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聖經研讀


馬太福音  導論

馬太福音第1章

馬太福音第2章

馬太福音第3章

馬太福音第4章

山上寶訓 1

山上寶訓 2

山上寶訓 3

山上寶訓 4

山上寶訓 5

山上寶訓 6
山上寶訓 7

山上寶訓 8

山上寶訓 9

馬太福音第 8 章

馬太福音第 9 章

馬太福音第10章

馬太福音第11章

馬太福音第12章

馬太福音第13章

馬太福音第14章

馬太福音第15章

馬太福音第16章

馬太福音第17章

馬太福音第18章

馬太福音第19章

馬太福音第20章

馬太福音 21章 I

馬太福音 21章II

馬太福音 22章 I

馬太福音 22章II

馬太福音 23章 I

馬太福音 23章II

馬太福音 24章 I

馬太福音 24章II

馬太福音25章

馬太福音 26章 I

馬太福音 26章II

馬太福音 27章 I

馬太福音27章 II

馬太福音第28章

馬太福音第20章


  1.5. 2007  

一、前言:

這個比喻是耶穌許多的比喻中最困難的一個,從現代人的觀點來說,園主與工人的爭執,好像雇工的抗議更有理 ,因為不同工卻同酬,對多做工的工人不公平。耶穌藉著這個困難的比喻,告訴我們一個天國恩典運作的奧秘,以及事奉的真正含義。這是現代人最難以明瞭,卻又最需要認識的關於恩典的真理。

研讀這段經文不可忽略上下文的關係,耶穌之所以舉這個葡萄園的比喻,是針對彼得的問題:「我們已經撇下一切來跟從你了,我們將得到甚麼呢?」耶穌肯定地做了三點的答覆(馬太19:28-30)後,又說:「但是,有許多在先的,將要居後,居後的,將要在先。」於是引出了20章的葡萄園比喻。這個比喻的中心信息是:神對人的恩典,是人所不能想象的。不在乎人值不值得、配不配,人根本就不值得、不配,這一切都出於神豐盛的愛,這就是恩典。無論是第一個鐘頭進入葡萄園的,還是最後一個鐘頭進入葡萄園的;無論是第一批的門徒,還是今天的信徒,我們能進入神的國,不是我們配不配,而是神的恩典。這就是葡萄園比喻對恩典的解釋,關於恩典運作的原則。

二、結構:

  • 第一節一開始,便用「因為」來承接上文;第十六節,又用 「這樣」來做比喻的結語,這是整個比喻及其解釋的結構,文體上自成一組。

19:30 「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一個命題

20:1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用整個比喻來詳細解釋為甚麼會這樣             

景一   v.1   早上

景二 :v. 8    下午

 v.2       首先 

 v. 6-7   最後  

  v.9     最後

  v.10    首先 ;  11-15  反應    

20:16 「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同一句話,變成了結論。

  • Harrish分成三景:vv. 1-7 雇工、vv. 8-12 付款、 vv. 13-15 抗議(ICC p. 66)

  • Hoppe指出此結構可和路15: 11-32浪子的比喻比較。

葡萄園的比喻

浪子的比喻

慷慨雇主(a)首先雇工(b)最後雇工(c)

慷慨父親(a)浪子(b)兄長(c)

1. 對最後的雇工慷慨  

2. 首先的雇工抱怨 

3. 慷慨的雇主為慷慨辯護   

對浪子慷慨

兄長抱怨慷慨的父親

為慷慨辯護

三、解釋:

   葡萄園的比喻

v.1-8 這比喻提及六個時間,除了最後一個「晚上」是發工資的時間外(見利19:13,申24:14-15),其他都是工作時間,這五個時間分別是清早六時、上午九時(巳初)、中午十二時(午正),下午三時(申初)及五時(酉初),葡萄園主人隨時在招募工人,可見葡萄園非常需要人手。巴勒斯坦的葡萄採收期大約只有9月中到9月底10多天而已,在雨季(10月初)之前沒有收割完的葡萄,被雨水淋過後,就會腐爛。為了在下雨前搶收果實,葡萄園主會盡力增加人手。

v.9-12 晚上工作完畢,所有工人,不論受雇時間的長短,大家都得到一錢銀子( a denarius),即一般工人一天的工資。這個比喻的難解之處是:不管工時多少,園主所給的工價全部都一樣。不同工卻同酬,引起最早入園的工人的抗議,問題是園主並沒有虧負他們,因為工價是雙方在一開始就議定的。

v.13-16 這是整個比喻的關鍵所在。

第一批進葡萄園工作的人並沒有吃虧。這些工人能被選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這是整個比喻的關鍵。忘記了這一點,只是斤斤計較要得到什麼報償時,就無法明白這比喻的要領。第一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是代表第一批蒙恩被揀選上、有幸為主作工的人。他們被揀選完全是神的恩典,不是因為他們的條件。他們也根本不能做任何事來使自己當選。這批葡萄園工人的問題是,身在恩典中不知感恩。而那些最後才進 入葡萄園的人,雖然只剩下一個小時的工時,他們抓到機會就歡歡喜喜進去工作,正因為他們知道感恩,反倒得到了最好的。這就是在後的要在前了。

耶穌一方面是對門徒和對猶太人提出警告:

這十二個門徒是第一批進入天國的人。但耶穌說:跟著會有第二批、第三批‥‥進來,甚至到最後一個鐘頭,仍然有最後一批人會被呼召進來!對主來說,所有的人都是寶貴的,無論是第一批,還是最後一批,耶穌都深愛他們,都會給他們「一錢銀子」的。Beasley-Murray 指出工資一塊錢象徵永生(ICC, p. 68)。信徒只要信就得永生。歷代釋經家如:Jerome, Jerome, Chrysostom, Gregory the Great 以年齡或信主之先後為例 (引ICC, p. 67),說明無論早信或晚信皆得永生。因此耶穌警告門徒:你們這第一批進來的門徒,要警醒了。你們要在恩典中長進,否則在前的就要落後了!

Gundry認為這個比喻也是對整個猶太民族講的。猶太民族最早被上帝揀選,但他們卻自栩為神的選民而自高自大,看不起外那人。所以保羅說,你們是真橄欖樹卻不結果子,神要把你們砍下來,身為野橄欖樹的外邦人卻被接上。被接上的野橄欖枝,也要在恩典中長進,否則會如同猶太人一般從恩典的地位被折斷下來!

預言自己的死 可 10:32-34 路 18:31-34

v. 17-19 可10:32-34; 路18:31-34。這是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和復活。並詳述情形如:被戲弄,鞭打等。第二次預言受難是17:22-23;(可9:30-32;路9:43-45)。第一次預言受難是16:21-22;(可8:31-9;路9:22-27)。

母親的請求( 可 10:35-45

v. 20-28 (可10:35-45),無論這是兩兄弟或母親的請求(見王上1:15-21,太15:21-28)。其實都是在問同樣的問題!我們做了這麼多可以換到甚麼?十二個門徒不斷地提同樣的問題,而且為這個問題已引起其他門徒的不滿甚至惱怒。從後來耶穌對他們的教導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思仍被屬世的觀念所左右,尚未明白耶穌所講的「國」。

v. 20西庇太:聖經都沒直接記載他的事蹟,卻說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4:21、10:2、26:36、可1:19-20、約21:2);或說西庇太的妻子,其實西庇太的妻子名可能是撒羅米(可15:40 cf. 太27:56;同樣例子用在稅吏馬可2:13稱他利未,馬太9:9則稱他馬太)。在新約偽經拿撒勒人福音(The Gospel of The Nazarenes)說西庇太是窮人,但據福音書他擁有捕魚船和雇工應是財主(可1:20)。撒羅米可能是耶穌的供應者及追隨者(路8:1-2,Luz, pp. 542-543)。

v.22-23 苦杯隱喻 v.17-19受苦。耶穌沒有責備他們,反而提醒他們作門徒的代價:是一條背負十字架的苦路,凡驕傲、野心勃勃的,在天國是沒有立足之地。何況天國的地位大小是由天父定奪,不是人可以賺來的。 雅各後來為希律王所殺(徒12:2),但約翰卻是所有門徒最長壽且自然死。Tertullian說約翰曾被下游鍋但卻沒死(Luz, p. 543)。

v.26-27 領導者要做僕人或奴僕。耶穌說:「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作你們的奴僕。」「奴僕」與「僕人」就是天國中的大位,他們聽命於主的心意去服事,甚至願意為服事的對象捨去自己的生命,這也是耶穌基督服事的榜樣。

v.28 如果沒有耶穌基督,以及祂服事的生命和十字架的愛,人無法找到歸回上帝之路。祂付出一切,使人歸向上帝,正是我們的典範。Barth在巨箸教會教義(Church Dogmatics)認為各教派應該把這事情嚴肅看待,教會應該是服事人的機構 (Luz, P. 547)。

治好兩個盲人( 可 10:46-52 路 18:35-43

v. 29-34  治好兩個瞎子(可10:46-52治好巴底買、路18:35-43治好一個瞎子)。 這兩個眼瞎的人原是絕望的,當他們一聽到耶穌有奇妙的能力,就把握機會緊緊抓住。他們不怕別人的阻撓,為了自己的眼睛能看見,他們稱耶穌是大的子孫,意思就是相信祂是彌賽亞,他們憑著信心終於找到基督。這兩個瞎子也是懂得感恩的人。當他們得醫治後並沒有走開或忘記;他們跟從了耶穌。

v.29 耶利哥:位於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東北部,是一個有超過三千年歷史的古城。耶利哥城有充足的水源,而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與加利利至耶路撒冷兩條路線之間,所以經濟與貿易十分發達。而耶路撒冷前往耶利哥的路急速上升,所以地勢非常險峻,盜匪出沒,才有耶穌好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10: 25- 37)。早在民數記22章就有耶利哥城的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耶利哥是聖經中最有名的故事 (書6)。

v.30治好瞎子:9:27-31,12:22,15:30-31,cf. 11:5。另外耶穌提到瞎子(13:13,15:14)。

在早期教父和中世紀用寓喻法解經,如:Origen說神人耶穌來為了救世界脫離瞎眼,而耶利哥是世界,所以他不再強調一至兩位瞎子。

Q:    

  1. According to Calvin's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3-18-3), the parable of the workers in the vineyard is indicate the grace of God, what do you say?

  2. How do you compare your perception of leadership with Jesus?

  3. 如何使我們教會成為服事人的機構 ?