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11章 


 

首頁

聖經研讀


使徒行傳導論

使徒行傳第1章 

使徒行傳第2章

使徒行傳第3章 

使徒行傳第4章

使徒行傳第5章

使徒行傳第6章

使徒行傳第7章

使徒行傳第8章

使徒行傳第9章

使徒行傳第10章

使徒行傳第11章

使徒行傳第12章

使徒行傳第13章

使徒行傳第14章

使徒行傳第15章

使徒行傳第16章

使徒行傳第17章

使徒行傳第18章

使徒行傳第19章

使徒行傳第20章

使徒行傳第21章

使徒行傳第22章

使徒行傳第23章

使徒行傳第24章

使徒行傳第25章

使徒行傳第26章

使徒行傳第27章

 

 

 

 岱安姐厝 042205   

一.     前言:

      這一章對教會歷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重複哥尼流及其親友等外邦人受聖靈的洗禮,說明耶路撒冷信徒如何看待外邦人信主事件外, 緊接著安提阿希臘人的歸主,以及門徒首次被稱為基督徒(v.26)。這兩件事都是出於聖靈,而不是耶路撒冷的主導,同時也是普世教會的起點。v.1-18105-22 的重複編輯,德國學者Bruno Bauer認為是彼得外邦傳教之榮光。德國學者Ernst Haenchen 指出這是為使徒行傳的讀者所寫,而非彼得的耶路撒冷聽眾(p.355)一章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18節是彼得答辯給外邦人洗禮的事,共分三段落:v.1-3 耶路撒冷信徒的質疑。 v.4-17 彼得答辯,  v.18 信徒的決定。第二部分19-30節是記載安提阿教會的興盛與見證。

.    解釋:

v. 1-3 耶路撒冷信徒的質疑

v.1 耶路撒冷及全猶太都聽見 cf. 8:14 &11:22 &(10:45)

v.2 上耶路撒冷:海拔2500呎,所以 從濱海的該撒利亞去耶路撒冷是往「上」 走。割禮黨(circumcision Party):cf. 10:45&15:5。依據Conzelmann(p.86) 他們不是 一個團體而是一個教會,可能是 6:1所指,以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為主的信徒。

v.3 一同吃飯:門徒們質疑,彼得因與外邦吃拜過偶像食物的人共餐,已經不潔淨了,從此如何傳福音?Cf. 8:9-13。加2: 11-14。

v. 4-17 彼得答辯 

彼得向「割禮派」解釋為何與不潔淨的人共餐,特別重提第十章有關「異象」的顯現,促使他走出「潔淨」的枷鎖。彼得的答辯全部集中在「聖靈」,是「聖靈」指示他這樣做,是聖靈降臨在這群不潔淨的人身上,使他們領受聖靈的恩賜。聖靈在整本行傳中一再地更新門徒的思維,徹底打破各種階級、道德等傳統的意識,使人真正作自己的主人。因此,使徒行傳又被稱為「聖靈行傳」。

v.5 彼得濃縮看見異象的自敘,但此多了(看見異象,到我面前)之身歷其境的描述。

v.6-10 很多用字和十章不同。

v.12 彼得說明整個行動是出於聖靈之意。

聖靈原來是要將飲食禮儀,鄙視外邦人的猶太信徒之觀念打破。彼得只是陳述事實,而非辯護。從約帕來的幾位弟兄(10:23),並無提起是六人,這裡指出六人加上彼得共七人 ,是整個事件的見證人。因為按:埃及法律需要七人為證人,羅馬的遺囑需蓋七個章才具法律效力。見Barclay, p. 116 。

v.13-14 是10: 30-33之濃縮。得救是使徒行傳之重要議題。外邦人是否得救的條件之爭議,到了第十五章成為耶路撒冷會議的主題。cf. 15:1, 11, 16:30-31。

v.15 此段摘自10:44,但有點差異,cf. 10:47。「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是指五旬節聖靈降臨於使徒與門徒身上(2:1-4),如今外邦人也同時得到聖靈降臨的恩典。

v.16 主曾經說過:『約翰用水施洗,但你們要領受聖靈的洗禮。』
第十章並無此句話。也不是出自福音書。又如:徒20:35 要記得主耶穌親自說過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 也不見於福音書。故耶穌的教訓,在當時有可能被輯為語錄, 而成為信仰的傳統。

v.17聖靈做工,也就是上帝的作為,是非任何人所能阻擋。

v. 18 信徒的決定

v.18 彼得的話大有說服力,反對者都感謝上帝。因為聖靈讓猶太人和外邦人都能悔改得永生。cf. 5:20; 13:46 & 48。耶路撒冷教會雖然接受彼得的說詞,但是無意致力於外邦人之宣教(按 v.19 四散的信徒們,有的遠走腓尼基、居比路(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只把信息傳給猶太人)。結果,耶路撒冷的地位逐漸被安提阿教會所取代。

v.19-30 安提阿教會的興盛與見證

這段經文承接 8:1-4,因著司提反的被殺,信徒們不得不四散,往各處去傳福音。 這裡是繼腓利下撒瑪利亞傳道,和哥尼流的歸主之後的另一個餘波。當耶路撒冷的教會聽到安提阿教會的興旺,乃派遣巴拿巴前去視察,巴拿巴不但留下來拓殖教會 一年,也召來保羅與其同工,為安提阿教會立下了鞏固的根基,保羅便是以此地為根基,發動三次的宣教事工。

有關安提阿教會所發生的事件,Harnack 認為路加的資料是取材自安提阿文獻而非耶路撒冷資料(p. 201) 6:1-8:4; 11:19- 30; 12:25- 15: 31。可能是西拉傳給路加的。

v.19 上接 8:1-4。腓尼基:屬於現在的黎巴嫩之地,是沿海狹長地域,由迦密山而下,共150哩,主要城市包括:推羅、西頓等地,這些地方後來都有信徒(12:20; 21:3&7; 27:3)。腓尼基出自一群以航海及貿易為主的腓尼基人,他們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並發明字母,是對文化的最大貢獻。居比路見4:36安提阿見 6:5[4]

v.20 古利奈見 6:9和居比路都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他們除了向猶太人傳道,也向希臘人傳揚福音

v.22 派遣巴拿巴視察安提阿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原是外邦教會之母會,所以就派人去處理宣教事宜,如派遣彼得和約翰視察撒瑪利亞地區(8:14),後來彼得也周流四方 ,巡視宣教情形(9:32)。

v.23 勸勉,有勸導和勉勵的意思,而巴拿巴的名字便是勸慰子之意。(見4:36)

v.24 巴拿巴是生於居比路的猶太人,他曾經賣產捐銀給耶路撒冷教會(4:36-37),除了聖 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外,巴拿巴原是好人(見路23:50),是上帝所喜悅的。上帝使他大大地復興安提阿教會

v.25 按 9:26-27 巴拿巴有開闊的胸襟,曾經協助保羅,使保羅得以被耶路撒冷的教會接納。後來 保羅熱心向猶太人傳福音,反遭迫害  ,逃往大數(9:30)。由於安提阿教會的快速增長,巴拿巴找到保羅,便引薦(帶)保羅給安提阿教會,加入其同工 ,而開創宣教的新紀元。

v.26 巴拿巴和保羅不斷培育(教訓)信徒,教勢漸長,乃被稱為基督徒,是指追隨基督的人,除了有別於猶太教信徒。門徒本來被稱為 Galileans 或 Nazarenes (拿撒勒黨)。猶太人把 Christos 這個字視為彌賽亞,如果 Christianos 是「彌賽亞之徒的意思,等於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基督徒有「基督的生命」在其中,已超越了潔淨或割禮的爭議,進入更深、更寬闊的境界。

當時被稱為基督徒(Christianos)原有諷嘲之意。敬拜羅馬皇帝該撒(kaisar)的人,稱為Kaisarianos,意即該撒的依附者,屬於該撒的人。他們認為基督是該撒的對頭。於是在安提阿,他們開始稱呼跟從基督的人為 Christianos,即依附基督的人,作為辱罵的綽號、名稱。見26:28;彼前4:16。

v.27舊約先知的工作是預言和宣講有關屬靈及道德上的真理。新約的先知職責不同,包括勸勉、預言、和解經等。見林前12:28-29; 14:29; 弗2:20; 3:5; 4:11。「天下」是指羅馬帝國,「大飢荒」是末世現象之一,有可能是警告末日近了。

v.28 根據 Jeremias 飢荒發生在 46年,47-48年是休耕年。所以災情更嚴重。(Marshall, p. 186)

v.29-30 因著亞迦布等先知的激勵,他們照個人的力量捐款,特別紀念猶太地的災情。捐款是送給眾長老不是使徒,可見初代教會已逐漸組織化。這是首次提及耶路撒冷的長老,按 6:3 信徒們選出七位來負責「膳食」管理事務,首先稱為執事,現在改稱為長老,乃是沿用猶太會堂領袖的頭銜。到第15章耶路撒冷大會時,長老與使徒並列,是耶路撒冷教會的最高領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