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阮代代幫助

聖詩27首

 

首 頁

音樂園地


巴哈導論

巴哈生平 1

巴哈生平 2

巴哈生平 3

巴哈生平 4

巴哈生平 5

巴哈生平 6

巴哈的宗教音樂

巴哈作品簡介

 巴哈作品

待降節聖詩

第四號清唱曲

聖詩27首

聖詩34首

聖詩72首

聖詩73首

聖詩93首

聖詩106首

聖詩110首

聖詩137首

聖詩154首

聖詩157首

聖詩161首

聖詩163首

聖詩184首

聖詩217首

聖詩223首

聖詩258首

聖詩298首

聖詩309首

聖詩320首

聖詩343首

聖詩375首

聖詩376首

聖詩390A首

聖詩508首

新聖詩5首

新聖詩21首

新聖詩26首

新聖詩42首

上帝是阮代代幫助     音樂     

聖詩27首是瓦茲 (Isaac Watts, 1674-1748) 根據詩篇九十篇改譯而成原詩首句 “Our God, our help,” 經約翰衛斯理改為 “O God, Our help.”。有關瓦茲生平,請參見94首,據 Timothy Smith 和 Nicholas Temperley 合著 "ST. ANNE" 曲調解說推崇此詩是瓦茲最好且流行最廣的聖詩[1],位於倫敦市中心 Straud 的 St. Clement's Church 其中有一套鐘每天彈奏此曲。

曲調是克福特(William Croft, 1678-1727) 所寫,克福特在1700年接任他的老師布盧(John Blow, 1649 - 1708) 任皇家教堂詩班指揮;1704年和克拉克(Jeremiah Clarke, 1669 - 1707) 同任倫敦 St. Anne 教堂管風琴師;1707年克拉克自殺,之後由他專任為風琴師。1708年任西敏寺之管風琴師,死後葬於西敏寺。除了聖詩之外,他還寫了許多世俗音樂,晚年則致力於聖樂創作,在英國宗教音樂史上有重要之地位。

曲調:Smith 和 Temperley 曾提出證據,認為曲調可能不是克福特的作品[2]。1884年的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提出 Croft 可能是依據 Palestrina的七聲部經文歌 "你是彼得"(Tu es Petrus;根據馬太16:18-19的經文所寫)的前四個音改編而成:

1638年勞司(Henry Lawes, 1596-1662, 聖詩116首作曲家)將之用於他的詩篇第9篇和136篇的開始小節。但無論如何,克福特是依據這個主題來譜曲。至於曲調則是本曲最大的爭議,依據 "聖詩史源考",St. Anne是馬利亞的母親,她的紀念日是7月27日[3]。按王神蔭著 " 聖詩典考 " ,Watts 於 1714 年 Anne 女王駕崩不久,全國騷亂之際完成此曲[4]。但筆者考查幾種資料顯示 "St. Anne" 是英國倫敦蘇活區(Soho) 的一座教堂名稱,當時由 Croft 任管風琴師,曲調因而得名,支持這種說法的資料如下 :Myles Birket Foster 著 Anthems and Anthem Composers (Da Capo Press, 1970. p. 58);William J. Reynolds 之 Companion to Baptist Hymnal (Broadman, 1976,  p. 159);Eric Blom 編之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Macmillan Press, 5th ed. v. 7, p. 360);Richard Watson & Kenneth Trickett 合著之Companion to Hymns and Psalms ( Methodist Publish House, 1989, p. 229);D.P. Hustad 著 Dictionary Handbook to Hymns for the Living Church (Hope Publishing 1978, P. 37) 及 Marilyn Kay Stulken 之 Hymnal companion to the Lutheran Book of Worship ( Fortress Press 198I, p. 377)等。但是 Smith 和 Temperley 考據 St. Anne 教堂的會議記錄指出,當時的管風琴師應該是 Phillip Crofts ,而不是 William Croft 。Glover 則引用 Watkins Shaw 的文章提出反駁:克福特曾自述他在1700年任 St. Anne 教堂的管風琴師,因此有可能是教堂書記之筆誤[5],由此可見曲調 "St. Anne" 應為克福特服務之教堂無誤。

首曲調莊嚴堂皇,甚得人喜愛,Benson分析他的技巧特色是:「第一行即提出呼召,主題單一,容易吸引會眾的注意,不致分散。結構簡潔有韻,深具宗教性,使神學與音樂成為一個整體。」二次大戰後多用於和平慶典之曲目,如:無名英雄追悼會等,甚至邱吉爾指定為故人愛吟之詩,根據 Louis F. Benson 之統計,此聖詩為 "傑出聖詩"之第14名[6]。韓德爾把這個曲調的第一個樂句 (Phrase),用於他的 "仙度思讚美詩第九號" ( Chandos Anthem, no. 9) "齊聲讚美主" (O Praise the Lord with one Consent) 的第一樂章合唱。十一首 "仙度思讚美詩全集,由Chandos,公司出版,共四張CD: (v.1, Chandos #8600, v. 2, Chandos  #O504, v.3 Chandos #0505, v. 4, Chandos #0509),其中 "仙度思讚美詩第九號,HWV  254" 在第三集當中。Decca公司出版 CD (Decca #421150) 有:Chandos Anthem #9 和四首加冕讚美詩 (Coronation Anthem,  HWV 258-261) 等曲目。巴哈用此旋律於他的管風琴前奏與複格(Prelude and Fugue in Eb Major, St. Anne, BWV 552, 第二部分複格,於1739年出版收在 Clavier-Übung III  )。

:

[1] Raymond F. Glover 編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v. 3 (1994)",p.1254。但 Donald Davie 在 "The Eighteenth-Century Hymn in England (1993)", p . 39 卻認為聖詩115首 "我心仰望十字寶架 ( Hamburg)", 最為人們喜愛並最為人熟知。無論如何,這兩首聖詩皆為瓦茲的代表作。

[2] Glover主編 The Hymnal 1982 Companion:v. 3 (1994), 1256. 音樂學者對曲調 "St. Anne" 的作曲者有質疑者如下 :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st. ed. v.3 (1883?)<按 :筆者查證為1884年出版>,"St. Anne's Tune", by Major G. A. Crawford, "The Music Times", v. 41 (1900),pp. 577-85,"Dr. William Croft" by L. Ellinwoods, "The  Hymnal 1940 Companion",p. 191, "The Music Times,v.119 (1978), pp. 539-41,"Croft and the Charity Hymn" by N. Temperley,同年的 "The Music Times",p. 668,讀者投書 by W.Shaw, Erik Routley, "The Music of Christian Hymns",pp.53,56。

[3]卓忠敬編,門徒出版社,1981年出版。此為聖詩解說之例(序之後本文前)。

[4]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2年,2nd,pp.303-304。

[5] Glover,Op.cit.,p.1256。

[6] The Best Church Hymns p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