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15章 


 

首頁

聖經研讀


使徒行傳導論

使徒行傳第1章 

使徒行傳第2章

使徒行傳第3章 

使徒行傳第4章

使徒行傳第5章

使徒行傳第6章

使徒行傳第7章

使徒行傳第8章

使徒行傳第9章

使徒行傳第10章

使徒行傳第11章

使徒行傳第12章

使徒行傳第13章

使徒行傳第14章

使徒行傳第15章

使徒行傳第16章

使徒行傳第17章

使徒行傳第18章

使徒行傳第19章

使徒行傳第20章

使徒行傳第21章

使徒行傳第22章

使徒行傳第23章

使徒行傳第24章

使徒行傳第25章

使徒行傳第26章

使徒行傳第27章

 

 

 

綠雪姊府上  09-09-2006     

一.     前言:

這章是教會史上很重要的紀錄,牽涉到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關係。在上一章安提阿教會差遣巴拿巴,保羅往居比路及小亞細亞南方去宣教,猶太人棄絕福音,卻有許多外邦人 相信,這是第一次旅行佈道;消息傳到耶路撒冷,有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不受割禮就不能得救(創17:11-14 ; 利12:3),和保羅、巴拿巴起爭辯,保羅、巴拿巴於是上耶路撒冷報告外邦人信主之事。由於割禮引起的爭執,耶路撒冷教會正式接納不行割禮的外邦信徒為基督徒,從此,基督教脫離猶太思想的束縛,得以順利產生。

.    解釋:

    v.1-5 相關經文請參照加拉太書2:11-14「安提阿事件」,羅馬書14章

安提阿事件記載在加拉太書2:11-14,導火線是:彼得本來和外邦信徒「同桌吃飯」,表示他已經接納這些外邦基督徒,但是在雅各派來的人糾正之後,彼得改變了態度,不再和外邦信徒同桌,表示不再接納他們。本來彼得已經接納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可以成為上帝的子民,如今改變態度,等於拒絕外邦信徒的拯救,所以,保羅和彼得起了嚴重的衝突,保羅甚至用極為嚴苛的字眼公開指責彼得。保羅說:「其他的猶太信徒也『跟著』彼得,像『沒有原則的人』一樣;連巴拿巴也受了他們的影響。」(加2:11-13)保羅指責彼得,罵他虛偽,因為彼得一方面戕害了保羅的外邦宣教,一方面動搖保羅在安提阿教會中的領導地位。這件事之後,有幾個從猶太地來的人,教訓弟兄要受割禮(v.1),路加說(v.5)這些人是法利賽教派的人,解經家稱他們為 猶太主義者(Judaizer)。巴拿巴及保羅和他們有了爭論,爭論的重點在於:外邦信徒是否要先成為猶太人,接受摩西的律法受割禮,才能得救,才能成為基督徒。因此安提安教會的眾人便決定派保羅、巴拿巴上耶路撒冷見使徒和長老們,商議此事。

    V.6-21 耶路撒冷會議:

1.       彼得的證詞(V.6-11)

A.   上帝早已從你們當中選召了我,要我把福音的信息傳給外邦人,好使他們聽見而相信。那洞察人心的上帝把聖靈賜給外邦人,如同賜給我們一樣,以此來表明他也接納外邦人(v.157-8)。安提阿事件比照哥尼流事件(cf. 10章)。

B.   試探上帝(v.10):要外邦信主受割禮,是試探上帝,是把自己所挑不起的擔子,放在外邦門徒的肩膀上;保羅也認為若是如此就不是福音了。他在加拉太書6:15-16說:「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作新造的人。」然而為了教會,顧全與猶太信徒的合一,保羅也為一半猶太血統的提摩太行割禮。

C.   恩典vs.律法:彼得述說福音的主旨:「我們的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典」(v.11)。得救是因信、是恩典,不是以能力或行割禮來誇口的,乃是要成就上帝的旨意。

2.     保羅和巴拿巴報告(v.12)他們在居比路和加拉太省的傳道是聖靈的工作(13-14章)。述說上帝如何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

3.     雅各之論述與裁決(v. 13-21)引用阿摩司書911-12但和現在的希伯來文不同,應是LXX(七十士譯本)。這場「耶路撒冷會議」最後的議決是以「妥協」來達成共識(參照利未記十七、十八章)。

  1.  不應該為難那些歸向上帝的外邦人。

  2.  「不可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依照猶太教的律例,除了耶和華上帝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神明;這樣的分別,在具體的實踐上就是禁止吃偶像的食物。

  3.  「不可有淫亂的行為」在外邦的宗教文化傳統裡,人若要與神明建立關係,必須是透過中介者「神女」「廟妓」,藉著有形的「肉體交合」來象徵與神明精神上的合一,並得著神的豐裕的祝福。在猶太教的眼中就變成「淫亂」的根源。

  4.  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血」象徵生命的交流,外邦宗教與他們的神明交會的管道。「禁止吃血」是對上帝的敬畏(利17:11-12)。

    v.22-35致安提阿教會的信:危機獲得解決,教會決定把議決寫在信上,由保羅和巴拿巴以及兩名耶路撒冷的代表,西拉和巴撒巴的猶大帶給安提阿教會,正式通知他們大會的決定。這封信是耶路撒冷教會的請安函,其中除了提起此次會議的決議外,也澄清守割禮,才能得救的信息,並非耶路撒冷教會的意思,這對外邦人教會來說是很大的鼓勵。保羅和巴拿巴停留在安提阿一段時間。後來就以安提阿教會作為宣教的基地,向外擴展宣教的工作。

v.22巴撒巴的猶大,事蹟不詳,可能跟最早被提名接替猶大的那位別號巴撒巴的約瑟有關(徒1:23);西拉是保羅之同伴(帖前1:1),後來在第二次的旅行傳道(徒15:40)和保羅同行。他和保羅一樣,都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徒16:37-38)

v.26-35 從這封信可以看出耶路撒冷教會對保羅和巴拿巴在外邦宣教事工的肯定。同時猶大和西拉也試圖彌補與安提阿教會的爭議。他們向信徒們說了許多話,激勵他們,堅固他們的信心。安提阿的信徒們,感到非常欣慰,整個宣教事工受到很大的鼓舞 。

    v.36-41第二次旅行傳道的開始 

  1. 他們再度的旅行佈道,是為了要堅固第一次傳道時所建立的教會。這次的旅程跟上次不同,是從安提阿開始,由陸路北上,走遍敘利亞(Syria)、基利家(Cilicia)。

  2. 巴拿巴要帶馬可同去,但保羅因為上次馬可在旁非利亞私自離開他們回耶 路撒冷去,保羅沒辦法原諒馬可如此行為,他改帶西拉前往,並且與巴拿

  3. 巴分道揚鑣。其實馬可對初代教會中仍有很大貢獻,保羅在年老時,稱他為親愛的弟兄。甚至在提摩太後書4:11承認馬可在傳道的事上於他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