繁忙,沒有很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但他對我們信仰的培養,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尤其是建立對上帝的信心非常重視。我小時候媽媽教我吃飯時要謝飯,睡覺時要對一天所發生的事感恩。我記得還沒上學我媽媽就教我羅馬拼音,所以我很小就會讀白話字聖經,這是奠定我的信仰基礎。再加上父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踏實、犧牲、勞苦,以身作則活出耶穌的教訓,使我一直過著凡事感恩的生活。我覺得基督徒最美的地方就是:隨時隨地都能感恩,存感恩的心來面對人生。另一方面是在教會的環境中長大,這是一種身教。藉著主日的教導,讓兒童從小參加詩班、奉獻、以及各式的事奉,或聚會、聚餐的參與,都能讓兒童沐浴在聖徒相通的氣氛中。如此在愛的團契裡幫助這群小羊,一生走在正直的道路上。

小孩的可塑性高,尤其在三歲之前,日本的鈴木音樂教學法就是用這種原理。台灣也有三歲決定一生的書,現代的父母很多都用這種理念來教育小孩。我很高興我們的兒童主日學教育者投入很多的心力和人力來教育小孩,孩子是教會的未來,教會對他們有責任以真理教導他們,使他們能按上帝的心意來長大成人,將來用信心接受基督的救贖,一生服事祂。這是我們對主日學的異象,所以當長執會在討論的時候,校長一直強調孩子吵鬧是可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需讓她們來親近耶穌。猶太人亡國兩千多年後仍然能復國。諾貝爾獎的得主有25%是猶太人,這種重大成就,大部份的評論者都歸功於猶太人能執守她們的對上帝的信仰傳統。這讓我想起另一種情形就是隱藏的基督徒。自從日本德川政府禁止基督教之後,到明治維新之間大約有200年,這些基督徒就隱匿在自己家中禮拜一直傳到今天,可見宗教教育的重要。

教會是上帝的家庭,整本舊約就是記錄以色列子孫的家族歷史。一個新生兒能帶給家庭歡樂與希望,我們的教會有將近18%的幼兒,或許我們有心把孩子帶到耶穌面前,但是有時我們的心情像學生一樣,認為小孩子懂甚麼?到旁邊去玩,少來打擾我們禮拜,但是教會應該是一個沒有世代界線的地方:在這裡嬰兒可以安穩睡在母親的懷抱裡;小孩可以坐立不安地扭動著,偶而發出輕輕的咯咯笑聲耶穌告訴我們教會拆毀了人的藩籬,透過各式背景、各種年齡的人互相學習,互相激勵,這樣才是一間有生命、有氣息在基督裡的教會。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保持孩子般單純謙卑的心性,在世人面前,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