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的教父 The Alexandrian Fathers  


林皙陽     1-7-07     

一、亞歷山太(亞歷山大)學派  1-7(2007)

亞歷山大城建立於332BC,是融合埃及、希臘羅馬,猶太律法主義和東方神祕宗教的多元文化城。使徒後期教父巴拿巴書信很可能寫於此地。二世紀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猖行於此,亞歷山太城乃成為各種諾斯底主義的大本營。亞歷山大是其領袖BasilidesValentinusCarpocrates的故鄉。小亞細亞教會因與諾斯底主義對決,而懷疑哲學。180年左右潘代諾 (Pantaenus) 建立聖道學院 (the Catechetes) 領導『忠信者學派』 (School of the Faithful)Pantaenus當時聲名顯赫,他受斯多亞學派訓練,認為哲學和基督教不但相容,且是基督教的使女。潘代諾是Clement of Alexandria和耶路撒冷監督Alexander的老師,也是首位Alexandria學派教師。他對神的聖言高度熱忱,將福音傳至東方各國,甚至遠達印度。Pantaenus最後成為亞歷山大聖道學院亞歷山太學派領導人 (EH 5-10)。亞歷山大學派由革利免和俄利根繼承,他們將哲學基督教化,並將哲學最好的成分併入基督教中,而產生綜合系統。

潘代諾融合神學與哲學而為新柏拉圖主義:1. 偏向抽象的上帝觀,上帝是超越的,絕對的一致。2. 道與靈作為上帝和世界中間的橋樑。3. 物質為與邪惡相連的趨勢。 4. 鍛鍊自己以求更清楚看見上帝 (亞歷山太學派學派選集,p. 8)

亞歷山太學派重寓意解經法[1]:相信經文可見字面意義下,有一層真正的意義。本仁約翰 (Bunyan)天路歷程 (Pilgrim's Progress) 就是採用這種體裁。聖經中也有用寓意的寫法(如耶穌撒種的比喻)。希臘荷馬 (Homer)及 海希奧德 (Hesiod)的著作均認為在作品字義下面,含有真秘密。亞歷山太的猶太人受希臘哲學影響,接受希臘哲學而將舊約靈意化。亞歷山太最出名的靈意解經家是斐洛[2]

 (Philo, BC 20 - AD54)。他認為字面意義是聖經的身體,寓意是聖經的靈魂。這種解經體系主宰教會直到改教運動。主前兩世紀完成的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 (LXX) 即是在亞歷山太完成,它用寓意法解經把舊約化為基督教文獻指向基督。如:巴拿巴解經即是典型的靈意法(參考林鴻信教理史上,p. 54使徒教父 II)。教父當中有伊格那丟,巴拿巴,游斯丁,愛任紐和特土良使用寓意解經法。

二、亞歷山大的教父

革利免(Clement,150-215 ) 生於雅典的異教徒家庭。西元180年到亞歷山大定居,後來成為聖道學院院長及長老,由此這學院才和教會有關係。革利免精通希臘哲學,將基督教紮根於希臘哲學是本土神學和西方神學開山祖。200年為信仰被放逐到該撒利亞,215年殉道。他認為基督是神的道,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耶穌是救主,道成肉身住在人間,藉著基督,才能得永生。他認為基督教是神藉耶穌基督直接啟示,舊約是新約的導論,要明白新約必先明白舊約。他說「你若不信就不能明白」。 革利免把道的神學發展得更加細膩,這種神學觀始於約翰福音至游斯丁,革利免把它發揚光大。

革利免認為一段聖經可能含有五種意思:

  1. 歷史意義:就是把舊約聖經的故事,當作是歷史上的實際事件。

  2. 教義意義:就是聖經中明顯的道德、宗教、和神學教訓。

  3. 預言意義:包括預告性的預言和預表。

  4. 哲學的意義:就是按照希臘斯多亞派(Stoics)所看的宇宙和精神的意義。

  5. 奧秘意義:事件或人物所象徵的更深一層之道德的、靈性的、宗教的真理。

他的作品有:《新受洗的人》 (Exhortation to Endurance)原已失傳,最近被Bernard找到。他推測為Eusebius 教會史(EH6-13)的格利免的教訓。內容詳述理想的基督徒生活,諄諄教誨新受洗者要行善、自制、清潔、勤勉、存盼望的心、勇敢無畏、與人同情。《勸勉希臘人》(Protrepticus,道風山,1995)是護教學作品,勸異教徒皈依基督;《導師》(Paedagogus)是基督徒生活與行為手冊及《雜記》(Stromateis)是牽涉極廣的雜文,是為有造詣的基督徒及智慧人而作以上收錄在亞歷山太學派學派選集。

由於革利免創基督教哲學,將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主義綜合起來難免有同床異夢之弊病,所以死後不免受懷疑,本來天主教已封他為聖徒,由於神學觀點被質疑,後來被教宗Benedict XIV取消聖徒資格。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學生,也因此而遭受池魚之殃。

俄利根 (Origen, 185-253)

生在亞歷山大基督化家庭,聰明好學,謙卑虔誠,熟悉聖經,熱愛哲學和古典文學。是亞歷山太學派最出名的基督徒學者,自己設館授徒。202年羅馬逼迫教會時,出任亞歷山大聖道學院院長,後因神學思想和禁慾主義被開除。他遷至該撒利亞開辦神學院任院長52年。俄利根的學生貴格利(Gregory Thaumaturgus,213∼70)出版《俄利根頌》(Panegyric on Origen)提到︰他的學問淵博,鼓勵人閱讀有神論哲學家的作品,採用蘇格拉底的方法;諄諄善誘、以身作則,為了實踐馬太19:12而自閹。他的著作繁多,最著名的《六種經文合璧》(Hexapla),把希臘、希伯來、拉丁文、Aquila、Symmachus、Theodotion等6 種經文排在一起比較研究。他一面按字面和文法解經;另一面採寓意解經。這種解經常把人的意思加在經文,離開聖經本意。他的靈意解經如:挪亞的方舟代表教會,挪亞代表基督。上帝是永恆的,但推論祂的創造永遠不斷。這理論不合聖經,因為聖經說神創造到第6日就結束了。耶穌基督是聖子,道的本質與天父一樣是永存的,因祂是子,所以次於聖父。人的靈魂是先存的,由亞當夏娃墮落而來,人出生前就已經有墮落的靈魂。基督釘十字架肉身歸墳墓,靈交天父,魂歸地獄交撒但贖價。後來在神學上產生很大爭論。俄利根解經,顯然帶有衛道的動機。其晚年護教名著力駁克里索(Against Celsus)糾正幻影說;另有教義大綱是世界第一本系統神學的作品。德修(Decius)迫害教會期間,俄利根先後被監禁和受酷刑,之後死在推羅。

亞歷山太聖道學院在後來亞流派的爭論中失去影響力,亞歷山太學派的影響力在第六世紀因為俄利根神學被咒詛而衰微,俄利根也因為希臘色彩太重有人並未視之為教父 (亞歷山太學派學派選集,p. 9)


[1] 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領袖覺察到,亞歷山太教父們全然罔顧經文的字面意義,於是他們強調歷史及字義解經法。安提阿是羅馬管治下敘利亞省的省會,是羅馬帝國中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的第三大城市。 保羅三次佈道之旅皆由安提阿出發,可見安提阿已取代耶路撒冷成為向世界各地宣教的中心,到了使徒行傳的結束,羅馬城又逐漸取代安提阿成為世界宣教的中心。現代學者前哈佛神學院長 Krister Stendahl (The School of St. Matthew: And Its Use of the O.T.)認為馬太福音可能是在安提阿成書。彼得在馬太福音突出無疑是在安提阿,教會傳統以為他是安提阿第一位主教(加2:11)。安提阿有很多猶太人,並有基督徒學校,Lucian"馬太學派"之領袖。馬太福音就在這種環境下完成的。馬太福音書雖可能是一人完成,但他和當時基督徒分享他的護教關懷,可能是當時住在安提阿的一群基督徒文士之一(13:52)。由於如此安提阿在聖經學的研究有深厚的基礎。

安提阿學派著重研讀聖經原文(希伯來和希臘文),寫聖經注釋。他們認為串連新舊約的是預表、預言,不是靈意法,修辭用語是字義解經的一部分。他們堅決主張字義和歷史的釋義法,認為字義主義”(literalism)字句主義” (letterism) 不一樣。安提阿學派一直沒被重視直到改教家們解經才再度師承安提阿學派。

安提阿學派提出預表法,取代寓意法。寓意法將舊約聖經各事件歷史意義上,有更屬靈的意義。安提阿學派歷史的意義和彌賽亞的含義,就像經緯之交織。彌賽亞的含義是在歷史意義中暗示出來(如:賽91153章預表耶穌)。不但把寓意派異想天開的方式解釋舊約聖經中的基督論荒謬的結論連根拔除。這種看法把舊約聖經中的基督論放在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基礎上。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預表法的釋義上,不是寓意法。著名的解經家有屈梭多模 (St. John Chrysostom, c347 - 407),狄奧多若 (Theodore of Mopsuestia, c350-428)Pater of Constantinople Nestorius (b. after 351-d. after 451),戴阿多若 (Diodore of Tarsus, d. c390)Theodoret, Bishop of Cyrrhus(c. 393-c. 460)等人。狄奧多若還被稱為古代解經王子,他寫的保羅書信注解乃是古代教會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可以和現代聖經注解相比較的著作,而屈梭多模因為很會講道而被稱為金口約翰 (參考鐘鵬章的釋經學)

[2]:斐洛出身望族,父親亞歷山大曾任亞歷山大的財政官。斐洛雖未從政,但仍是亞歷山大城猶太人的領袖,曾代表猶太人向羅馬皇帝該猶(37∼ 41AD)請願。他是好靜不好動的人,大部分生活在亞歷山大城,很少外出,沒有證據顯示他知道同時代的耶穌和保羅(福音傳到外邦時已是斐洛晚年)。他的著作多為希臘文,少數為亞蘭文。現存三十餘篇著作,大多保存完整。著作分為:解摩西五經如:論創世、論亞伯拉罕、論約瑟、摩西傳、寓意解經法等;神學與哲學如:論神的不變性、論世界的永恆性、論天命、善者皆自由;生活與道德如:論耕作、論酗酒、論美德、論賞罰、論沉思的生活;為當時代的辯護如:為猶太人申辯、向該猶的請願團。
他雖不是寓意解經的發明者,但他對寓意解經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對基督教的寓意解經和釋經學發展也有極大影響。有人認為約翰福音、希伯來書和保羅書信某些思想來自斐洛。有人認為林前10:1∼4和加4:22∼26是寓意解釋舊約的典型,也有人嚴格分別寓意法和預表法,認為這二段經文是預表而非寓意法。後來基督教亞歷山大學派的寓意解經,確實是受到斐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