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擔重擔 07-18-10

大波士頓臺灣長老教會

經文:加拉太書 6:1-6

RR 9 (PS32), SS 10, 342, 514


1 弟兄姊妹們,如果有人偶然犯了過錯,你們這些屬靈的人就要用溫和的方法糾正他。你們自己也要小心,免得也受引誘。2 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3 一無所有而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只是欺騙自己罷了。4 每一個人都應該省察自己的行為;如果有好行為,他可以引以為榮,不需要跟別人的成就相較量。5 每一個人應該肩負自己的擔子。6 那在基督正道上受教導的人應該和教導他的老師分享一切美好的東西。



對北美台灣人教會一般而言,牧師之折損率很高。而牧師之折損率這麼高大部分不是教會事工的問題,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溝通不良的緣故。有個資深牧師被問到:「如何能沒有傷害地把牧師趕走?」他總結四點回答他:「一、當牧師講道時,會友要不時地回應他:『阿門、阿門』,牧師會更加賣力地講,最後將竭力而死在講台上。二、經常鼓勵牧師,欣賞他的優點,牧師被欣賞後會更辛勤地工作,最後他會因工作過勞而死。三、把你一生奉獻給主,然後對牧師說:『請你指派我工作,好讓我用餘生來帶領人歸主。』牧師聽完簡直不敢相信,他會興奮得心臟病而死。四、以上若都不滿意,可以用最後一招,招聚信徒為牧師禱告,讓他的工作大有成效,最後被大教會賞識,聘他而去,這樣你們就沒有傷害地把牧師趕走了。」這雖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是哲學家沙特認為一個人最害怕的是喪失做為一個人的主體性,也就是被人忽視,尊嚴被人踐踏。同樣地,在教會裡不論是牧師或長執、會友一旦喪失尊嚴,就會失去奉獻的熱情,當然不利於教會的互動與發展,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會友協助牧師,牧師協助會友培養其主體性,讓每個人都有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覺,教會自然就會和諧興旺。

一般人對於別人做錯事通常有三種反應:支持、漠視、和規勸。若以教育子女例:2001年8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裡面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信用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時代》雜誌將這類的孩子,稱之為「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這種症候群,正在世界各個角落,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已成為2000年以來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之一。台語說: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被溺愛孩子長大後變成是非不分,還可能出現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不安。

第二種方式是漠視或視而不見,當父母對周遭的事情漠不關心時,孩子也不懂得關心別人,長大後對於是非也漠視,除非與他有利害關係時他才會注意,因此他在判斷時,是以利益為出發點,這也是許多台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

第三種方式正是今天的經文中保羅勸告加拉太教會的模式。保羅認為如果有人偶然犯了過錯,你們這些屬靈的人就要用溫和的方法糾正他 (v. 1a)。「偶然犯了錯」做錯的人並非故意犯罪,剛好也被人看見。保羅用「糾正」它含有「接骨」的意思。原本已經破壞掉的或是折斷的骨頭,給予接上。保羅一方面會用嚴詞譴責那些在信仰、道德生活上沒有見證的人,但另一方面,對待那些犯錯的人,他像個慈愛的父親一樣一再勸勉,希望他們能過改正過來,以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七月一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每日新眼光讀經,刊載一則故事:今年年初,某教會舉行會員和會,結果發現會計帳目不清,金額短缺不少;查帳員主張要以教會法規來處置會計和出納人員。會計承認,這件事可能是筆誤或疏忽所致,請求重新整理後再提出正確的會計報告書,全教會卻無人表示同情接納。此時牧師發言說:「帳目不清並非只是會計和出納人員的責任而已,也是小會的責任,若要以法規處理會計和出納人員,應先處置小會未盡監督、管理財務的責任。若真要懲處,首當其衝的,應先懲處小會議長── 牧師。」接著,牧師請會友翻開約翰福音八章1-11節「行淫的婦人」,並且重新要求表決處置帳目不清的問題。最後決議是,准許會計和出納重新整理正確的報告書。這位牧師不但很有智慧地化解了危機,同時也提醒會友對別人的「偶然犯了錯」要有慈悲心。奧古斯丁說:「沒有一種罪是一個人犯了以後,別人就不會再犯的。」這是一句很值得我們謹記在心中的話。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也有可能也會犯了別人所犯的罪,這樣在審理別人犯罪的問題時,就會用比較「溫和」的態度看待了。

保羅說,當別人有過錯時,要用溫和的方法,本著愛心說誠實話,如:誠懇的態度、合宜的措詞與和緩的語氣,才能在表達時產生良好的果效,否則很容易傷害到對方,甚至彼此反目成仇。現代管理專家建議領導者在溝通時要技巧地使用「三明治原則」,把責備夾在讚美之間,先稱讚員工那些地方表現不錯,再舉出可以加強的地方,聽聽員工的意見和對未來的期許後,再給予勉勵。保羅在處理教會的人際關係時,以愛作基礎來教導他們,指明錯誤處罰後,再以愛來安慰信徒受責打的痛疼。這是保羅的「愛、糾正、愛」三明治原則,他不希望信徒被指正之後還帶著強烈的罪咎感回去,他希望信徒的罪被正確的處理之後,能帶著完全被寬恕的心,「打斷手骨,顛倒勇」重新生活。

接著保羅又說:當你挽回了你的弟兄之後,你們還要彼此「分擔重擔」。當一個人經歷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最需要有親人或朋友樂意聆聽他的分享,願意替他分擔。在今天週報的專欄裡,我特地選了賴葉長老的信仰生活,賴葉長老是賴永祥長老的母親,她的一生就是與人「分擔重擔」的好榜樣。我兒子秉中7月4日那一星期到瓜地馬拉短宣,主要工作是到災區幫忙蓋房子。我問他,短宣隊有多少人?每個人的費用多少?他說有十幾個人,一個人大約要$1500。我說:那麼單單你們的費用就要兩萬多,為甚麼不要乾脆給他們錢,請當地人來做,不但可以提供工作機會,做的品質一定比你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好。」他回答說:我想你說的也對,但是我們的用意是希望藉著我們的參與,一起分擔他們的重擔,同時學習謙卑服事的功課。對我來說這是一趟珍貴的學習,我對耶穌的救贖工作也有了更切身的體會。」潘霍華說:「只有別人成為我的重擔的時候,才表明我是他的弟兄或是姊妹。」因此能夠彼此「分擔重擔」也是個榮幸,人生沒有太多這樣的機會,所以要珍惜你旁邊的弟兄姊妹。暑假期間,咱教會除了聖歌隊和成人主日學以外,其他團契都有聚會,特別是樂齡團契,暑假期間特別安排在戶外靈修分享,是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的團契。我希望我們除了禮拜之外,大家儘量至少參加一個團契,藉著團契聚會,彼此之間的距離得以縮短,培養互信的基礎。當我們愈彼此關心,愈能了解別人的軟弱,才能在適當的時機伸出援手。如此信心堅強的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共同來建立合神心意的教會生活。

保羅說一個健康的教會,是充滿愛心、相互關懷和彼此分擔重擔的群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什麼是基督的命令?約翰福音13:14:「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耶穌怎樣愛我們?祂以包容代替挑剔,以關懷代替冷漠,以接納代替排斥,以鼓勵代替處罰,以教導代替責備,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彼此代禱、彼此洗腳、彼此扶持來走天路。咱台語有一句話『互相、互相』,很傳神的表達分擔重擔的精神,求上帝給我們智慧聰明,在我們與人相處之時,能學習互相的接納,互相容忍,互相饒恕,將上帝的愛在生活中實行出來,讓教會成為合一健康討上帝歡喜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